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學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识字量:一类字100个,二类字400个,分布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一)(二)及课文教学中,每课均由图画、字(词语)、韵文、生字表、我会读、我会写等内容组成。教材的编排意图一是借助图画,引出学习的字(词语)、短文,把认识字(词语)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观察图画(学习短文)和发展语言、思维结合起来;二是借助拼音,朗读字(词语)和短文,把认识字(词语)和阅读结合起来,既发挥拼音识字的作用,又通过朗读实践巩固拼音。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
根据识字课的编排意图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课教学的要求,笔者建议:
1.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图画,把观察图画和学习短文、发展语言思维结合起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如教学《在家里》一课时,教学伊始,可让学生观看本文的视频短片,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画面中,采用看图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图上都有谁,分别在做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又如《一去二三里》一课,朗读短文,设计读说片段练习:朗读这首儿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画中的孩子,面对这么美的景色,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3)鼓励学生先说后写。如《一去二三里》一课,在所有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可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如果你们能把刚才说的愿望写下来,送给爸爸妈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2.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乐学到会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汉字本身就具有形体美,有意蕴等特点,教师应该把识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如果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机器”,每天只是定时定量地灌输“今天的字怎样写,怎样记”,这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本册教材中,每个“语文园地”中都设有“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和字、词、句的一些规律。如在“语文园地二”中,提示学生“我发现这些字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方法来学”;在“语文园地五”中,引导学生利用反义词对比的方式来识字。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习能力。学生也在乐学、自学到会学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提供主动识字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字形,激发识字兴趣。如《自选商场》一课,朗读词语后,可用小黑板、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将所要认识的字展示出来,问学生:这些字有谁认识?你是怎样认识的?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互教,同桌(小组)互认互查,合作识记字形,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学完本单元生字后,可组织一次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的成果展示会,设立展示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展示中认识更多的汉字。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成果。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将游戏引入课堂,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生字时,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走迷宫、摘苹果、转花盘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巩固识字成果。
5.重视书写指导。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学段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顺序的指导,同时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写字时先观察,再描红、仿影,最后临摹。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轻松快乐的识字氛围,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责编侯艳星)
根据识字课的编排意图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课教学的要求,笔者建议:
1.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图画,把观察图画和学习短文、发展语言思维结合起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如教学《在家里》一课时,教学伊始,可让学生观看本文的视频短片,在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画面中,采用看图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从哪里看出来?图上都有谁,分别在做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又如《一去二三里》一课,朗读短文,设计读说片段练习:朗读这首儿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画中的孩子,面对这么美的景色,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2)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3)鼓励学生先说后写。如《一去二三里》一课,在所有学生说话的基础上,可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如果你们能把刚才说的愿望写下来,送给爸爸妈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你们愿意这么做吗?
2.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乐学到会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汉字本身就具有形体美,有意蕴等特点,教师应该把识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如果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机器”,每天只是定时定量地灌输“今天的字怎样写,怎样记”,这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本册教材中,每个“语文园地”中都设有“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和字、词、句的一些规律。如在“语文园地二”中,提示学生“我发现这些字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方法来学”;在“语文园地五”中,引导学生利用反义词对比的方式来识字。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学习能力。学生也在乐学、自学到会学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提供主动识字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字形,激发识字兴趣。如《自选商场》一课,朗读词语后,可用小黑板、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将所要认识的字展示出来,问学生:这些字有谁认识?你是怎样认识的?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学生认读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互教,同桌(小组)互认互查,合作识记字形,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学完本单元生字后,可组织一次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的成果展示会,设立展示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展示中认识更多的汉字。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成果。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将游戏引入课堂,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生字时,可采用开火车、找朋友、走迷宫、摘苹果、转花盘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巩固识字成果。
5.重视书写指导。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学段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顺序的指导,同时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写字时先观察,再描红、仿影,最后临摹。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轻松快乐的识字氛围,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会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