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课”的反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课”这句话记在了工作笔记中。结合自己那节“表演课”,做如下反思:
  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磨课先要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基于文本,更要关注学情,注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会走路的树》一文的教学目标是:抓住关键词、特殊标点符号,读好人物对话。的确,对于一篇童话,这可以作为一个常用的教学目标。可是正如听课的年轻教师说,我们班学生读书很棒。通过长期训练,他们已经知道如何抓住关键词读好句子,这个目标已经是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了。可在课堂上,我仍然花了很长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正如专家说的:“指导的有点过了。”目标,是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便能够摘得到的桃子。可惜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看到想看的风景。对于这篇童话,教学重点应该放到想象上,即续写小鸟和大驯鹿见面后的场景上。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既基于文本又符合学情。
  同时,有舍才有得,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说不清。只有抓住了教学点,把这一点讲透,哪怕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追求学会,举一反三,才会是高效的课堂。
  二、少一些形式,多一些扎实
  课堂中我两次用到配乐,一是开头播放渲染春天草原的气氛,让朗读高手来范读;二是小鸟飞走时,播放《长亭送别》渲染伤感气氛,引出小鸟写给驯鹿的一封信。反思之后,感到配乐朗读有不妥之处。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效注意时间本来就很短,不应用过多的音乐和图片来削弱其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其次,小鸟走时的《长亭送别》,学生都在听音乐,而忽视了老师的范读。语文课堂应该多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回归本源才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教学还设计了小鸟给驯鹿写的一封信,我让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下书写,用三颗星评价:正确、美观、坐姿端正。其实这样的评价也是我的“一言堂”,除了正确,其他的两颗星都没有说服力:“美观”并没有具体到汉字的间架结构,“坐姿”更没有要求到“三个一”等。学生听了这样“走过场”的评价,对自己的课堂小练习并不会引起反思。这样无内容的评价形式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三、课前深入,课上浅出
  文中,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后,看到小驯鹿在树林里走来走去,问:“你也是一棵会走路的树吗?”课上,我问学生:“这里的‘也’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不可以,因为它以前就认识一棵会走路的树。”其实,我的预设远不止這些,小鸟心里肯定没有忘记原先的那棵树,后面才会有大驯鹿“常常提起”小鸟,一对好朋友都不曾忘记对方,心里都牵挂着对方,才有“情谊深厚”。可惜二年级的学生不会有如此的情感体验,不论我怎么引导,他们都只认为这里的“也”,就是表示以前也有一棵会走路的树。绕来绕去,我把自己绕晕了,把时间也浪费了。后来想想,可以用告知的方法,深入浅出,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理解。
  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一句话:“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现在想来,真是有不同的收获。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学生想不到的,教师不应该强求,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各自抒发不同的想法,百花齐放才是春。
  课堂会出现很多新问题,是思维碰撞产生的新知,也会有很多新收获,只有不断反思方可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教材先是呈现了一系列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活泼俏皮,而且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点。教材设计了两个泡泡“贴士”,第一个泡泡提示学生以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第二个泡泡提示学生通过人物一系列的行为来写。  这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并不是孤立的。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猜猜他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语感的提升。课文中作者通过一些关键性词语有效地突出了文本的主旨及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关键性的词语进行捕捉,以此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高效化。《半截蜡烛》一文描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二战时期为了保护好情报而和德国军官做斗争的故事,文章基于“半截蜡烛”来逐步推进,将一家人面临危险而不慌乱的高贵品质展现了出来。因为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故事发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用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标指出,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在当今是重要且必要的。对阅读教学而言,随文练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经常练写想象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智慧之门,提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任由学生发挥,他们把握不好想象的“度”,就会过犹不及。最近经历了一次想象作文的指导,让我对习作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事件回放】  苏教版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都特别重视,但遗憾的是从学生们积累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积累的认知与把握,大都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记记”的层面上,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积累认识不足。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积累呢?基于统编本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互为补充  在单元整体设计背景下,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
原文: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解读:“茂密”一词说明森林里树木多、长得茂盛,为小动物提供有利遮蔽,所以老虎“寻找食物”很不容易,一边寻一边找。这一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茂密的森林不仅挡住了小动物们,也会遮住老虎的身体。这样一来狐狸竟没有发现老虎,因而从它的身边窜过。“窜过”说明狐狸速度快,反应灵敏。但是老虎一“扑”,
编入教材的文本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经典性,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绝佳范例。教师对这些“例子”的使用不能停留在肤浅层面,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其特点,可以是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可以是标新立异的表达顺序,也可以是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寻求示范资源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对接点,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写作实践,从而使得范例的功能最大化。  一、揣摩独特的观察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究竟不同在何处呢?
童话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表达、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教学时应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共编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四篇童话,通过研读课前学习提示与课后习题,可以从中发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目标。笔者以此单元为例,基于童话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一、坚持适度解读,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编入教材中的每一篇童话都蕴含着特定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助力呢?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提升点等,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向思维的深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倡导真问,去伪存真  真问即提出真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问题”
词语听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其听写过程是枯燥的,气氛是紧张的。教师可以转换听写思路,让词语听写呈现别样魅力。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词语听写为例,在听写策略与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开始听写词语。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课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生:(齐)挨挨挤挤。  师:不错,现在你们来写一下这个词语。  (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