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藏品中折射出清代闺阁才媛文化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彭翰孙、沈秉成、周作、朱镜清四家书跋墨迹,笔者于1988年见于他人的藏箧(小箱子)中,因主人嫌此四人比诸书跋墨迹的作者“名头”冷僻,愿以廉价(人民币20元)出让。其实,在此墨迹作者中,除彭翰孙的书跋因墨迹上的落款仅署“翰孙”,钤“南屏”一印,而一时难以查考其姓氏及生平事略外,沈秉成、周作、朱镜清三家,在吴昌硕的《石交集》中就均有他们三人的《传略》和为他们刻的印章或作的诗。再则,笔者细审四人书跋墨迹均作于光绪六年(1880年),内容都为清同治年间曾在苏州做知府的金石书画鉴藏家吴云(1811-1883年,号平斋,晚年号退楼、愉庭,浙江湖州人)及儿子吴苓芗生前所研临的《颜家庙碑》帖的题跋,堪为十分难得的地方文献,遂为笔者收藏。
  最近,笔者读清代吴大的《斋诗存》时,见有“送彭南屏翰孙之官粤东”五律诗两首,并有按语:“彭南屏为同邑文敬公孙”,始知“翰孙”姓彭,字“南屏”,系吴门彭文敬公彭蕴章之孙。彭氏一族系吴中(苏州)望族,自从彭定求为清康熙状元、孙子彭启丰为雍正状元以来,世代科第传家,门庭显赫。因鉴于彭翰孙书跋墨迹中有“(媳)妇名毓荪,号意兰,年十八。他日当向愉庭老人乞其诗,刻之以传后世”之语(图1)。笔者便到苏州图书馆古籍馆查检,果然在彭翰孙《师矩斋诗》二册中所附其妻吴清蕙《写韵楼吟草》之外,还有儿媳吴毓荪的《意兰吟剩》一卷。即从中对彭氏的生平事略也有所了解,再结合彭翰孙书跋墨迹内容,便引起笔者探究清代苏州家族中闺阁才媛文化的兴趣。
  苏州,文化发达,是人文渊薮之地。如封建时代科举中的“状元”,在清代苏州共“产出”二十六名,为全国各地之冠,所以有人把“状元”说成是苏州的“土产”。在封建时代一个家族要迅速发达起来,只有通过读书而仕举,继而“科第传家”后才能成为名门望族。如清代苏州的吴县潘世恩为乾隆状元、长洲彭定求为康熙状元,堪为这方面的代表。如长洲彭氏在其《义庄规条》中就明确规定,族中子女必须读书,还允许女性进入私塾,享受和男子平等的教育,使得不出闺门的女性,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教养,饱读诗书,成长为多才多艺的闺阁才媛。而望族的形成与长期生存,还往往通过门第相若的联姻来维系。封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要通过婚姻的纽带来建立或加强两个家族之间的社会、政治乃至经济的联系。从优生学的角度看望族之间的联姻会有助于优秀人才的产生,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这些现象和特征在笔者收藏的这件清人彭翰孙的书跋墨迹中都有所反映。
  彭翰孙(1834-1886年),字南屏,室名师矩斋,长洲(今苏州)人。系清道光工部侍郎彭蕴章的孙子。
  彭翰孙书跋墨迹系纸本,纵30厘米,横18厘米,所作行书写得挥洒自如,具潇洒之美(图1)。跋文中的吴苓芗受家学影响,故周作跋语中有“自幼研究金石篆隶之学,又工篆刻,得秦汉人遗意。为父执道州何子贞、仪征吴让之二先生称为小友”。可惜他才高命短,英年早逝。故耦园主人沈秉成(1823-1895年,字仲复,浙江湖州人。清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在书跋中有“人有才绝高而年不永者,昔贤比之玉折兰摧。……披览数过,怅触予怀”之叹。彭翰孙的儿子彭泰士(光绪四年进士)与吴承潞(吴云次子,号广庵,同治进士)的女儿“诗笔清隽”的吴毓荪(意兰)订秦晋之好,但不幸使吴意兰遽然病逝,让彭、吴两家祖辈痛惜不已。彭翰孙便向吴云索取其孙女吴意兰的诗稿,欲刻之以传后世,但彭氏的这一意愿直到他去世后才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刊印的《师矩斋诗》中得以实现。
  在《师矩斋诗》后附彭翰孙之妻吴清蕙《写韵楼吟草》诗草、词草各一卷,儿媳吴毓荪《意兰吟剩》一卷。
  吴清蕙(1834-1885年),字佩湘,号建之,室名写韵楼,苏州人。她是清道光状元、礼部左侍郎吴钟骏的女儿,自幼聪慧,涉猎文史,喜欢吟诗作对,兼善楷书,十九岁时就嫁入彭家。《写韵楼吟草》由吴大题签(图2-1、2-2、2-3),其中“诗草”存诗一百二十余首;“词草”存词四十余阕。她堪为清代苏州闺阁才媛的代表,而吴、彭两家的联姻,又堪为当时望族得以形成、维系的一个典型。
  吴毓荪(1861-1878年),字意兰,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意兰吟剩》由其同乡前辈、书法名家杨题署(图3),咸丰江苏按察使李鸿裔题序。《意兰吟剩》中有如“夏日园居杂咏四首”,即以其祖居听枫园(该园今用作苏州国画院)中的斋馆“金石寿世之居、听枫山馆、柳南书屋、墨香阁”为题,如有诗“墨香阁”云:“垒石为小山,磴道迂回上。地隘势则崇,凭栏惬幽赏。烟云蔚奇观,历历如指掌。”而今在该园东南隅的假山上可“磴道迂回上”以远眺观览园中南部诸胜景色,并可体会这位才媛的诗情和才思。
  《意兰吟剩》卷末有彭泰士跋记,记谓:“余家与归安(今浙江湖州)吴氏世有交谊,同治甲戌(1874年)重闱为余聘意兰为妇(吴意兰时年13岁),远近即交传新妇博学能诗,为闺阁名媛。越四载,余从广州旋里小试,兼议婚事,纳征有日,意兰遽以时疾殂,逝年仅一十有八,人咸惜之。余奉重闱命,取其殡归葬余家,以永二姓之好。……今春(指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刊二亲稿成(即《师矩斋诗》、《写韵楼吟草》),附意兰作于后,零篇剩句,倘附以流传,庶几后之人诵其遗诗知闺秀中尚有意兰其人者,吾知意兰为不死矣。”从中可知彭、吴两家因皆能“科第传家”而成为世交,并结为姻亲。不幸的是这位“博学能诗”的才媛,还未及过门竟遽然夭折。她的未婚夫为“永二姓之好”,将她的灵柩归葬于彭氏祖茔,这些又堪为当时望族得以形成、维系的例证。而《写韵楼吟草》、《意兰吟剩》闺阁才媛文化的得以传世,也为清代苏州望族家史文化所使然。(责编:李禹默)
  参考文献:
  1、光绪辛卯刊本《师矩斋诗》二册,苏州图书馆古籍馆藏本
  2、沙先一著《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中《潘氏词人与家族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其他文献
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艺术品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奇:持续飙升的价格、无比诱人的回报率、令人神往的财富神话……但同时也引发了无尽的遗憾:“亿元时代”背景下,艺术品投資的门槛越来越高,于是有相当一部人被挡在了艺术品收藏和投資的门外,只有“眼馋”的份儿。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資本市场的敏锐嗅觉,于是一系列“艺术金融产品”面世了: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投資艺术品的机会
期刊
2010年2月19日,上海收藏大家许四海藏品鉴赏会在北京举办,40位专家学者出席,品鉴了许四海先生收藏的书画、陶瓷、紫砂壶等精品50余件。  许四海是我国著名的壶具收藏家,紫砂壶艺大师,人称“江南壶怪”。由他创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曾被评为我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馆藏的邵大亨代表作“掇只壶”为镇馆之宝物(央视四套2007年8月2日《国宝档案》之《寻找紫砂壶王》专题介绍),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去世前曾
期刊
“点化”,是智者的行为。有大师言,“用佛性点化一切缘起”。人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实践,去除文字意义,深化人格修持,彻悟永恒的究竟,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故禅宗不立文字,讲究践行,透入切实的经验及情感。绘画也因此为禅宗所用,其书写性的绘画实践也就成为自我人格的印证。  丙午年,李照东出了一本山水画册,题为“雪泥鸿爪”。本名不过取其人生之“印迹”而已,而我却从李照东的画中生发出另一感慨,即他的笔墨特征,正
期刊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图1),高44.9厘米,口径22.6厘米,底径14.2厘米,造型优美,大口外撇,筒状长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足底外倾,二层台圈足,白釉底上青花双圈。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青花呈色灰蓝,釉质莹润光亮、白中闪青,器身描绘寻访高士和高士寄情于山水的画面。其独特的价值在于腹部有题记,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壬寅年季秋月吉旦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辨识真伪、判定
期刊
“你是想博位吗?你想把烦恼引来?要低调啊。”当挚友知道笔者要写一篇关于端平铁母的文章时这样说道。后来他听说笔者意已决,又来短信道,最好投稿于国家权威钱币季刊《中国钱币》云云。笔者笑了笑,立即写了首诗过去:“初恋情结《收藏界》,端平铁母露芳容。若能掀起泉界浪,高调一回又何妨?”以上权当正文前小序吧!  老资格古钱币爱好者都知道,南宋铁母“端平通宝”背“惠伍·东中”铜钱为名誉品,这是泉界不争的事实。钱
期刊
“泰和通宝”,金代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至金末元初官方仍有铸造。据华光普先生著《中国古钱大集》所录,在“泰和通宝”中折二、折三多为元代初期所铸。当然,由于都是官铸,而且铸量很少,即使是元代铸币也很珍贵。  “泰和通宝”为楷书,仿“瘦金体”,有平钱、折二、折三和折十共四种。钱文书法华美,制作工艺精良,具有宋代“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的风范。  据有关资料记载:金章宗之母是宋徽宗之外孙
期刊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钱本体上方连着龙首,实际上是金龙的前视图,龙的眼、鼻、角、须、唇以及身躯、龙尾均历历在目。高浮雕,两面鼓起,形象相同,立体感极强。通高45.6毫米,重19.5克,水红铜,铜质细腻精良,包浆
期刊
四月的古城西安,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于7日至11日在西安如期举办。本届博览会与首届博览会一样,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三个: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于2010年4月在西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得了中外人民的共同喜爱。中国的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也随着青花瓷的外销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及伊朗等地,最后传到欧洲,形成了一个绵远流长的青花大家族。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家族里,尤以朝鲜、日本、越南青花最为引人注目,从中也不难看出中国青花瓷的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工艺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的
期刊
常德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北接鄂南连荆襄,西临湘西接川黔,东南毗益阳通长沙。自古为“湘西门户,川黔咽喉”。清代晚期,常德的商业,日益繁荣;经济贸易,更趋活跃。作为常德民间金融机构的商号和钱庄,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常德官钱局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钞票,当时称之为“花票”,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  笔者珍藏有数张大清光绪年间常德商号发行的花票,其票幅格式与明清宝钞、官票相似,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