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从实践来看,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时间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精心选择书目,以优秀的书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认知需求,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精挑阅读书目,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
1.加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一定要用心想着“学生的兴趣”,用心地培育儿童对书籍那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把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把阅读的功能性作用放其次。因为,只要儿童对阅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对书籍有一种美好而温馨的感觉。不要过于强调读有用的书。因为,“有用”与“无用”,需要时间去证明,需要以孩子的发展来验证。低年级的孩子,不妨多读一点绘本,并用“读、写、绘”结合的方式,让儿童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要关注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变化与发展,读一点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样会促进一种优秀读书文化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
2.突出思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学校不复存在了,只要书在,教育还是可以继续的。我认为,这句话的真义,在于强调阅读对儿童身心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在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是与许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崇高精神在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更能促进学生情智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具有较好思想性与哲理性的经典作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强调“突出思想性”的同时,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忽视了阅读的人文浸润作用。要扎根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作品,放眼世界文明的优秀作品,给孩子们一份自主阅读的大餐,确实是一件好事、实事,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3.重视关联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向课外有计划阅读的自然延伸。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等形式,把儿童的阅读视野,引向更远的地方。特别是高年级,在学习与中国经典名著有关的文章内容时,一定要组织名著深度阅读活动。比如学《草船借箭》,要组织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要通过班级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对传统经典名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当然,除了阅读“有字书”外,更要把孩子们引向更加美好的“大自然”。学了介绍祖国河山秀美的文字,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将孩子们带到自然的美妙时空,感受自然神奇的美丽。在这样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会在有效的课外阅读时空里,得到最为真实的成长。
4.体现时代性
我们已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孩子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搜索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儿童的课外阅读指导,更要体现出必要的时代性,要关注环保,关注奥运,关注低碳,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让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展同步,并结合重大事件,比如“神舟”飞船升空等,引导儿童关注科普,逐步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如果我们能在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中,树起“科学与人文”的旗帜,未来将会给我们以美好的回报。
二、科学导读,有效指导,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否需要必要的指导?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而孩子更是如此。也有儿童文学作家认为:儿童阅读应顺其自然,如顺木之天性,阅读是一种自然成长的过程。当然,笔者个人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尽管我们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阅读指导上,还是可以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的特点,加以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师的必要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平时的班级学生阅读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教师诵读
阅读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活动。在学生午休后,我会来到教室,与孩子们一起读一点书。我最喜欢的一种阅读形式是挑选一部孩子们喜欢的名著,每天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上十分钟。这十分钟,孩子们会随着我的阅读之声,走向那神奇的精神世界,会在故事、人物、自然的美好之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也会在故事情节的变化中,习得智慧,拥有成长。
2.师生共读
教师需要在班级建立好图书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全班共读一本书的形式,以集体的形式进行阅读。可以用阅读报告会、读书交流会、读后感展示会、为名篇续写等形式,使孩子更好地融入阅读过程之中。教师也要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一起交流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形成有效的心灵沟通,并产生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班级阅读文化的形成。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师生可以一起布置班级书屋,一起出刊阅读专题队报,可以开展阅读辩论赛、阅读交流会。在这样的活动推进下,儿童的阅读兴趣会得到有效的保护,课外阅读的推进会更顺利,更有效。
3.重视内化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积累。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有意识强化语言积累、重视人文精神的养成,从而更好地提升内在品质、德行修养。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美词句、名言警句、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做一些摘抄、背诵,进而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蕴。
4.突出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会在神奇的阅读世界里,睁大他们好奇的眼睛问个为什么,他们会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更加好奇、更加迫切的追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孩子们在查资料、写小论文的过程中,还会逐步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更全面地提升其学习素养及思维能力。
5.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要教给孩子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读书小报等形式,给孩子们一个呈现阅读收获的空间,以营造一种激励性的阅读展示平台。可以让孩子自编小报、自拟刊名、自排版面,个性化地设计个人的阅读展示平台。教师要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阅读小报的展评活动。让孩子们在互相欣赏中,从别人优美的文字里与思考中,习得知识与智慧,培养审美的情趣与情感,从而更好地调动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实现群体的共同发展。
6.亲子共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采取有效形式,做好亲子共读的工作。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课外阅读的有效时间,更多的是在家庭中进行。如果家长每天晚上都能与孩子共度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那将是非常美好的事。低年级可以让家长给孩子读一些书,讲一些故事,参与到孩子的读、写、绘活动中;中高年级家长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从而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阅读时空中,收获更多。在推进亲子共读的活动中,教师不妨多组织一些“亲子共读赛”“书香家庭评比”等形式的活动,调动家长与孩子的参与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精心选择书目,以优秀的书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认知需求,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精挑阅读书目,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
1.加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一定要用心想着“学生的兴趣”,用心地培育儿童对书籍那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把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把阅读的功能性作用放其次。因为,只要儿童对阅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就会对书籍有一种美好而温馨的感觉。不要过于强调读有用的书。因为,“有用”与“无用”,需要时间去证明,需要以孩子的发展来验证。低年级的孩子,不妨多读一点绘本,并用“读、写、绘”结合的方式,让儿童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读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要关注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变化与发展,读一点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推荐读物时,教师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这样会促进一种优秀读书文化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推进阅读活动的进行。
2.突出思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学校不复存在了,只要书在,教育还是可以继续的。我认为,这句话的真义,在于强调阅读对儿童身心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在读好书的过程中,就是与许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崇高精神在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更能促进学生情智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具有较好思想性与哲理性的经典作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强调“突出思想性”的同时,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忽视了阅读的人文浸润作用。要扎根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作品,放眼世界文明的优秀作品,给孩子们一份自主阅读的大餐,确实是一件好事、实事,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3.重视关联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向课外有计划阅读的自然延伸。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等形式,把儿童的阅读视野,引向更远的地方。特别是高年级,在学习与中国经典名著有关的文章内容时,一定要组织名著深度阅读活动。比如学《草船借箭》,要组织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要通过班级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对传统经典名著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当然,除了阅读“有字书”外,更要把孩子们引向更加美好的“大自然”。学了介绍祖国河山秀美的文字,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将孩子们带到自然的美妙时空,感受自然神奇的美丽。在这样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会在有效的课外阅读时空里,得到最为真实的成长。
4.体现时代性
我们已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我们的孩子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搜索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儿童的课外阅读指导,更要体现出必要的时代性,要关注环保,关注奥运,关注低碳,关注时代发展的脉搏,让儿童精神世界的发展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展同步,并结合重大事件,比如“神舟”飞船升空等,引导儿童关注科普,逐步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如果我们能在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中,树起“科学与人文”的旗帜,未来将会给我们以美好的回报。
二、科学导读,有效指导,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否需要必要的指导?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而孩子更是如此。也有儿童文学作家认为:儿童阅读应顺其自然,如顺木之天性,阅读是一种自然成长的过程。当然,笔者个人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尽管我们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阅读指导上,还是可以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的特点,加以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师的必要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平时的班级学生阅读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教师诵读
阅读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活动。在学生午休后,我会来到教室,与孩子们一起读一点书。我最喜欢的一种阅读形式是挑选一部孩子们喜欢的名著,每天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上十分钟。这十分钟,孩子们会随着我的阅读之声,走向那神奇的精神世界,会在故事、人物、自然的美好之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也会在故事情节的变化中,习得智慧,拥有成长。
2.师生共读
教师需要在班级建立好图书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全班共读一本书的形式,以集体的形式进行阅读。可以用阅读报告会、读书交流会、读后感展示会、为名篇续写等形式,使孩子更好地融入阅读过程之中。教师也要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一起交流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形成有效的心灵沟通,并产生共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班级阅读文化的形成。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师生可以一起布置班级书屋,一起出刊阅读专题队报,可以开展阅读辩论赛、阅读交流会。在这样的活动推进下,儿童的阅读兴趣会得到有效的保护,课外阅读的推进会更顺利,更有效。
3.重视内化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积累。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有意识强化语言积累、重视人文精神的养成,从而更好地提升内在品质、德行修养。因此,在课内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美词句、名言警句、诗文佳作等,有意识地做一些摘抄、背诵,进而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蕴。
4.突出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会在神奇的阅读世界里,睁大他们好奇的眼睛问个为什么,他们会对一些自然现象产生更加好奇、更加迫切的追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孩子们在查资料、写小论文的过程中,还会逐步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更全面地提升其学习素养及思维能力。
5.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要教给孩子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读书小报等形式,给孩子们一个呈现阅读收获的空间,以营造一种激励性的阅读展示平台。可以让孩子自编小报、自拟刊名、自排版面,个性化地设计个人的阅读展示平台。教师要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阅读小报的展评活动。让孩子们在互相欣赏中,从别人优美的文字里与思考中,习得知识与智慧,培养审美的情趣与情感,从而更好地调动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实现群体的共同发展。
6.亲子共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采取有效形式,做好亲子共读的工作。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课外阅读的有效时间,更多的是在家庭中进行。如果家长每天晚上都能与孩子共度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那将是非常美好的事。低年级可以让家长给孩子读一些书,讲一些故事,参与到孩子的读、写、绘活动中;中高年级家长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从而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阅读时空中,收获更多。在推进亲子共读的活动中,教师不妨多组织一些“亲子共读赛”“书香家庭评比”等形式的活动,调动家长与孩子的参与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