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从学习猜想开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猜想;举例;3的倍数的特征;归纳;演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61-02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了研究数的特征的基本经验后进行学习的。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试图体现:
  1.学数学,从学习猜想开始。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通俗地说,就是合乎情理的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出某些结果。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合情推理就是猜想。本节课是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好素材。
  2.学数学,要学会寻找例子。
  例子,就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例子的好坏、多少影响着规律能否顺利得出和结论的科学性。举例验证时,我都是放手让学生找例子,有时是从百数表中选,有时是自己列举比100大的数。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素材,这保证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3.学数学,就要学会讲道理。
  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为什么3的倍数会有这样“奇怪”的特征?能否讲清道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让知识更可信、更有力量?我借鉴9的倍数特征的说理过程,通过小棒图的演示,让学生明白了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每一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的原因,努力让学生的思维从“合情”走向“合理”。
  【教学过程】
  一、类推猜想,检验猜想
  1.复习旧知,类推猜想。
  复习:我们已经学过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呢?
  猜想:今天咱们要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怎么想就怎么说。列出学生所有的猜想。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从百数表入手来研究。
  2.对照数据,否定猜想。
  (1)学生在百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操作后汇报,教师在课件上一一圈出。
  (2)对照猜想:请大家观察圈出的这些数,对照开始时的猜想,你有什么要说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当我们圈出这些3的倍数后,就推翻了刚才的一些猜想。可见,猜想未必正确。从个位上看不出3的倍数的特征,该怎么办呢?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咱得换一个思路来研究。
  二、再次猜想,举例验证
  1.拨珠后操作,再次猜想。
  (1)第一次操作:在计数器上用3颗数珠表示一个两位数。汇报:12、21、30。对照百数表上的3的倍数,发现特点。
  (2)第二次操作:在计数器上用4颗数珠表示一个两位数。汇报:13、31、22、40。对照百数表上的3的倍数,发现特点。
  (3)结合两次操作,你有什么大胆的想法?学生发现摆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所用数珠的颗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与所用数珠的颗数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1)研究100以内的数
  A.研究是3的倍数的数:在百数表中任意找几个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摆一摆,看看各用了几颗数珠。汇报这些数珠的颗数有什么特点。
  B.研究不是3的倍数的数:从不是3的倍数的数里任意找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用了几颗数珠。说说发现。
  (2)研究比100大的数:任写一个比较大的数,在计算器上用“除以3”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看看用了几颗数珠。分是3的倍数的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两个层面汇报数珠颗数的特点。
  (3)引导归纳:通过研究这么多较大数,再次说明了什么?
  小结:摆一个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一定是3的倍数。反过来,如果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那摆出来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3.用结论判断,得到特征。
  (1)用拨珠后算出数珠颗数的方法判断48、53、102是不是3的倍数。从拨珠过渡到脱离数珠算出每位上数的和。
  (2)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各位”的含义。
  三、合理解释,学习演绎
  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呢?
  以12为例,小棒演示:先把12根小棒中的10根,分成9根和1根,9肯定是3的倍数,所以要看12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余下的1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以123为例,小棒演示:先把100分成99和1,把2个10分成2个9和2,99、2个9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们只要看余下的1、2、3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四、应用规律,巩固特征
  用数字卡片摆数:A.选三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B.统一成456,在此基础上加一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加3或6?如果再加两张呢?C.最多能用到几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D.十张卡片全用上后,去掉一张卡片,使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去掉两张。受去卡片过程的启发,得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简便方法,练习(略)。
  五、另类总结,突出猜想
  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呀?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用呢?我们是怎么来学的?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教后反思】
  1.添一次机会来猜想。
  教材中只给了学生一次猜想的机会,我通过改变教学流程,给学生提供了两次猜想的机会,增添第二次猜想的环节是为了“定向”,让学生思考的方向直指数珠的颗数,更为了猜想,使得后面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从猜想开始,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猜想验证、归纳概括、解释应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更具科学探究意味。
  2.圈一定范围来举例。
  研究分两大步走:先是研究100以内的数,再是研究比100大的数,每一大步都研究了“是3的倍数的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所用数珠的颗数,尽可能地涵盖了所有的研究范围。得到:摆一个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反过来,如果摆一个数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从而验证了前面的猜想——“3的倍数和所用数珠的颗数有关”是正确的,方向是对的。
  3.凸一个过程来归纳。
  如何从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自然、巧妙地过渡到每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是很多教师较难把握的点。这个环节,我通过不断地拨珠求总颗数,到提出“看谁判断得最快”这一要求,使得学生脱离计数器自然就能快速地算出每位上数的和,然后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可谓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4.求一个深度来说理。
  课堂上对“判断3的倍数,只要看每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的解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它只是借助操作小棒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入地说明和确认3的倍数的特征,使前面得到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特征”因着“算理”而更令人信服,“算理”引出“特征”更是顺理成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道条形磁铁的南北极位置未必都在两端,但磁极都指向南北方向。  2.尝试用新的解释替代旧的观点,形成更合理的解释。  3.感受科学探索的快乐,明白科学的解释要有证据的支持。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预热:  师:知道今天上什么课?科学课是干什么的?(梳理出关键词:研究)  你们做过哪些研究?观察到什么现象?研究出什么结论?  用一句话总结科学是干什么的?(科学课就是搞研究的
郭初阳的《弟子规》课堂实录(见2011年第8期《人民教育》),为我们从教学的角度探讨有质量的“读经课(堂)”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建构有质量的“读经”课堂,需要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一定的教学技艺。“读经课堂”对教者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者对教学内容,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做到“知之深”。引导儿童读经,教者首先自己要走进“经”中,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切的体验,然后才可以谈引导学生如何读。郭初
【摘 要】颜回是孔门众弟子中和孔子相知最深的弟子。孔子对颜回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颜回的直接个别化教育,二是经典有趣的“三人行”——颜回在讨论中受教育,三是孔子以颜回作为教育其他弟子的榜样。  【关键词】颜回;孔子;教育艺术;相知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3-0028-05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
名帅档案  周益民,任教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2年起倡导并践行以“语言与人之存在关系”为核心旨归的“诗化语文”主张,《半截蜡烛》《小王子》《童年的月亮爬上来》等多个课例引起广泛关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50余篇,著有《步入诗意的丛林》《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先后5次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2007年获南通市第九届优秀教育科研成
个小正方形,这样做太浪费了。如果像图6那样,将左边的两个小正方形铁皮割下来,然后补在右边,再做成一个长方体,则它的体积是:(40-5)×(20-5×2)×5=1750(立方厘米)。  3.将近5%的善于创新的学生这样思考:如图7,将长方体的底面做成一个正方形,不仅材料无浪费,而且体积可以变得最大:20x(40-5×4)×5=2000(立方厘米)。    反思:    1.上述三种解法,学生的思维方
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是无锡市锡山区的一所窗口学校,她充满活力。2016年,柏小百年,站在历史节点上,现任校长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思考呢?周玲棣校长近日接受了专访,并提到了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  问:周校长,您好!柏小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积淀,传递的文化因子,您认为是什么?  答: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我
【关键词】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智慧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58-03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归。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是数学
【摘要】原生态美术作品中的“美术基因”体现为纹样装饰,把原生态美术作品中“美术基因”的构成形式、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移植和运用到儿童画中,将会让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关键词】原生态“美术基因”;儿童画创作;传承;再造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46-02  【作者简介】王美欢,江苏省连云港师范专科学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是知识与经验、方法与策略、想象与猜想等交织融合的创造性活动,其间,有效的观察、积极的联想、合情的推理为学习的深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了接受学习以外,主动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自主和深刻,教学苏教版四下《用数对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和
我国应该是世界上教科研体制最规整的国家,就教科而言,国家层面有教科所,地方直到学校层面有教科所和教科处(室);就教研而言,省级层面有省教研室,市县乃至学校层面有教研组。借由这样规整和完备的体制架构,科研能力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教师发展、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因此,就学校管理而言,教科研工作尤其是教研工作便是任何一所学校、也几乎是所有老师不敢放松懈怠的大事。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样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