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间,教室内没有人大声喧哗;自习课,学生专注地看书或练习,秩序井然;课堂中,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发言,学生具有进取精神及良好素养。这种优良的班级隐性文化,将使班级焕发出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
什么是班级隐性文化?是指内涵于班级中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人文力量,是潜在于班级中的一种道德精神,以及由此作用于学生言谈、举止和思想的文化现象。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隐性文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打造班级的隐性文化呢?
1 注重从细微处建设积极的班级隐性文化
1.1 接受式首先,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随地吐痰污染了环境卫生,不修边幅妨碍他人观瞻,粗言恶语伤害别人的感情,这些行为既不文明也不道德应予以鄙弃。其次,变灌输为渗透。一次我正上课时,一位迟到的学生使劲推门发出很大的声音。我用轻微但严肃的语调对他说:“下次进教室,请轻轻地推门。”说完,我轻轻地把门关上。事情虽小,但教师的这种示范必定会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1.2 体验式通过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或所处的环境体验感知。比如,有的学生说话不仅声音嘈杂而且异常低俗,我们便在班级文明用语中,倡导轻言细语、净化语言,让其体验效果;自习课低声讨论问题,课间小声聊天,遇到开心事以微笑代替狂笑乱叫,当你无心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一定要立即道歉并及时改正错误等,每个人都亲身体验着班级的文明和静雅氛围。平时,班主任多利用课堂、课间时间,走近学生说一句关心的话语,让学生经常体验到一种被关照的幸福感。
2 注重将班级显性文化内化为班级隐性文化
窗明几净的教室环境,发人深思的名人名言,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是班级显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性的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标语和口号,不仅仅要为学生感知,更要为学生吸纳并转化为隐性文化,才能凸显其陶冶意义。
2.1 在教育中强化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保证三个时间到位,早晨查班,下午课前查班,上午和下午课间查堂;二是至少和一位学生谈心;三是进行班级一日小结。这样可以通过目睹和耳闻掌握班级一天的动态和情况。对于每天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针对个人给予批评并限期改正。
2.2 在行动中体现积极的隐性文化在行动中能够再现其真实的感召力量。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提着电脑包,夹着厚厚一摞书艰难地向四楼爬着。两位男生跑过来,“老师,我们帮你拿吧。”我欣然接受帮助,心中无限感激。到了办公室,他们便要转身离去,被我叫住,他们疑惑地望着我。“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淳朴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散发着清新的文化气息。
2.3 在日常中养成一日,楼道里有几个粉笔头,我让一学生捡起,该生竟说不上我扔的,好像与自己无关。我心里很不舒服,将其叫到一边,“你好像丢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美德”学生脸红,急忙捡起粉笔头扔到垃圾桶。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在日常小事上塑造学生性格品质,并促使其逐步健全完善。
2.4 在管理中警示某学生将班级的门锁弄坏了,及时向我认错并拿去修理。我说,“东西弄坏了,首先承认错误,并且很急切地想把它修理好,说明你很有责任心。”由此事警醒每个同学都要爱护班级公共物品和设施,谁破坏了,谁就应该负相应的责任。
2.5 在环境中陶冶现在的学生迷恋网络而忽视文本阅读,于是我们在班级组织一场读书竞赛活动,交流阅读经验和感受,并展开讨论。人人有兴趣读书,善于读好书,形成一种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这样,班级才具有文化的品味,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3 注重在活动中营造积极的班级隐性文化
我认为,隐性文化具有内敛而外秀的特征,班级隐性文化需要在学生的行为上积极表现,更需要在班级的活动中积极弘扬。
3.1 主题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班主任治理班级最重要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根据班级不同时期出现的典型现象确立某个主题,在班级讨论,共商解决对策。例如,学习方面的有“有效的复习方法”;纪律方面的有“课堂讲话是有损公德的行为”等。主题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警醒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日趋成熟起来。
3.2 交流活动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互动和碰撞。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要举行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将成功的秘诀提供给学生参考,将失败的教训留给学生思考。师生的交流能帮助班主任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执行。班上的周雅杰同学不仅品行好而且学习刻苦,很受师生喜爱。她关于做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讲演,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3.3 交往活动我们强调学生交往应真情、礼让、友善、快乐。班级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需要师生共同构建,这样才能使班级和谐的氛围无处不在。
班级隐性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的精神熏陶。班级隐性文化是一种隐蔽的、无意识的教育因素,它对于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学生而言,这种文化的隐射力又是极其巨大的。
什么是班级隐性文化?是指内涵于班级中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人文力量,是潜在于班级中的一种道德精神,以及由此作用于学生言谈、举止和思想的文化现象。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隐性文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打造班级的隐性文化呢?
1 注重从细微处建设积极的班级隐性文化
1.1 接受式首先,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随地吐痰污染了环境卫生,不修边幅妨碍他人观瞻,粗言恶语伤害别人的感情,这些行为既不文明也不道德应予以鄙弃。其次,变灌输为渗透。一次我正上课时,一位迟到的学生使劲推门发出很大的声音。我用轻微但严肃的语调对他说:“下次进教室,请轻轻地推门。”说完,我轻轻地把门关上。事情虽小,但教师的这种示范必定会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1.2 体验式通过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或所处的环境体验感知。比如,有的学生说话不仅声音嘈杂而且异常低俗,我们便在班级文明用语中,倡导轻言细语、净化语言,让其体验效果;自习课低声讨论问题,课间小声聊天,遇到开心事以微笑代替狂笑乱叫,当你无心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一定要立即道歉并及时改正错误等,每个人都亲身体验着班级的文明和静雅氛围。平时,班主任多利用课堂、课间时间,走近学生说一句关心的话语,让学生经常体验到一种被关照的幸福感。
2 注重将班级显性文化内化为班级隐性文化
窗明几净的教室环境,发人深思的名人名言,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是班级显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显性的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标语和口号,不仅仅要为学生感知,更要为学生吸纳并转化为隐性文化,才能凸显其陶冶意义。
2.1 在教育中强化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保证三个时间到位,早晨查班,下午课前查班,上午和下午课间查堂;二是至少和一位学生谈心;三是进行班级一日小结。这样可以通过目睹和耳闻掌握班级一天的动态和情况。对于每天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针对个人给予批评并限期改正。
2.2 在行动中体现积极的隐性文化在行动中能够再现其真实的感召力量。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我提着电脑包,夹着厚厚一摞书艰难地向四楼爬着。两位男生跑过来,“老师,我们帮你拿吧。”我欣然接受帮助,心中无限感激。到了办公室,他们便要转身离去,被我叫住,他们疑惑地望着我。“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淳朴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散发着清新的文化气息。
2.3 在日常中养成一日,楼道里有几个粉笔头,我让一学生捡起,该生竟说不上我扔的,好像与自己无关。我心里很不舒服,将其叫到一边,“你好像丢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美德”学生脸红,急忙捡起粉笔头扔到垃圾桶。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在日常小事上塑造学生性格品质,并促使其逐步健全完善。
2.4 在管理中警示某学生将班级的门锁弄坏了,及时向我认错并拿去修理。我说,“东西弄坏了,首先承认错误,并且很急切地想把它修理好,说明你很有责任心。”由此事警醒每个同学都要爱护班级公共物品和设施,谁破坏了,谁就应该负相应的责任。
2.5 在环境中陶冶现在的学生迷恋网络而忽视文本阅读,于是我们在班级组织一场读书竞赛活动,交流阅读经验和感受,并展开讨论。人人有兴趣读书,善于读好书,形成一种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这样,班级才具有文化的品味,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3 注重在活动中营造积极的班级隐性文化
我认为,隐性文化具有内敛而外秀的特征,班级隐性文化需要在学生的行为上积极表现,更需要在班级的活动中积极弘扬。
3.1 主题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班主任治理班级最重要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根据班级不同时期出现的典型现象确立某个主题,在班级讨论,共商解决对策。例如,学习方面的有“有效的复习方法”;纪律方面的有“课堂讲话是有损公德的行为”等。主题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警醒作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日趋成熟起来。
3.2 交流活动交流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互动和碰撞。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要举行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将成功的秘诀提供给学生参考,将失败的教训留给学生思考。师生的交流能帮助班主任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执行。班上的周雅杰同学不仅品行好而且学习刻苦,很受师生喜爱。她关于做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讲演,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3.3 交往活动我们强调学生交往应真情、礼让、友善、快乐。班级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需要师生共同构建,这样才能使班级和谐的氛围无处不在。
班级隐性文化的最高价值在于,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的精神熏陶。班级隐性文化是一种隐蔽的、无意识的教育因素,它对于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学生而言,这种文化的隐射力又是极其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