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记者“跑路”,留下“阴间滤镜”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广播公司(下文称BBC)驻华记者沙磊(本名约翰·萨德沃思)跑了,跑得似乎很慌张。美联社在报道沙磊离开北京的消息时说:“一位资深BBC记者的报道激怒了中国。他因担心自己的安全而离开。BBC周三(3月31日)表示,沙磊已移居(中国)台湾。”
  “他跑什么?”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出的质疑。她形容这出闹剧“堪称黑白颠倒、以偏概全、倒打一耙的经典案例”。

临走演一出“逃跑戏”


  3月18日,外交部举办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贵相说,BBC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不经调查核实,跟风引用伪学者郑国恩炮制的所谓涉疆“研究报告”,制造、传播假新闻,对中国的治疆政策说三道四、造谣污蔑,已成为郑国恩涉疆谎言谬论的传播平台。徐贵相称,BBC在涉疆报道上不断突破底线,完全丧失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新疆部分受害群众打算起诉郑国恩和BBC。
  大概正是面临民事诉讼的前景,让沙磊决定“走为上策”。中方是在他的常驻记者证要延期时,才知道他已不辞而别。他在离任前和离境前,都没有以任何方式告知中方相关部门他为什么离开。跑到台北后,沙磊声称,“在中国报道新闻的未来是黯淡的” “中国留给外国记者的空间越来越小”。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演足“受害者”,高喊“我们面临法律诉讼、大规模监控和恐吓威胁”。
  针对沙磊的说法,华春莹说,如果说他担心被新疆民众起诉,如果他真的坚信自己确实没有任何造假造谣行为,他应该坦然面对、应诉,中国依法治国,不会冤枉好人。如果他确实担心安全问题,也完全可以报警,中方有关部门依法保障在华外国人的安全。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但是,他跑什么?为什么如此仓促离境?他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只有一个合理解释:心虚。
  沙磊离开北京后,他的“东家”BBC煞有介事地表扬了一通他这9年在中国的“成就”,说他转到台北是因为他的工作“揭露了中国政府不愿意让世界知道的真相”。对此,华春莹也毫不留情地批驳:沙磊虽没履行必要手续,走了也就走了,问题是他还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在BBC涉华假新闻问题上,中方才是受害者。沙磊企图利用突然离境事件来讹诈威胁中方,莫名其妙。
沙磊在报道各种涉华新闻时的场景,其虚假报道手法被网民讽为“阴间滤镜”。

  沙磊在北京工作了9年。他的妻子伊冯·莫瑞是爱尔兰公共广播电台记者,同在北京工作,如今也转往台北。他们带着3个孩子一起离开。匆忙中到达台北后,她和全家一起在酒店被隔离两个星期。她说,自己有两个孩子生在中国,能讲流利的中文,对他们来说这(指北京)是他们的家。所以,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接受“可能永远无法回去”的现实。她也说“中国是一个特别多彩、文化丰富的国家。我们多年来与中国民众的友谊不会消失”,并自辩说:“中国政府告诉我们,我们的报道表明我们仇视中国……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不喜欢中国,我们就不会待那么久。”
  然而,正如华春莹所说,“沙磊全家在华已经9年,他同为记者的妻子也一直持有1年有效期的记者证,如果中方真的威胁他,他全家怎么能在中国待上9年?”中方始终依法依规地保护外国记者在中国正常采访和工作的权利,也一直努力为外国记者在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我们反对的是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BBC报道的框架偏了


  为什么说沙磊缺乏新闻职业道德?不妨看看他的涉疆报道。
  3月初,沙磊发了一条推文,煞有介事地说:“如果你想知道过去几年间在新疆发生了什么,请在接下来的14分钟里看一下2017年中国国营媒体的这一报道。据我们所知,这报道至今未被外界注意到。”
  这段被沙磊链接到推文里的“内幕”是什么呢?原来是他剪辑的央视2017年走基层系列报道《皮山姑娘要远行》。报道讲述的是安徽省援疆指挥部及安徽、新疆两地政府启动的“千人赴皖务工计划”。当时,央视记者采访了一位叫布再娜普的姑娘,她想外出打工、又舍不得离开家乡。她的落泪场面被沙磊掐头去尾,配上英文字幕,解释成“中国强迫新疆少数民族参加劳动”。实际上,央视当年就播放了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在淮北的幸福生活。两年后,央视记者又跟随已经适应新环境的布再娜普回新疆过春节,记录了她和家人团聚的欢乐场面。但这些内容根本不会出现在沙磊的节目里。
  此前的2020年12月,BBC也曾经播放了沙磊的一部大作,片中声称新疆有“许多工厂”出现在所谓“再教育营”的围墙内,还配发了一张卫星图片,说这是“工厂和营地合并成一个大型工厂综合体”。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综合体”是一家普通工厂——库车石榴籽服饰有限公司。沙磊渲染自己“多次被警察、当地官员阻止拍摄”,还把自己因拍摄公司内部情况而被公司安保负责人阻止的场面,说成是“遭到不同身份的官员阻拦”。
  有中国知名媒体人评价,沙磊的片子搞了不少采访过程受“干扰”的素材。事实上,中国基层很多地方都不太愿意配合媒体报道。沙磊把这種一般情况硬说成新疆“对外掩盖迫害维吾尔族人的有组织行动”,把一些被采访者的拒绝和警惕夸大成体制性的打压,这些都不是好的职业作风。
  从新闻专业的角度,如何看待沙磊关于新疆棉花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看了BBC播出的沙磊在棉花地里出镜的那条新闻‘中国棉花产业强迫维尔吾族人劳动的新证据’。这条新闻要传递的基本信息是:‘大量维吾尔族人被强迫劳动,其家庭、思想、信仰被控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中国媒体在反驳中突出强调的信息则是:新疆棉花现在主要是机械化采棉,这条新闻告诉世界,新疆现在不需要很多劳工进行人工采棉,数十万、上百万维吾尔族群众被强迫采棉、强迫劳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沙磊在采访中刻意制造与保安等基层工作人员的“冲突”,以此在镜头前营造“采访受干扰”的假象。

  在涉及新疆教培中心的報道中,沙磊同样有问题。钟新说:“(沙磊)那条新闻里提及教培中心,基本框架仍然是维吾尔族人被限制自由。而中国主流媒体发布的新疆反恐相关纪录片,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中国政府建立教培中心意在极力挽救极端宗教思想、暴恐思想受害者’。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故事。BBC的报道重点强调教培中心学员维吾尔族的身份,建构了这是民族问题的报道框架。这些学员作为‘宗教极端思想受害者’‘暴恐音视频受害者’的身份没有被强调,而这才是学员接受培训的核心原因。中国政府是因为他们是受害者(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民族身份)才对他们进行培训。BBC等西方媒体将报道框架置于民族问题、人权问题之下,而不是反恐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之下,这样的报道框架如果不是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认知偏差,就可能是为了‘政治正确’的信息战而故意为之。这一点是应该被世界了解的。”

“看上去有事实,但不是真相”


  说到沙磊的报道是否符合新闻伦理,钟新评价:“报道看上去提供了图像、采访声这样的‘事实’,但提供图像不等于提供真相。例如,说维吾尔族人在教培中心,但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在教培中心接受教育,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才可能是真相,才应该是报道的核心框架,没有揭示真相的报道框架是错误的、带偏见的,这样的报道出现在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中就会误导这个世界的认知。”
  刻意制造“冲突感”也是一个问题。2016年,沙磊在杭州报道G20峰会。在未征得采访人同意、未表明采访意图、未出示证件的情况下,他执意拍摄、采访。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他无理顶撞,并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对上前询问或善意提醒的人都气势汹汹地说:“你是在干扰我采访吗?”
  2017年,沙磊又来到贵阳,以报道“中国的高科技”为名,骗访贵阳警方治安监控系统“天网”。采访时,沙磊“以身试法”,试图“逃亡”,7分钟后便在车站“落网”。在采访现场,沙磊发出阵阵赞叹,让当地警方以为他在客观报道中国近些年所取得的科技进步。然而,沙磊回去后拿出绝活“阴间滤镜”,操刀编出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天网”系统被中国政府用来“监控异见人士”。
  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上,沙磊也问题很多。2021年初,沙磊飞往武汉,在街头采访。他宣称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开始的地方”,然后又到处找人询问:“病毒从哪里来?”镜头中,有武汉市民回答,“这个病毒是从其他国家来到这里的”“它来自美国”。不出所料,沙磊随后点评称:“一种非凡的全新叙事站稳了脚跟”。
  对沙磊的报道手法,网民讽刺地称之为“阴间滤镜”。所谓“阴间滤镜”,就是以特殊拍摄手法拍摄原本正常的人物、事物或景色,后期加上阴暗的滤镜色调,配上阴郁或恐怖的音乐,以诱导观众对报道内容产生负面情绪。不少中外网友为揭露BBC的“阴间滤镜”,做了各种有趣实验。有网友对着一堵厂房墙壁,将镜头歪斜过来、沿着墙角边走边拍,后期加上“阴间滤镜”、配上恐怖音乐,再配上字幕,一条“新疆集中营”的“偷拍报道”便炮制完成了。
  采用这种手法的也不仅仅是BBC。一位网名为“詹姆士同志”的外国网友就用“阴间滤镜”做了一条讽刺CNN的虚假报道,把自己用中文进行的街头闲聊用英语解释成居民在抱怨防疫隔离措施,把门上的春联说成隔离新冠肺炎病人的通知。最后,他在屏幕上亮出中英文字幕“良心(Integrity)”。

“新闻自由”背后的信息战


  BBC成立于1922年,是一家“百年老店”。它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在纪录片领域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领域有不错的口碑。根据皇家宪章,它实行公共广播体制,号称只对新闻公正性负责,不出售广告,而是靠英国纳税人缴纳的电视税生存。长期以来,“新闻自由”都是其标榜的价值观。
  但在实际运作上,BBC的“新闻自由”和独立性则要大打折扣,在国际新闻领域情况尤其严峻。在英国国内,所有媒体都要接受英国通讯管理局监管,民众对质量低劣的节目可以投诉。但负责国际报道的BBC国际频道却不受这种监管,因为这个机构负责“对外传播英国价值观”,经费主要来自英国外交部,由BBC高层和英国外交部组成的董事会对其内容进行常规的内部审查。但这种监管完全是“软约束”,不对公众负责。也就是说,在国际新闻报道上,BBC对假新闻存在着“制度性的纵容”。如果英国对某个国家或地区持有敌意,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虚假信息报道就会“比例高得惊人”。而且,无论记者如何做假,如何煽动冲突、鼓动仇恨、制造纷争,都没有质量标准和监管的约束。这就是“沙磊们”在报道中指鹿为马的结构性问题。
  这个问题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中国。俄罗斯也在BBC的国际报道中常年被“黑”。当俄罗斯获得2018年足球世界杯举办权时,BBC于2017年播出了纪录片《俄罗斯的流氓军队》,将俄罗斯球迷都说成“气势汹汹、有严重暴力倾向”。有专家称,这是在诋毁俄罗斯球迷和俄罗斯足球,目的是“把举办权抢走,交给英国”。事实上,英国的足球流氓才是“天下闻名”。
英国情报机构军情5处的办公楼。

  在政治层面,BBC更爱“黑”俄罗斯。2018年,BBC报道俄前特工斯克里帕利父女在英国中毒,称俄罗斯是“黑手”。莫斯科对此坚决否认。次年,BBC还表示将把此事拍成电影。俄驻英使馆称,这样做只会在公众意识中强化英国政府提出的“未得到证实的故事”。2020年,斯克里帕利父女移居新西兰。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评价:“整个案件完全是伪造的。总体来说,这是英国传统的大诡计。”
  作为“英国价值观”传播工具的BBC,在用人上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中立。不久前,BBC承认其曾与英国军情5处合作审查入职者。此事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进行,至少持续到90年代。双方负责人从1933年开始就担忧“共产党渗透”,并于1935正式启动“政治筛查”。军情5处派人渗透到英国共产党内,所获得的情报被用于分析BBC求职者的背景。双方将求职者分为三级,A级“不能聘至能对新闻素材产生直接影响的岗位”,B级“不能聘用,除非对此人有其他考虑”,C级被认为“具有令人不安的政治背景”。只要稍与某些政治团体沾边,就会被BBC拒之门外。
  这一做法虽属历史,但这套思路是否已真正终结,无人知晓。从沙磊等人的新闻业务表现看,人们有理由怀疑其动机。正如前文提及的知名媒体人所言,沙磊在中国住了9年,中国是什么样,他应该比普通西方人更清楚。他的很多报道昧了良心。
  沙磊

  本名约翰·萨德沃思,英国广播公司(BBC)原驻华记者。曾在英国第四广播电台工作,2003年加入BBC,2012年任BBC驻上海记者,2015年转任BBC驻北京记者,2021年3月不辞而别。驻华期间,因炮制大量虚假报道而受到舆论批评。
其他文献
2月18日,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布里恩广场上,在高喊口号的示威者面前,身穿白色长袖T恤衫的反对党领导人莱奥波尔多·洛佩斯(下文称洛佩斯)一手握着一束白花,一手挥舞委内瑞拉国旗,自愿被国民警卫队逮捕。“如果我被捕能够唤醒哪怕一个人……我坐牢都是值得的。”洛佩斯说。  洛佩斯现年42岁,是委内瑞拉政坛上的明星人物。他的外祖父曾担任过委内瑞拉农业部长,而他的曾曾曾外祖父是委内瑞拉历史上第一任总统克里斯托
1911年秋天,55岁的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和29岁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第一次见面。在威尔逊的书房里,两人一见如故,话题从美国立法延伸到“改善所有人的生活状况”。威尔逊对与自己政治观点高度契合的罗斯福颇有好感,相信这个出身望族的年轻人会一鸣惊人。罗斯福则是这样描述威尔逊的:“他有着冷峻的外表,又不失热情,有渊博的学识,又谦虚沉着。他不用情感,用理智就能使人完全折服。”他俩都没想到,日后两人
【摘要】千篇一律、无情可抒是当今高中生写作时的一大弊病,所以呼唤个性、洋溢真情是高中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做到的事情,而传统的高中作文教学往往忽略这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全面分析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梳理出运用哪些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开展情感多样化、内容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情感作文;写作教学;具体要求;具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
聂华苓  我没见过聂华苓先生,但我的许多朋友常会提到她和她先生安格尔,提到他们共同主持的“爱荷华写作班”。最早去写作班的是余光中,当时他才30岁,安格尔是他的班主任。那时,聂华苓还不认识安格尔。在那里,余光中拿到硕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东海大学教授徐复观请余光中去东海大学教“现代诗”,也请聂华苓去教“现代小说”,课程都安排在星期五晚上,他便常常和聂华苓一起搭火车结伴去上课。那时,他就向聂华苓细细描绘
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个叫科珀斯—克里斯蒂的小地方,住了不少伊朗移民。其中有位56岁的中年汉子,名叫阿巴布希尔。此人平时头发蓬乱,两只袜子常常不是一对儿,还丢三落四。他说话粗声粗气,经常一手夹着根烟,一手握着手机,在院子里边走边大声用邻居们听不懂的语言打着电话。邻居们觉得他有点神秘兮兮,他家里也总有很多年轻人进进出出。“这老兄说不定是贩毒的。”  阿巴布希尔没事儿确实爱吸两口大麻。不久前,他真被抓了,不
最近这几年,大家说到“情绪”,都有一种回避的趋势。尤其是生气,一说起来这个词就有一种“犯错误”的印象,好像只有随和的、理智的、不温不火的沟通才是唯一可取的互动方式。如果把这种偏好推向极致,任何冲撞都不敢发生,那些本来存在的矛盾就会被掩盖,也就失去了某种真诚。  其实,生气是必不可少的。  我做过大学老师,这就是一个被要求情绪正确的典型职业。以至于如今愿意在课堂上发火的老师,已经算珍稀物种了,动不动
从地铁站下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下起了小雨。路灯那边一圈光把周围的雨丝都照亮了,像毛茸茸会发光的蒲公英。空气是潮湿的。这种天气让我想起一个人。   高中时,我妈有一段时间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出差,我家离学校很远,没人接送不行,所以她就托同小区一个她以前的同事捎我一程。同事的女儿和我同校,是低我一届的学妹,明显精心打扮过的那种漂亮,初中时候就自己染了褐色的头发,在学校有男友,带手机上学,成绩稳定在全
听说,鲁迅先生年轻那会,曾加入光复会,后被安排刺杀某滿清大员。本来他答应了,后来却变卦,给出的理由是:我死了,谁来照顾我的老母亲?   年少那会,读到这段小典故,曾一度失望,对鲁迅先生失望,先生是何等的高人!却居然找了这么个不正大的理由!就为惜命么?   及至成年,成家,做了父亲,慢慢终能体会。   突然接到通知,周末有新任务,要求在岗,不能回家。我算了一下,上周末没回,本周末没回,下两周周
一部戲片酬1.6亿、平均日赚208万、涉嫌利用“阴阳合同”逃税……4月底,随着前男友兼经纪人张恒的爆料,演员郑爽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人物。  在社交媒体上,“爽”迅速被建构为一种新的计量单位。人们赫然发现,如果按照“1爽=1.6亿”来计算,一直被认为多金的互联网大厂们,年利润也“不过如此”:2020年排名前三位的阿里、腾讯、京东,净利润分别相当于“896爽”“767爽”“309爽”。  “我愿意接受
尼科尔·帕希尼扬  大家好,我是身在朝阳,心系大咖的朝阳咖。  进入2020年后半年,政坛大佬们轮番进入水逆期。有感染新冠的,有遭遇战乱的。还有一个人这两样都摊上了,他就是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  说起帕希尼扬的晋升,一路靠的都是高智商操作。  2018年4月,刚刚结束总统任期的萨尔基相转任总理职务。民众认为他想让任期无限延长,反对派领袖帕希尼扬于是挑起游行大梁,没流血、没暴力,用行动有序占领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