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自主创造学会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三年级
  上课伊始,美国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猜谜的游戏。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在背而一侧用英语写上四句话。
  1 There are 18 squires,They are red,yellow and blue,
  2 The blue ones plusthree is the red ones,
  3 The red ones lnlnhS theblue ones is the yellow ones
  4 The blties ones dividetbree is two,
  译文:
  1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正方体共有18个。
  2 蓝色的加上3等于红色的。
  3 红色的减蓝色的等于黄色的。
  4 蓝色的除以3等于2。
  背面另一侧写上用字母表示的关系式,如下:
  b r y=18
  b 3-r
  r-b=y
  b÷3=2
  正面中间画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正方体(折在中间隐藏起来)。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一猜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接下来教师放手让学生同桌之间玩这个游戏,要求: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课前准备18个三种颜色的正方体),设计出一种方案,然后用语言或数学关系式表示出来,并请你的同桌来猜一猜,三种颜色的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很高的思维含量。
  汇报阶段,两位学生存黑板上写出了3y=r、2y=b、b r=15、by=18的数学关系式,其他学生根据他们写出的数学关系式,很快猜出了r=9、b=6、y=3。
  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美国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朴实自然的教学风格,她的数学课堂有以下特点:
  1 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创编数学问题。
  把再创造作为数学教育的一条原则,把“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将传统中的“听中学”与“看中学”转变为主动的、活动的“做中学”,为学生设置创造的情景,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呈现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理解和做法总觉得有点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而这位美国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数学关系式来表达自己的方案,她是那样的相信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学关系式,并根据关系式推理计算出结果,国内应是五年级才学的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今天学生在没有任何渗透、没有任何教学环节铺垫的情况下把问题解决了,在此我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们的学生太棒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编写代数式,是不是要比总是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解答,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呢?这样,又是否更能在数学活动中考查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呢?
  2 让学生在猜谜游戏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很好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就如同每天让一个人做他不喜欢的事一样,那将是很痛苦的。美国教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上述案例,首先用游戏引入新课,即师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戏,然后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桌互相玩,而且把这个游戏作为家庭作业请学生和家长一起玩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对数学没有兴趣吗?
  3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润物细无声。
  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是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体系的一条主线,它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表达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18个小正方体,先让学生摆出自己的方案,然后“见形恩数”,即看着实物想数学代数表达式,这无疑为抽象的数学表达式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支持,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实物操作对数学思考的帮助,这是何等的有意义呀!
其他文献
案例:  师:什么叫钝角?  生甲兴冲冲地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师:是吗?  师一边用拖长疑惑的语调,一边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众学生立即明白这个回答是错误的,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乙: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语音刚落,还没等其他学生细细思索,教师就激动地将手一挥,说:“××真聪明,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嗨!嗨!嗨!你真棒!”学生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然而教材还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
随着课改的渐渐深入,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课堂上教师那种过于严密的、精雕的、无暇的预设,表面上看似很完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变成了教师自身出彩的舞台。如今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我们道明了出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数学课堂就应该删繁就简,将附加于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内容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位教师对课本一、道练习题的重组教学,让人赞叹不已,感触颇深。  这道练习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二册第139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5.7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来理解,它是在学生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而设置的综合性练习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要求自己这样做,可有时会无意识地只顾“授人以鱼”,而忘了“授人以渔”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在能力。  “比一比”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思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
“课本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与材料。”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课本了。任教小学多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一年级很多学生很喜欢翻课本、看课本,还会三两一群地讨论交流,也许他们看的只是课本上的图画,但对自己的课本总是显得依依不舍;到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主动翻课本、看课本的现象反而少了,有时甚至忘了带课本。为
“认识分数”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其难点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受物体个数的干扰,学生往往容易把物体的个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混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我课前课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支撑理解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
在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的“重复”一课。徐老师的这节课,以“玩”贯穿始终,精彩纷呈。  活动一:“猜拳和抢椅子”  (师拿出两把椅子,邀请两个学生玩游戏)  生:两个人不好玩,还需增加一个人。(师故意叫上来4个人)  生:叫多了。  师:怎么办?  生:下去3个。  师:已经叫上来了,不能就这么下去,为了公平,让他们4个人猜拳决定谁留下,然
对于许多食客来说,没有品尝过的美食,总会让人期盼向往,而对于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味蕾美好记忆的,犹如偶遇美女,刹那惊艳,再寻不得,唯记忆长存,靖远的黄焖羊肉就深深植于我的记忆,每每想起,顿感垂涎。  10多年前应邀去西北参加一次笔会,在寻寻觅觅地吃过了兰州的众多美食之后,一个冬日的下午,当地文友不顾天气阴沉,拖着我们驱车直奔靖远。经过两个多小時的颠簸,下了车,临街好几家都是羊肉馆,随意选了一家进去,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