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有发现探索中生智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前应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操作活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实践;探索;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操作,形成对知识的基本认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片断:
  在我进入教室放下教具时,就听到不少学生议论道:“我认识,那是量杯。”“看,好多的量杯。”……我站在讲台上,向学生打招呼:“同学们早上好!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我预习过,学习‘升和毫升’。”“我知道1升=1000毫升……”我继续说道:“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升和毫升’的知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量杯和量筒,并提出问题:“2个500毫升的量杯是多少毫升?”学生回答:“1000毫升。”“请你把2杯水倒入1升的量筒中,看看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快速准确地把2杯水倒入1升的量筒中,有的学生则小心翼翼地将水全部倒入量筒中。不一会儿,学生开始交流讨论:“为什么1000毫升比1升少呢?”“书上说1升=1000毫升,可能是我们做错了。”……我走到学生旁边,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结果,发现全班学生的操作结果与书本的结论都不一致,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急速思考着对策:“学生的操作结果都是容量没有到1升的刻度,显然向学生解释误差,是无法令他们相信的。”
  于是,我依旧投影出示1升=1000毫升,并展示量筒里水的容量正好在1升的刻度上的图片。一学生说道:“老师,书上是不是错了?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的。”听了这个同学的发言,很多学生随之附和。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的操作结果都是1000毫升比1升小,可是书上给我们的结论是1升=1000毫升,再观察你的量杯和量筒,思考自己的操作有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每个学生都进行重新观察。过了许久,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倒完后的量杯底又有了一些水。”这时,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量杯底部,很多学生拿起量杯摇了摇,发现量杯底部还有一些水。我恍然大悟,补充道:“把剩下的水再倒入量筒里。”学生发现此时量筒的水的容量又上升了一些,已经比较接近1升的刻度了。我问道:“刚才大家已经检查过量杯里没有水了,为什么现在又有了一些水?”这时班级里思维最敏捷的学生说道:“老师,我发现量杯的壁上还有零散的水珠,我摇了摇量杯,那些水珠会逐渐流入杯底,刚才杯底的水就是杯壁上的水流下来的。”“多摇一摇量杯,杯底的水就会越来越多。”其他学生也说道。“我们如果把这些水全部倒入量筒里,它的容量就应该正好1升了。”这个学生的说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
  我不满足于现状,再次“刁难”学生:“量筒内1升的水,再倒入2个500毫升的量杯中,结果会怎样?”学生有了上次的操作经验和观察的心得体会,这次的动手操作更加得心应手,得出以下的操作结果:水的刻度几乎到达第2个量杯500ml的刻度处。这次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有了新的收获,真正地接受了书本上的知识。
  反思:
  学生一般认为数学课是计算课、练习课,且数学题又多又杂,既重复又没有趣味性,导致数学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做题。其实不然,数学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一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教会学生思考、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論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常出乎教师的预设,这就是课堂生成。对于课堂上不同的声音,教师切不可抑制,而应该积极面对,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备课时应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过程,引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学习单,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单;预习单;促学单;延学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8003901  学习单,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
[摘 要]学会观察是掌握国画写生表现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让学生用眼睛有目的地去寻找美,有方法地欣赏世间万物的美,并用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美,使学生在国画写生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国画;写生;校本课程;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1003502  国画教学一直是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的“不健康”现象,完全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我认为,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讲的都是书上内容,并且教师还把知识嚼烂了才喂给学生,只让他们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看书,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这是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离开老师寸步难行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摘 要]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通过引导梳理、关注学习效果的差异等策略,突出复习课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凸显;小学数学;复习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4101  四则运算的意义作为工具性、过渡性知识,教师不需要耗费过多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正因为如此,复习课中将运算
“探寻本土资源,开设特色课堂”,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而以“瓦片”为题,新颖、独特,既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特色美术课堂的新思路。  一、探寻“瓦片”历史,构想特色课堂  探寻历史的过程是由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完成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寻瓦片的足迹,使构想瓦片特色课堂更具吸引力。  1.探寻瓦片的“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体验是学习的升华,积累是学习的积淀,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习作教学的“三部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三个方面,充分挖掘,有效突破,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兴趣,重视体验,注重积累,使学生获得进步。  [关键词]激发兴趣 重视体验 注重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13  《语文课程标准》指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容易陷入教学内容单薄、缺乏实践性的怪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进行挖掘与合理利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充满实践体验,情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乡土资源;运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必须跟着不断发展,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會,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拓宽教学思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思路;学生发展;时机;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
【活动背景】  在一日活动中,我发现我们小班的孩子在进餐和吃点心前,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在盥洗间里逛逛不洗手就出来了。这种逃避洗手的行为着实令人头疼。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根据小班《好行为、好习惯》德育活动,结合我园小班德育系列活动《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我创造性地开展了这堂德育活动课。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表演等活动中,知道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餐前要用肥皂洗净双手,生食瓜、
[摘 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过去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以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小学为例,在分析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壮汉双语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方式;壮汉双语;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