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的时节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g1993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窗前,曾有一棵凤凰树。凤凰花开的日子,我的家蓬荜生辉,我浑身洋溢着热情,生活一片阳光。春天播下的希望,也在茁壮地成长。
  每一个轮回,我都为凤凰花的绽放而雀跃,又为它的涅槃而默默地祈祷。每当“凤凰鸟”离去的那一刻,我总是忧心忡忡,生怕它一去不回。但这一天还是来了,我窗前的凤凰花谢了,我的“凤凰鸟”飞了。那天,我眼睁睁地目睹市政人员为了拓宽道路,无情地把我家门前的凤凰树砍了,运走了。从此,窗前留下我惆怅的背影。
  窗前的“凤凰鸟”飞了,而我的心中,却翱翔着另一只“凤凰鸟”——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它在我青春的路上洒满了清脆的铃声。年少的我骑着它穿街过巷,出墟入市,抢尽风头。那时,骑上凤凰单车,那感觉犹如今天开着“宝马”,风光无限。
  上世纪70年代,拥有“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是寻常百姓的奢望,它们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那时候,中国处在“票证”年代,这“四大件”都得凭票购买。有钱人家不一定能买到,一般的家庭只能望物兴叹。买一辆自行车,尤其是“凤凰”牌自行车,是无数人的梦想。我家有幸梦想成真,多亏了我当兵的舅舅。当年的舅舅是南海舰队驻广州办事处的连级干部。通过他,我家用起早摸黑、精心伺候了一年多的大肥猪换来了一只婀娜的“凤凰鸟”——一辆上海产的“凤凰”牌自行车,它曾让我们家引以为傲。
  多年来,这辆车不但给我家带来了荣耀,还为乡亲们带来了福音。它促成了一段段美好的姻缘,也成就了一桩桩美事。记得当年,我表哥就是靠它“骗”回了表嫂。相亲那一天,表哥为了提高相亲的成功率,骑着我家的“凤凰”车前往。据表哥后来的描述,在约定地点,姑娘看到了表哥身边的“凤凰”车,顿时两眼发光,立时与表哥拉近了距离,相谈甚欢。半年后,他们的关系也尘埃落定了。表哥成亲的那一天,他骑上它到表嫂家接亲,一路上又赢得了一片喝彩,以及亲眷对他的一片赞许。
  表嫂过门后,看到表哥家空荡荡的,没了“凤凰”车的影子,对表哥的欺骗行为很恼火。但看到表哥真诚老实、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以及在她面前信誓旦旦地许诺,要为她买一辆“凤凰”车回来,她的火气也渐渐地消了下来。婚后不出两年,表哥靠着自己的双手,很快就积攒了一笔钱,并托我舅舅買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兑现了他对表嫂的承诺。
  父亲和母亲都是爽快、热心的老实人,平时,只要乡亲上门,总是有求必应。我们家的车,说是我家的私有财物,却成了服务大众的公共财产……
  俱往矣,窗前那棵凤凰树已随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了。我家那一辆“凤凰”车,也慢慢失去了它昔日的光环。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有的人、有的事、有的书是长久占据着我的心灵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赶安丘县的石埠子集,在新华书店里买下一本《高山下的花环》作品集,一通忘食狂读,心潮久久起伏不已。从此,我记住了小说中的人物梁三喜、赵蒙生、小北京、梁大娘和雷神爷,也记住了作家李存葆。  机会终于还是来了。己亥年12月14日,应邀参加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山水人文散文集《龙城遐想》发行座谈会,《龙城遐想》正是李存葆以诸城恐龙化石
期刊
我小时候是极爱美的。母亲给我梳头,无外乎一个马尾或者两个小刷子,总嫌她给我扎偏了或是高了,或是低了,百般挑剔,她一生气,就给我头上敲一梳子。  偶尔穿件新衣裤,就会站在院门口美滋滋地炫耀,好像满街路过的人或是从院中进进出出的邻居大人小孩儿都能发现我穿了新衣。也有时候,新衣服早早地缝好了,家人们给我穿上试是否合适,可我只要穿上就不愿意再脱下来,后来大人们就多了一个心眼儿,试穿之前先和我讲好条件:试,
期刊
守望一棵树的成长,和守望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不容易。  父亲一辈子未曾离开过土地,最后也是倒在他浸满汗水的土地上。  那一块田,有四亩多,四十年前分田到户时,分给了我家。那是一块良田,不仅肥沃,水源也丰富。  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在这一块田地上插秧割稻,种麦点瓜。父亲一生的记忆,都是土地的记忆。  终有一天,他老了,种不动了。腰杆仍挺拔,但终究没有了力气。他拄着拐杖,站在田边,感慨着自己老了。父亲
期刊
我们一下被诗意的轿子山点燃了。  漫步村上,深沟监委会主任韩尚云突然冒出的话打住了我们。他激情悠扬的话语中提及幸福的轿子山,是从岩洞里走出来的。我惊奇地说:“咋个前些年来从没听说过这事啊?”韩尚云又嘿嘿笑着说:“前些年你们每一次来照个面就走了,我们哪有时间跟你们说啊。你们看,对面的老岩子就是我们老祖宗走出山洞的必经之路。”沿着韩尚云手指的地方望去,只见村头对面一道耸人云天的悬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
期刊
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有许多赵一曼式的英雄。多少侥幸汇聚,才让我们记住了赵一曼。  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川一个烈士的后代,陪着父亲看电影《赵一曼》。父亲对儿子说:“要是没有这些伟大的英雄,我们要么死光,要么当亡国奴。你的母亲,估计也是这么死的,可惜没有她的音讯。”  又过了很多年,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终于找上门,送来了烈士证。  領导对他们说:“你的妻子牺牲了。也就是你儿子的母亲牺牲了。她离家时,叫李坤
期刊
我们村是个5000人的大村,也是当时公社的所在地,大街上有一个供销社。  赵宏伟的妈妈就是在自己的哥哥当上供销社主任之后,去里面上班的,她做的是售货员,负责卖各种糕点,里面就包括槽子糕。赵宏伟的妈妈上班后不久,人们突然发现傍晚回家的时候,她手里总是拿着一张草纸,由于包裹得不严实,里面包着的两块槽子糕很容易看到。这个女人从从容容在街上走过,对碰到的每个人都要笑一笑,却从来不停下自己的脚步。  我们这
期刊
我家祖辈有会斗鹌鹑的,所以,我对斗鹌鹑也略知一二。  斗鹌鹑亦称“冬兴”“鹌鹑圈”等。据史料记载:旧时汉族民间斗鹌鹑是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每年初冬进行,始于唐玄宗时代。西凉人进献的鹌鹑,能随金鼓节奏争斗,宫中多饲养鹌鹑取乐。  其实,最初的斗鹌鹑原本只是一种民间游戏,后来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官宦富豪、纨绔子弟消闲取乐的一种赌博活动。因北方是在冬季斗鹌鹑,即称“冬兴”。斗时,先贴标头分筹码,然后
期刊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在我心里,人就像树,树就是人。  1989年,我和颜正峰大学毕业了,父母和亲人极力阻止我们回山里,说:“好不容易考出去,又要回来,书白读了。”老实巴交的父母深知山里的苦,不想让我们受第二遍苦。他们不理解,我们是林业人,植树造林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工作岗位在山林。山上本没有路,我们要去走一条路出来。我们有一个绿色的梦,为了这个梦,我们心甘情愿挥洒青春汗水,甚至热血。城市的繁华不属
期刊
三十多年前,我读初二的时候,平时去学校途中,村里比我年龄大的学生经常胁迫我与他们在路边干沟里打扑克,加上我对几何课有点儿“晕车”,一时丧失学习的信心,便于暑期放假前两个月辍学了。  我14岁,身体瘦弱无力,除了在家放羊、打猪草,便是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暑假结束后,新学期开学有一个多星期,一天午后,我在村东河边放羊,看到不远处大路上,三五成群的学生向着学校方向急匆匆地走去。望着他们一路说笑
期刊
印象中,在小时候老家的草房屋檐下,常会见到大小不一的马蜂窝,像话筒似的,悬挂着。  不过,这话筒一般人不敢碰,它们是马蜂们的专利。“嗡嗡嗡……”马蜂们整天围绕着这麦克风说唱着。  孩提时候的我们,习惯地把那些无家可归、飞舞过来的马蜂比拟成鬼子的侦察机,“嗡嗡嗡……”听到它们到来了,我们一群小伙伴会吓得相互惊叫着:“马蜂来了!”同时倚在什么地方,或伏在什么地方,一动也不敢动,唯恐被“鬼子们”发现,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