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曾经如此描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写作又可以带动阅读。
主题阅读通过引领学生大量阅读,将学生带入一片广阔的天空,《新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读书让他们远离浮躁,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捧起了课外书,痴迷于美妙的文字世界;读书让他们学会思考,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少了,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读书让他们走近大师,走近经典,朗朗的读书声时常在校园里回荡。
孩子们热爱读书,但是在作文入门阶段却仍然有不小的难度。平淡如白开水,枯燥如流水账,消磨着老师的耐心,打击着学生的信心。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师生有幸遇到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让我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作文教学,如何利用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借鉴的范例,让初学作文的孩子们轻松作文、快乐作文呢?我饶有兴趣地在班内开始了阅读积累与模仿写作的尝试,并最终将其确立为子课题研究的方向。
1 诵读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头脑中的资料多了,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那么,怎样积累作文材料呢?
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困惑,看的书也不少,可到作文时总觉得脑中空荡荡的,没有材料可写。这是因为他们只读不背,所以作文时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进行诵读选材的指导。
1.1 选择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文章,整理背诵,掌握全篇。例如:《爱因斯坦的故事》、《秋天的雨》、《翠鸟》等。
1.2 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选择其中的片断背诵。如《爬天都峰》的第二自然段,也可根据学生对文本不同的感悟,自主选择。
1.3 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在《新主题阅读》“文中找宝”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摘抄。
1.4 鼓励学生背诵摘抄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到写作时,就能整句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
为丰富学生积累摘抄的形式,我在作业中开辟了三个栏目:学海探航、采珠拾贝和智海浪花,将阅读与积累相结合,阅读与练笔相结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2 模仿迁移,以读促说,以说助写。
模仿是学习一切新技能的不二法门。其重点并不完全是写作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而意在降低写作的难度,以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作文的要领。
2.1 仿说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对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如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文中写祖逖和刘琨坚持早起练武,“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这个句子包含两组关联词语,我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批注,然后分别用“无论……还是……”“一……就……”说一句话,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2 仿说片段,练习想象说话。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一开始就能写出什么出色的文章,有什么美词佳句。学生初学作文,还应以模仿为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句,是孩子们写话积累的好材料。《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适于让学生仿写。在学生熟读成诵时,我结合《新主题阅读》中编者的话“秋天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一个美丽的梦。”让他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学生很有兴趣,运用学过的关于秋天的知识,争相交流。孩子们写道:
秋天是一首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吹红了枫叶,吹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天是一幅画,金黄、火红、橙红……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把我们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秋天是一首动听的歌,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唱出了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层林尽染,让人陶醉其中,不愿意醒来。
充分的交流后,我请孩子们整理成一段话,再写出来。这种练习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第三单元描写秋天的习作中,孩子们下笔就会流畅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这就为发展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2.3 仿写篇章,学习布局谋篇。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第二单元作文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教材中的课文结构对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示范作用不明显。我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和《牛顿的故事》这两篇文章,使学生初步了解总分和总分总这两种基本的作文结构,从而敢于大胆动笔,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2.4 仿写细节,学习精雕细琢。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字斟句酌,注意文字表达的通顺、完美。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师,修改作文却是一件苦差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袁微子老前辈也曾经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后加批语”。可是学生会修改吗?教师苦于授人以鱼,又如何授人以渔呢?除了懂得作文修改要与写作要求保持一致,要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让文章更生动。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要有充分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虽然在动笔之前进行了充分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初稿中依然行文干涩。怎么办?读书。读为写用,目标明确。学生带着一个问题:你觉得哪段话写得最生动?孩子们对文字都有敏锐的感受力,22篇文章放在一起,他们很快找到了几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寒风料峭的早晨……”《卖报小姑娘的歌》
“他挤进人群……”《柳公权发奋练字》
孩子们在交流中谈了自己的感受,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着自己的理解。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拿出草稿本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室里静悄悄的,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想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自行修改之后,再请他们小组合作修改,最后由老师细细雕琢,学生再做最后的完善。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享受到了习作修改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了习作的能力。孩子们的习作虽然仍显稚嫩,但却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3 方法引领,读写契合,以读带写。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首先教师要反复研读每一篇课文,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从而准确的找出每篇课文的读写契合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抓住文中对兵马俑外貌、神态和动作的相关描写,引导学生批注阅读。在默读之前提出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交流时能够关注重点词句,体会兵马俑的鲜明的个性。随后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抓住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用“有的……好像……”这个句式来描述几种兵马俑的神态,学生有了批注阅读的基础,在说话练习中就容易有的放矢,效果较好。拓展阅读《莫高窟》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描写“彩塑”和“飞天”的段落,结合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品味文章,以图片和音乐做辅助,情感诵读,以读激情,以情带说。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把飞天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迁移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引领学生根据仿写提纲描绘《八仙过海》图。学生有了阅读中充分的训练,此时的写作就显得毫无障碍。
读写结合的方式因篇章而异,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合理进行设计。如进行《草原》的第二课时教学时,首先引领学生回顾《草原》第一自然段,梳理本段的结构,了解文章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精笔细描和直抒胸臆、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群山,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适时播放搜集的家乡短片,学生能更好的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即兴写作,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令人吃惊,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和写作。
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作为老师,我无比欣慰。感谢主题阅读,为我们师生打开一扇窗,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让我们敞开心扉,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看到了更高远的天空。让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充实自己,丰满羽翼,在主题阅读的天空留下飞翔的痕迹。
主题阅读通过引领学生大量阅读,将学生带入一片广阔的天空,《新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为他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读书让他们远离浮躁,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捧起了课外书,痴迷于美妙的文字世界;读书让他们学会思考,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少了,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读书让他们走近大师,走近经典,朗朗的读书声时常在校园里回荡。
孩子们热爱读书,但是在作文入门阶段却仍然有不小的难度。平淡如白开水,枯燥如流水账,消磨着老师的耐心,打击着学生的信心。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师生有幸遇到了主题阅读。主题阅读让我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作文教学,如何利用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借鉴的范例,让初学作文的孩子们轻松作文、快乐作文呢?我饶有兴趣地在班内开始了阅读积累与模仿写作的尝试,并最终将其确立为子课题研究的方向。
1 诵读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要让学生善于写作就必须善于积累。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头脑中的资料多了,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气呵成。
那么,怎样积累作文材料呢?
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困惑,看的书也不少,可到作文时总觉得脑中空荡荡的,没有材料可写。这是因为他们只读不背,所以作文时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进行诵读选材的指导。
1.1 选择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文章,整理背诵,掌握全篇。例如:《爱因斯坦的故事》、《秋天的雨》、《翠鸟》等。
1.2 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选择其中的片断背诵。如《爬天都峰》的第二自然段,也可根据学生对文本不同的感悟,自主选择。
1.3 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在《新主题阅读》“文中找宝”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摘抄。
1.4 鼓励学生背诵摘抄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到写作时,就能整句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
为丰富学生积累摘抄的形式,我在作业中开辟了三个栏目:学海探航、采珠拾贝和智海浪花,将阅读与积累相结合,阅读与练笔相结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2 模仿迁移,以读促说,以说助写。
模仿是学习一切新技能的不二法门。其重点并不完全是写作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而意在降低写作的难度,以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作文的要领。
2.1 仿说句子,学习运用语言。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对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其妙处,再进行仿写。如阅读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文中写祖逖和刘琨坚持早起练武,“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这个句子包含两组关联词语,我首先让学生边读边批注,然后分别用“无论……还是……”“一……就……”说一句话,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
2.2 仿说片段,练习想象说话。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一开始就能写出什么出色的文章,有什么美词佳句。学生初学作文,还应以模仿为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句,是孩子们写话积累的好材料。《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适于让学生仿写。在学生熟读成诵时,我结合《新主题阅读》中编者的话“秋天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一个美丽的梦。”让他们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学生很有兴趣,运用学过的关于秋天的知识,争相交流。孩子们写道:
秋天是一首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吹红了枫叶,吹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天是一幅画,金黄、火红、橙红……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把我们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秋天是一首动听的歌,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唱出了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层林尽染,让人陶醉其中,不愿意醒来。
充分的交流后,我请孩子们整理成一段话,再写出来。这种练习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第三单元描写秋天的习作中,孩子们下笔就会流畅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这就为发展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2.3 仿写篇章,学习布局谋篇。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第二单元作文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教材中的课文结构对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示范作用不明显。我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新主题阅读》中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和《牛顿的故事》这两篇文章,使学生初步了解总分和总分总这两种基本的作文结构,从而敢于大胆动笔,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2.4 仿写细节,学习精雕细琢。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字斟句酌,注意文字表达的通顺、完美。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师,修改作文却是一件苦差事。《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袁微子老前辈也曾经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后加批语”。可是学生会修改吗?教师苦于授人以鱼,又如何授人以渔呢?除了懂得作文修改要与写作要求保持一致,要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让文章更生动。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要有充分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虽然在动笔之前进行了充分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在初稿中依然行文干涩。怎么办?读书。读为写用,目标明确。学生带着一个问题:你觉得哪段话写得最生动?孩子们对文字都有敏锐的感受力,22篇文章放在一起,他们很快找到了几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寒风料峭的早晨……”《卖报小姑娘的歌》
“他挤进人群……”《柳公权发奋练字》
孩子们在交流中谈了自己的感受,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着自己的理解。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拿出草稿本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室里静悄悄的,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想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自行修改之后,再请他们小组合作修改,最后由老师细细雕琢,学生再做最后的完善。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享受到了习作修改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了习作的能力。孩子们的习作虽然仍显稚嫩,但却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3 方法引领,读写契合,以读带写。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首先教师要反复研读每一篇课文,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从而准确的找出每篇课文的读写契合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抓住文中对兵马俑外貌、神态和动作的相关描写,引导学生批注阅读。在默读之前提出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一类兵马俑?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交流时能够关注重点词句,体会兵马俑的鲜明的个性。随后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抓住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用“有的……好像……”这个句式来描述几种兵马俑的神态,学生有了批注阅读的基础,在说话练习中就容易有的放矢,效果较好。拓展阅读《莫高窟》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描写“彩塑”和“飞天”的段落,结合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品味文章,以图片和音乐做辅助,情感诵读,以读激情,以情带说。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把飞天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迁移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引领学生根据仿写提纲描绘《八仙过海》图。学生有了阅读中充分的训练,此时的写作就显得毫无障碍。
读写结合的方式因篇章而异,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合理进行设计。如进行《草原》的第二课时教学时,首先引领学生回顾《草原》第一自然段,梳理本段的结构,了解文章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精笔细描和直抒胸臆、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群山,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适时播放搜集的家乡短片,学生能更好的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即兴写作,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令人吃惊,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和写作。
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作为老师,我无比欣慰。感谢主题阅读,为我们师生打开一扇窗,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让我们敞开心扉,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看到了更高远的天空。让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成长,充实自己,丰满羽翼,在主题阅读的天空留下飞翔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