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他的死和他的哲学一样著名。他在雅典被判死刑后,直到死期逼近,仍面带喜色,大谈哲学。他说,他这一生都是一场戏的预演,这场戏的内容是:上帝善意地把人的灵魂幽禁在“肉体的栅栏”里面,如今它获得释放,将踏进更美好的世界,得到更大的自由。在此,真理和事实均一目了然,不必经“眼睛的格子窗”去窥视——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死亡就是这场戏的启幕。
苏格拉底此说,和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不谋而合。这么一来,烂熟的比喻——“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便可进一步具体化:眼睛是肉体这个囚牢的“格子窗”,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灵魂,只能透过这扇小小窗户看世界。
我的一位老师,“文革”时被抓去坐牢。他告诉我,在憋闷阴暗的牢房,唯一的消遣就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窗户,看太阳的光线如何缓慢移动,映在墙壁上的日影如何变化。为了看外面一棵树的叶子,必须全身紧贴地面,找一个角度,让视线从窗子突围。这么说来,囚窗之于囚犯,其重要性不下于眼睛之于人体。这位老师,尝了十个月铁窗风味后重获自由。我们的灵魂,却在有生之日,无一刻可以逃脱。
鲁迅曾慨叹彼时的社会,“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我们的肉体更甚,唯一的“出逃”是做梦,可惜梦乃镜花水月,连“越狱”的彩排也谈不上。受尽幽禁之苦的灵魂,自然不甘于照单全收肉体的统治、钳制、剥削、摧残,思量出逃。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一路,基本上是灵魂的呻吟和抗争,屡仆屡起,永无宁日。
不过,沿这一思路发挥,是赔本生意。我们只看到人生没完没了的冲突,“格子窗”的功用,除了让灵魂透透气,只有流泪。越往下想,越是悲观主义得势,使得臭皮囊里的“囚徒”更难度日。
所以,我拥护苏格拉底的“预演说”。活着时,灵魂不过租赁肉体,暂时栖身,以自由的失去代替租金,到死亡来临便告刑满。若依台湾风俗,此前已离开肉体,获得解放,团聚在上帝脚下的“先进”灵魂,会飨后死者以猪脚面线,也许还会让他跨火盆,以除秽气。这一条无疑是极实用的。死亡也许是福祉,但将死怎么说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惧。凭借这一理论,所有葬礼都成了喜事,人也许从怕死变为只怕不死。
苏格拉底服毒之后,按照狱吏的指示,先在狱里走动一会儿,待到双脚沉重才躺下。狱吏查看,他的下肢朝向心脏部位逐渐失去知觉。沉寂一阵之后,这位伟大的哲人掀开头部的棉被一会儿,说出不朽的遗言:“克利多,我们还欠阿克利披亚斯(Asclepius,医神)一只公鸡,别忘了还这笔债。”由此可见,弥留之际,他对肉体这一囚牢,如果不是尚存依恋,至少未失责任感。
(摘自《羊城晚报》图/付业兴)
苏格拉底此说,和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不谋而合。这么一来,烂熟的比喻——“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便可进一步具体化:眼睛是肉体这个囚牢的“格子窗”,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灵魂,只能透过这扇小小窗户看世界。
我的一位老师,“文革”时被抓去坐牢。他告诉我,在憋闷阴暗的牢房,唯一的消遣就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窗户,看太阳的光线如何缓慢移动,映在墙壁上的日影如何变化。为了看外面一棵树的叶子,必须全身紧贴地面,找一个角度,让视线从窗子突围。这么说来,囚窗之于囚犯,其重要性不下于眼睛之于人体。这位老师,尝了十个月铁窗风味后重获自由。我们的灵魂,却在有生之日,无一刻可以逃脱。
鲁迅曾慨叹彼时的社会,“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我们的肉体更甚,唯一的“出逃”是做梦,可惜梦乃镜花水月,连“越狱”的彩排也谈不上。受尽幽禁之苦的灵魂,自然不甘于照单全收肉体的统治、钳制、剥削、摧残,思量出逃。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一路,基本上是灵魂的呻吟和抗争,屡仆屡起,永无宁日。
不过,沿这一思路发挥,是赔本生意。我们只看到人生没完没了的冲突,“格子窗”的功用,除了让灵魂透透气,只有流泪。越往下想,越是悲观主义得势,使得臭皮囊里的“囚徒”更难度日。
所以,我拥护苏格拉底的“预演说”。活着时,灵魂不过租赁肉体,暂时栖身,以自由的失去代替租金,到死亡来临便告刑满。若依台湾风俗,此前已离开肉体,获得解放,团聚在上帝脚下的“先进”灵魂,会飨后死者以猪脚面线,也许还会让他跨火盆,以除秽气。这一条无疑是极实用的。死亡也许是福祉,但将死怎么说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惧。凭借这一理论,所有葬礼都成了喜事,人也许从怕死变为只怕不死。
苏格拉底服毒之后,按照狱吏的指示,先在狱里走动一会儿,待到双脚沉重才躺下。狱吏查看,他的下肢朝向心脏部位逐渐失去知觉。沉寂一阵之后,这位伟大的哲人掀开头部的棉被一会儿,说出不朽的遗言:“克利多,我们还欠阿克利披亚斯(Asclepius,医神)一只公鸡,别忘了还这笔债。”由此可见,弥留之际,他对肉体这一囚牢,如果不是尚存依恋,至少未失责任感。
(摘自《羊城晚报》图/付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