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来源于生成性问题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成性问题的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的平等对话,教师根据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化学课堂更具有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学生主体地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5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9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越来越受到关注。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说过:“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情感的交融共鸣,思维的火花碰撞。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素养。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使师生的创造性和发展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是一堂课不可预约的精彩。以下是笔者关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案例与思考。
  【案例一】原电池的教学
  在讲述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后,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正负极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即一般是活泼金属作负极,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电极:Mg、Al、Fe、Cu和电解质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浓硝酸、稀硝酸,以及导线若干,设计一些原电池,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判断正负极。
  学生做了以下实验
  Fe和Cu作电极,HCl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Fe作负极;
  Fe和Mg作电极,HCl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Mg作负极;
  Al和Mg作电极,HCl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Mg作负极。
  这时,有学生提出,他是用Al和Mg作电极,NaOH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不是原先预设中的Mg作负极,而是Al作负极,这是为什么呢?又有学生提出,他是用Al和Cu作电极,浓HNO3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不是Al作负极,而是Cu作负极,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课堂的讨论,经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这时,又有学生提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稀,是不是铝又可以作负极了呢?这样的问题提出来,立刻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从理论上来讲,确实是可行的,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请同学们一起验证。第一组,用砂纸将铝片打磨后,用Al和Cu作电极,稀HNO3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现象,确定了在这样的条件下,铝作为负极。第二组,铝片不打磨,目的是保留铝片表面致密的氧化膜,然后用Al和Cu作电极,稀HNO3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判断还是Cu作负极。可见,由于这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的形成,常温下,Al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作负极。
  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学生对于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
  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将亚硫酸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一部分学生回答,没有明显现象。另有一部分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指出试管中看到了少许白色沉淀。学生们开始讨论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笔者深深地体会到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传统教学注重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比较严密的预设,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控中,从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完成得不错,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教学境遇的发展,教学思路成了固定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感不强,学生被迫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生成性问题的出现,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课程,达到较好的学习形态,而且对教师教学创造力也有很大的促进,教师有时候不能完全预设生成性问题,每个学习梯队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问题的切入点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教学境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过程就较为丰富,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中处于积极的状态,能主动与老师互动,教学方式就转化为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归属感会大大地加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着鲜明思想和个性的独立生命体,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赞赏学生大胆提问的同时,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小意外”,这些“小意外”即生成性问题更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课堂主体参与感,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层层推进,捕捉教学中的智慧火花,会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将化学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对话,教学相长的最佳阵地,使化学课堂不断给师生惊喜,成为不可预知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
  [3]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名师课堂”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反思总结和提炼概括,从凸显教学的思想和智慧、凸显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凸显学生的主体和思维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基于“生活”的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名师课堂;课堂实录;回归生活;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4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摘要:创新设计的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设计的实验对于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作者对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进行积极尝试:实验内容趣味化和生活化、实验器材简约化和微型化、实验过程创新化和探究化、实验设计系列化和绿色化,以期能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展示奇妙的化学世界。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奇妙的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
摘要:广东省深圳市初中化学教师模拟上课大赛有很多教学创新点。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从新课导入、实验教学、原因分析、微课运用、归纳和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实验;质量守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0  2015年
摘要:针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题地位未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等诟病,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提问设计;提问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4-0027-03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doi:10319/j.issn.100
Hello, everybody!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summer vacation.  This summer I went to Beijing with my parents. The weather there was very fine but a little hot. We visited many places of in
摘要:红热的Cu丝与乙醇的反应,属于氧化剂(CuO)氧化乙醇;乙醇的催化氧化属于乙醇在Cu催化条件的脱氢氧化。本实验是在隔绝(排除)空气的条件下,观察加热的铜丝与乙醇蒸气反应,生成乙醛被碱性Cu(OH)2检验。  关键词:乙醇蒸气;红热Cu丝(CuO);脱氢;隔绝(排除)空气;碱性氢氧化铜;可逆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94—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
摘要:发现是起点,发展是目标,主动的发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通过构建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共同成长的平台,可以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以“金属钠的性质与用途”为课例,重点就如何实施“发现—发展”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课堂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发现;发展;共同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4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runaway boy who makes friends with a polar bear. They travel from Norway to London in an adventure1.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离家出走的男孩与一只北极熊结为好友,并一同从挪威到伦敦的历险故事。  The polar bear2 is a royal bear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73-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40     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侧重定性实验。较少有定量实验。这给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能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透定量实验,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实验的变化,值得每个老师思考探索,苏州中学徐惠老
导演 (Director): 罗恩·克莱蒙兹 (Ron Clements)  约翰·马斯克 (John Musker)  配音演员 (Dubber): 奥丽依·卡拉瓦霍 (Auli’i Cravalho)  道恩·强森 (Dwayne Johnson)  特穆拉·莫里森 (Temuera Morrison)  尼可·斯彻金格 (Nicole Scherzinger)  杰梅奈·克莱门特 (J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