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医院的医生都喜欢会诊,而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却不喜欢教研?崔允漷教授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并加以有效地解决。
  细细想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医生之所以喜欢会诊,是因为每一次会诊都有实际问题要解决,诊断病情,制定并实施治疗方案,满足了医生个人医术提高的需要,从而促进医生的专业发展。教研活动实质上也是“会诊”,通过诊断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些学校的教师,之所以不喜欢教研活动,是因为教研活动低效甚至无效,只“会”不“诊”,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喜欢教研?需要把握住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一、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中的那些实际问题一个个得以解决,就是教师成长的标志。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能性和有一定的挑战性等特点。所谓真实性,即研究主题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谓典型性,即研究主题是教师群体共同关注、亟须解决的问题;所谓可能性,即这些主题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所谓挑战性,是说研究主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改进教学
  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行为,才是教师研究的价值追求。新时期,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要从过于关注“成果获奖”转向更加注重“教学改进”。教师研究应该以解决学科教学疑难问题为导向,以改进教学行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检验标准。从真实教学问题入手,通过深层追问、深度研究和深入探索,做深做优一些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并对教学改进的操作性思路方法进行科学性概括与提炼,形成教学改进主题经验或实证性经验。通过实践培训、教研活动,进行经验辐射和成果推广,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方法借鉴,促进常态课的改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形成整体
  从调查入手,厘清学科教学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通过筛选、整合,形成专题或课题,并把专题或课题转化为课程;从课程建构入手,开展课题研究、专题探索、主题研修。即问题课题(专题)化,课题(专题)课程化;课程专题(模块)化,专题问题(案例)化。
  问题(需求)专题/课题课程
  上述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路径,使教学研究形成整体,避免教学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弥散现象。同时,也可解决课题研究“过程缺失”、教研活动“主题缺失”等问题。
  四、成为系统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教师研究视域“聚焦课堂”,研究内容常常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我以为,教师研究的视域需要变化:一是要从单纯研究教师的“教”转向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即不仅重视研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学得更好的问题,从“学生的学”透视“教师的教”,以学考查教,以学改进教。二是要从单纯强调研究“课堂改进”转向研究“课内课外协同改进”。随着有效教学讨论的深入,教学研究需要突破原先的课堂研究模式,不仅需要在课堂改进上做文章,还需要课内课外一起做,即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生研究、课堂研究直到作业研究、命题研究。只有注重了“学生的学”的研究和教学常规的系统改进,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研究的实质是“关于教学改进的思考与行动”,是“朴素的改进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探索”。教师研究追求的是“教与研的相融”。“指向问题、改进实践、教研相融、注重过程”,是教师研究的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教师专业化和终身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论述了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和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生源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则是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要,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生存竞争能力,已是职教工作者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变革。从其职前实习、入职辅导、在职培训三阶段,可明显看出澳大利亚校本教师教育的特点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并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化为
目的 探微分析产前B超检查诊断胎儿骨骼肢体畸形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4—9月期间到该院接受产前B超检查诊断的800名孕妇的临床档案资料,对其胎儿的骨骼形态、肢体结构
研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要从“学会”转向“会学”;而对于教师来讲,是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此所起的作用是引发思考,适当指导,激励评价。  一、转变观念,让研究性教学深入课堂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机械接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笔者看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更多的人创造上学、就业的机会,可以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齐为中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入学双起点,毕业双证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