谈谈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主角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tar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现教学互动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专题探究来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
  
  教师——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
  1.把情感融入课堂。教师应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愉悦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激情投入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精炼的、智慧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微笑能带给学生无以言表的轻松和愉快,教师一个淡淡的笑容、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宠爱的动作都能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营造乐于探究的氛围。只有教师的倾情付出、全心投入,学生才能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2.把民主渗透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想法,包括与教师所预设的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做到不轻易否定,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我在请学生说说对狐狸和乌鸦有什么想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狡猾,此时,也有同学认为狐狸很聪明,自己没有吃的就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填饱了肚子。我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各自说说理由,自己也以同伴的角色一起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辨别“聪明”与“狡猾”的区别,这一充满平等、民主气氛的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交流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欲。
  3.把意趣引进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执教《西湖》一课时,我没有直接板书课题,而是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西湖碧波荡漾、绿荫掩映的人间仙境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时,不免产生疑问: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这是什么地方呢?这时再揭示课题,学生心中便自然而然地冒出一个个问号:西湖有哪些动人的景致?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学贵有疑”,课伊始,学生就滋生了探究欲、学习趣。
  4.探究内容的开发。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阅读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学生自发探究的内容有的粗略肤浅,流于形式;有的天马行空,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就要作及时恰当的引导。课前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从“课文的题目、课文的作者、文章的重点词句、课文的疑难处、文章的写作特色、课文的留白处”等方面发现教材中值得学生探究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执教《找骆驼》一文时,先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待学生自学寻找答案后又继续引导学生生疑:商人是个怎样的人?老人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细读后进行了交流,教师看到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于是再次发问:你们对同学们的说法有什么补充,或者又有什么新的疑问?争论中,不少学生又被激起了疑问:为什么商人一开始很客气,后来有点恼火了?老人为什么对商人丢失的骆驼知道得那么详细?……在学生满心疑惑之时,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课文,从文中探究出答案。
  5.探究过程的引导。在学生进行互动探究的活动中,教师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进去,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判断理解上的深度,以及了解学生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从而决定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应该介入多少,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有所收获。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先让学生初读感知后,不是先解释诗句的含义,而是问道:哪些同学欣赏或了解荷花?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了大量的阅历和体验,丰满的荷花世界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杨万里的荷花在天地间悄然洞开。然后又让学生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适时地补充了情景画面,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油然而生,呼之欲出。
  6.探究思路的拓展。课文内容表达的多样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决定了学生的理解、表达的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问题的答案。在品析词句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好词佳句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如我教学《“番茄太阳”》时,让学生品析“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一句,提问:“番茄太阳”指什么?引导学生从明明天真灿烂的笑脸,从她愿意舍弃自己的腿帮助卫宣利阿姨等去感受明明的坚强与善良,去领悟“番茄太阳”的别样含义。二要引导学生“一题多求”。即引导学生从同一问题情境或目标出发,沿不同方向、路线去思考,去探究,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最终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有位教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以理解“斩钉截铁”为突破口,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这样说?他会有哪些想法?汤姆又是怎样想的呢?请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从文中去探究。通过逐层、多维度的剖析,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父亲的好品质。
  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
  1.关注全体。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并能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通过“探究内容的由浅入深”、“探究目标的逐层递进”、“探究方法的个别指导”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探究学习的可能和机会。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学习小组中很少发言(不愿发言或不会发言)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有决心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防止一部分优秀学生“独领风骚”,霸占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小组的角色分配,提高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2.尊重个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阅历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通过积极投身探究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如有位教师教学《九色鹿》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文中的人物”时,学生各抒己见,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认识也变得深刻了。教师则引导学生关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积极的自主实践中实现自主建构。
  3.自主选择。“自由选择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捷径”。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对于“学什么和怎么学”享有自主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引导学生品味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一种兵马俑的文中句子精读感悟。结果,学生在探讨和交流时,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学生在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都得到了满足。在探究性分层作业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几组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灵活选择题目来完成,这样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自主探究,倡导多元解读,尊重独特感悟,这给了学生理解、感悟、想象的空间,学生在一次次的自主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探究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4.保证时间。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从容地走进课堂;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做到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就能理解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品悟能读懂的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不讲,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读读、想想、画画、说说、议议、评评、写写……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地、恰当地作精当的点拨、指导。与此同时,还可通过有效使用教学媒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减少学生无效探究的时间,丰富学生课堂上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增加“个体学习、同桌互助、小组研讨、大组交流、学生执教、情景再现”等方式,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都有时间和机会思考、探究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师生共鸣的切入点,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是成功实施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责编 钟 岚)
其他文献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学校教育实施的渠道固然很多,但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智慧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对于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习作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一种内在的默契呢?在指导中,我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习作方法,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目标预设  1.在收集材料和课堂情景创设中唤起学生心灵共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与“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在写作教学中亟须对这两种能力加以鉴别,只有作准确的区分,弄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才可能对写作教学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与安排。以往写作教学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是以为所有的写作能力学生都必须掌握,就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是新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思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維》对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笔者在开展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判性思维素养培养模型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证研究”(18YBA328)时对本书作了重点研读。该书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在各教学环节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如何
书名:语文课堂的多维观察  作者:李卫东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43585492  定价:38元  课例研究指的是對典型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它具有改善教学行为的作用。课例研究以教师为主体,是一个持续不断、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需要采用观察、分析以及反思等手段,对课题选择、课程设计、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上课?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普遍认同的是如下几条标准:尊重和理解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向,平等待人,办事公道;守信用;活泼开朗、有幽默感;和蔼可亲、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就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和谐。课堂成为师生展现自我的天地。课堂的生命力来自每个学生的自我展现,也来自教师尊
书名: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  作者:毕晟  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  ISBN:9787569020458  定价:50元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与物质主义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和聚焦此类问题。毕晟著的《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旨在从生态角度来研究文学,重点对英美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该书共
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因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根据其不同内容,总结出四字训练要求:实、导、趣、精,使口语交际课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孩子们爱上了这别样的课堂。  现举教材中几个“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我的设计。    一、介绍类    每年接到一个新班,我便抓住时机,要求新生介绍自己。我的开场白会说这样的话:“同学们,我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