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室高效使用的策略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hi7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为科学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科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硬件设施不齐备,实验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教学理念落后,化学实验教学很难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实验操作技能薄弱,教学方法传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等等。为更好地做好实验工作,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笔者对新形势下的化学实验员工作作了一些探索。
  
  一、实验室低效使用的原因
  
  当前大多数初中的化学实验室闲置的时间比较多,不光是学生很少去,连教师也很少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师生实验意识淡薄
  由于升学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学生往往热衷于纸上谈兵,教师也千方百计地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至于实验操作,因为升学考试中没有动手实验操作的内容,而且大多数实验跟生活实际没有多大联系,所以被认为无关紧要。根据这样的认识,很多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分组实验变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变成了多媒体展示。
  (二)实验仪器破旧较多
  由于使用时间长,且实验器材的更新速度慢,再加上学生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实验室现有的很多器材都不能正常使用。化学实验需要器材的品种比较多,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开设的学生实验多,但我们的实验室往往由于器材的品种不全、数量不足,很多学生实验无法进行,教学中往往以教师或少数学生的操作替代了全体学生的操作。
  (三)实验时间安排甚少
  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都是由任课教师在上课时间安排的。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自由操作,而是先把实验的要求、程序、要点一一说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这样,一般学生根本不能完成整个实验,能完成的也是匆匆忙忙,当然就没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实验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就失去了兴趣,也就不会有跑实验室的想法了。
  (四)实验评价力度不强
  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制订评价方案,而学生虽然有实验操作毕业考评,但考评的实验内容是事先公布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实验室高效使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学校的支持下,协同科学教师一起对化学实验室的高效使用进行了“盘活”“灵活”“激活”等策略的尝试。
  (一)盘活——由封闭走向开放
  盘活就是对学生做实验的时间、空间和内容进行统筹安排,让化学实验室从原来限于应付的封闭状态向面向学生需求的开放状态转变。
  1.实验时间的开放
  实行实验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做实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实验内容,进一步探究巩固有关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在规定时间完不成的实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做,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显然,实验时间的开放既能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深层次的探究,又能照顾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此外,它还能满足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的完成,如《硫酸铜晶体制作》实验,由于所需时间比较长,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产生的现象不明显,实验时间开放了,学生就不用担心在课堂上没有明显现象,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
  2.实验空间的开放
  我们开放实验空间,实验可以在实验室里做也可以在实验室外做,可以在校内做,也可以在校外做,甚至可以带到家里去做。我们改变了科学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把课堂搬入实验室,将课堂创设成“一个购物的超市”,学生需要什么就能取到什么,让学生随时随地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自主探究,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光合作用的实验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把盆栽的天竺葵(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第二天用两张大小相等的铝箔纸在叶片绿色部分相同的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并用大头针固定,然后放到阳光下照射;第二步,4小时后,去掉铝箔纸,将叶片摘下;第三步,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仔细观察叶片和酒精的颜色变化;第四步,到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这个实验前两个步骤完全可以在家里做,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实验室空间的占有时间。
  3.实验内容的开放
  实验内容既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外的;既可以是必做的,也可以是选做的;既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的;既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以是探究性的。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学生觉得没看清楚,可以自己去实验室亲手做一做;有些化学实验看起来好像是教师在变魔术似的,学生如有疑问也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学生还可以亲手准备上课要用到的实验观察对象。如《水的电解》实验,由于电解装置比较小,课堂上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重新到实验室去做。
  (二)灵活——由课本走向生活
  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若还是原先的实验条件,那也是不能改变低效使用的现状的。所以还应做到灵活,引导学生从课本的知识走向生活的实践,把生活的元素引入实验室,活化实验条件,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实验器材生活化
  要积极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入实验室,成为重要的化学实验室资源。这既有利于发扬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常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电池的外片代替锌粒,用食醋代替醋酸,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用脸盆作水槽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废弃物代替实验仪器和药品,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短缺、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实验资源,促使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的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验内容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所熟悉,它们被引入到实验室,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例如“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检验”实验,实验原理是:淀粉溶液遇到碘会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的特性;而维生素C能与蓝紫色溶液中的碘发生作用,使溶液变成无色。对此,可以采用如下的实验方法:在烧杯内放少量淀粉,倒人一些开水,并用玻璃棒搅动成为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酒,乳白色的淀粉液变成了蓝紫色;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叶,留下叶柄,榨取出叶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烧杯中的蓝紫色的液体中,边滴人边搅动, 蓝紫色的液体又变成了乳白色,说明青菜中含有维生素C。
  3.实验情景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作为实验教师,笔者经常收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验背景,为在空余时间来实验室的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将实验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例如在做“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时,笔者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烧尽?由于该现象学生较熟悉,故猜测踊跃。实验时学生将火柴摆成各种姿势(直立、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结果发现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这是因为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汽上升会使火焰温度降低,同时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柴熄灭。接着,笔者让学生把火柴烘干,再竖直点燃。学生发现都能燃尽。这些生活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三)激活——由无视走向评价
  无论是盘活实验的运行模式,还是灵活运用实验资源,如果没有一定的评价方式予以配套,那都是空的。我们在实践中,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来激活学生对实验的热情。我们主要从参与率、表现力和创造值三个维度对班级及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班级考核和学生的特长考核及综合素质考核等,以改变原来对实验的那种无视状态。
  


  1.参与率
  这一维度的评价主要看班级学生在一学期内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活动的次数,用表格(如表1所示)进行统计。
  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到三个指标。
  (1)个人参与率:学生去实验室的次数与学生在校天数的比值,如果低于30%(相当于一星期要去实验室1~2次),该学生当学期一切评优都不能参加。
  (2)班级参与率:班级学生去实验室的平均次数与学生在校天数的比值,如果低于30%(相当于平均每个学生一星期要去实验室1~2次),该班级将被评为不合格班级。
  (3)学生覆盖率:班级参加实验室活动的学生数与班级总人数的比值,如果低于90%,该班级将不能参加当学期优秀班集体的评比。
  2.表现力
  对实验的评价不能只是以平时实验报告的成绩来总评,更不是以死记硬背的答卷方式来进行。应考评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内容的挑选、步骤的设计、准备过程、器材的使用、操作水平、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通过整体分析,肯定其成功之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要特别给予实验中表现出的探究性、创新性高度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式。教师不再详细介绍整个实验的过程,而是提供一定的材料、用具,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完成。学生可借鉴课本,也可不拘泥于课本,尝试各种方法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
  3.创造值
  创造值主要是对在实验活动过程中有创新做法或能自制实验器材的学生进行评价,用表格(如表3所示)进行记录,并在全校表扬。
  


  创造值分3个星等:(1)一星——节材或简单使用生活中的物品;(2)二星——对实验中某个环节进行改进使实验效率提高、效果明显或自制一些简单环保的实验器材;(3)三星——对传统实验改动比较大并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或自制器材能较好替代原有实验器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注重“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体会学习法”就是实现此目的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体会学习法”概述  “体会学习法”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展开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拓展,“体会学习法”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体会学习法”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以主动的态度,
【目的】分离和鉴定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新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构建扩展莫尼茨绦虫成虫cDNA文库,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对
非语言因素指言者本身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以及交际场合、听者或读者的情绪、年龄、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语言的本质之一是有声语言,在交际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即运用有声语言)仅仅占全部信息的一小部分,而非语言因素所输出的信息却占65%以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必须让学生先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才能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因
著名教育专家Dylan Evans说过:“每一种决定都始于一种情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情感对流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知识只有通过情感交流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吸收和内化,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完成都是知识与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
【目的】研究牛肉在保存过程中新鲜度主要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将分割好的牛肉分别保存在室温和4℃条件下,对其新鲜度主要指标(挥发性盐基氮、pH值、菌落总数)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