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棔柿楼’外,绿树一庭,翠色迎眉,花香与鸟语相伴,读书、写字、作文,极是宜人。”这是扬之水1991年6月15日日记中的一段。此段之前,尚有一句:“得姜德明先生所赠《书香集》,读一过,草成小文。”此段之后先是记上午带孩子去医院,中午和《读书》编辑部的诸位同人去吃披萨饼,然后是给谷林先生送去样书和校样,并借了几本知堂文集。
在此之所以引述这一天的日记,因以上内容恰好体现了扬之水此时的社会身份和工作生活:《读书》编辑,书评人,年轻母亲,拥有适合读书写作的生活环境,与前辈文人学者有密切的交往并沉醉于阅读求学。
继《〈读书〉十年(一)》之后,现在面世的是第二卷,所记是1991年到1993年,也正是“思想淡出”,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务实”的转折期,这卷日记从个人角度,以《读书》杂志为交汇点,留下了一份真实的记录。不管是涉及到的前辈学者,还是同辈朋友;不管是精神层面的交流,还是寻常的一次聚餐的记录,点点滴滴,从细节上保留了立此存照的文本档案。
因是日记,也就愈加显得有私密性,所记所述,无所顾忌,但今天出版,显然是为尊者讳,或有其他考虑,有些人名便以空格代替,如此一来,便也有了猜谜填空的乐趣和苦恼,乐趣自然是阅读时前后文上挂下联猜出了空格代表的名字,苦恼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如1991年12月28日所记——赵萝蕤说起“近来对某某的宣传太令人反感”,赵萝蕤说:“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我就可以下结论说,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十七世纪如莎士比亚那样的博大精深他没有,十九世纪,如拜伦、雪莱那样的浪漫,那样的放浪不羁,他也没有。”
这个“某某”不难猜测,当是钱钟书。再“核对”之前的日记——1991年4月15日:扬之水去赵萝蕤家时,赵萝蕤正在读《读书》第三期上赵一凡谈《围城》的文章,扬之水便问赵萝蕤是否读过《围城》,赵回答:《围城》是早就看过的,但对书中所描写种种,并不熟悉。并说她和钱钟书是清华研究院时的同学,钱比她低一班,和杨绛也挺熟,当年她还和陈梦家参加了钱杨在杨家举行的婚礼,赵萝蕤说,她和钱钟书的生活圈子不同,钱是有生活阅历的,而她却没有。这段日记之后,扬之水又顺带一笔:“想起陆灏曾提到,施蛰存对他讲,《围城》中唐晓芙的原型即是赵萝蕤,钱当年是追求过她的,不知确否。”
在1992年5月9日星期六的日记里,扬之水写道:“萝蕤师八十寿诞。请她到新开业的麦当劳吃汉堡包……”扬之水问起赵萝蕤当年的事情,赵说在大学中,她是同年级中最小的一个,王世襄、萧乾等年岁都比她大,但班级都低于她。那时赵的外号叫林黛玉,有许多追求者。“但她却追求了陈梦家”。赵属意陈梦家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梦家的诗,对于“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的诗,恰恰是赵萝蕤“最讨厌”的,赵萝蕤追求陈梦家的原因用赵萝蕤的话说:“因为他长得漂亮。”
关于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日子里的交往,从这些不同时间的日记里,若集中对比起来看,一个丰富的赵萝蕤的形象就呈现出来。同样,扬之水日记里的徐梵澄、谷林、金克木、叶秀山等等,莫不如此。
再如1992年1月17日的日记,记叙了和徐梵澄先生的对话,徐梵澄谈到了某人,扬之水说:“您不是不喜欢□□□吗?”徐说:“对,我是不喜欢□□□,阿世,一贯的,在重庆时,就为蒋介石政府捧场,后来又为四人帮。”扬说:“可他写了一本《□□□□□》,很诚恳地检讨。”徐说:“那更不必,要就不做,做了,又何必去检讨?总是不甘寂寞罢了。”这番对话是从徐梵澄称赞《读书》1991年第12期《读书》上李慎之的一篇写□□□的文章谈起的。其實用不着再去找出当年的杂志来看,也不难猜测这两处的空格当为冯友兰和《三松堂自述》。读到这些地方,在正文边上,将这些空格填满,也是一种读书之乐吧。
日记的好处就在不雕琢,就在随手的白描,就在这些琐碎的日子里,一段段白描留下了一位位人物的精神风貌或说某个侧面。这在那些正式的文章里是很难如此记录的。这也是日记的价值之所在。日记里也留下了扬之水对某些名家观点的不苟同,如1993年5月8日日记:关于陈寅恪的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上“李慎之包了大半个天下,余者皆不过插话而已。但他对清朝的一番评议,实在不敢苟同。”
1993年9月17日星期五,扬之水在日记里写:“昨日黄昏一场秋雨,晨起顿觉溽暑阑而清霜至。虽络纬悲啼,蟋蟀宵征当伴白露斯零,但清风之下,耳畔唯有鸟鸣。秋阳融融,持唐鲁孙一册窗下展读,好不快哉!”读此,也实在是羡煞妒煞,好不快哉。
在此之所以引述这一天的日记,因以上内容恰好体现了扬之水此时的社会身份和工作生活:《读书》编辑,书评人,年轻母亲,拥有适合读书写作的生活环境,与前辈文人学者有密切的交往并沉醉于阅读求学。
继《〈读书〉十年(一)》之后,现在面世的是第二卷,所记是1991年到1993年,也正是“思想淡出”,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务实”的转折期,这卷日记从个人角度,以《读书》杂志为交汇点,留下了一份真实的记录。不管是涉及到的前辈学者,还是同辈朋友;不管是精神层面的交流,还是寻常的一次聚餐的记录,点点滴滴,从细节上保留了立此存照的文本档案。
因是日记,也就愈加显得有私密性,所记所述,无所顾忌,但今天出版,显然是为尊者讳,或有其他考虑,有些人名便以空格代替,如此一来,便也有了猜谜填空的乐趣和苦恼,乐趣自然是阅读时前后文上挂下联猜出了空格代表的名字,苦恼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如1991年12月28日所记——赵萝蕤说起“近来对某某的宣传太令人反感”,赵萝蕤说:“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我就可以下结论说,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十七世纪如莎士比亚那样的博大精深他没有,十九世纪,如拜伦、雪莱那样的浪漫,那样的放浪不羁,他也没有。”
这个“某某”不难猜测,当是钱钟书。再“核对”之前的日记——1991年4月15日:扬之水去赵萝蕤家时,赵萝蕤正在读《读书》第三期上赵一凡谈《围城》的文章,扬之水便问赵萝蕤是否读过《围城》,赵回答:《围城》是早就看过的,但对书中所描写种种,并不熟悉。并说她和钱钟书是清华研究院时的同学,钱比她低一班,和杨绛也挺熟,当年她还和陈梦家参加了钱杨在杨家举行的婚礼,赵萝蕤说,她和钱钟书的生活圈子不同,钱是有生活阅历的,而她却没有。这段日记之后,扬之水又顺带一笔:“想起陆灏曾提到,施蛰存对他讲,《围城》中唐晓芙的原型即是赵萝蕤,钱当年是追求过她的,不知确否。”
在1992年5月9日星期六的日记里,扬之水写道:“萝蕤师八十寿诞。请她到新开业的麦当劳吃汉堡包……”扬之水问起赵萝蕤当年的事情,赵说在大学中,她是同年级中最小的一个,王世襄、萧乾等年岁都比她大,但班级都低于她。那时赵的外号叫林黛玉,有许多追求者。“但她却追求了陈梦家”。赵属意陈梦家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梦家的诗,对于“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的诗,恰恰是赵萝蕤“最讨厌”的,赵萝蕤追求陈梦家的原因用赵萝蕤的话说:“因为他长得漂亮。”
关于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日子里的交往,从这些不同时间的日记里,若集中对比起来看,一个丰富的赵萝蕤的形象就呈现出来。同样,扬之水日记里的徐梵澄、谷林、金克木、叶秀山等等,莫不如此。
再如1992年1月17日的日记,记叙了和徐梵澄先生的对话,徐梵澄谈到了某人,扬之水说:“您不是不喜欢□□□吗?”徐说:“对,我是不喜欢□□□,阿世,一贯的,在重庆时,就为蒋介石政府捧场,后来又为四人帮。”扬说:“可他写了一本《□□□□□》,很诚恳地检讨。”徐说:“那更不必,要就不做,做了,又何必去检讨?总是不甘寂寞罢了。”这番对话是从徐梵澄称赞《读书》1991年第12期《读书》上李慎之的一篇写□□□的文章谈起的。其實用不着再去找出当年的杂志来看,也不难猜测这两处的空格当为冯友兰和《三松堂自述》。读到这些地方,在正文边上,将这些空格填满,也是一种读书之乐吧。
日记的好处就在不雕琢,就在随手的白描,就在这些琐碎的日子里,一段段白描留下了一位位人物的精神风貌或说某个侧面。这在那些正式的文章里是很难如此记录的。这也是日记的价值之所在。日记里也留下了扬之水对某些名家观点的不苟同,如1993年5月8日日记:关于陈寅恪的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上“李慎之包了大半个天下,余者皆不过插话而已。但他对清朝的一番评议,实在不敢苟同。”
1993年9月17日星期五,扬之水在日记里写:“昨日黄昏一场秋雨,晨起顿觉溽暑阑而清霜至。虽络纬悲啼,蟋蟀宵征当伴白露斯零,但清风之下,耳畔唯有鸟鸣。秋阳融融,持唐鲁孙一册窗下展读,好不快哉!”读此,也实在是羡煞妒煞,好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