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
分析:要在1/3和1/2之间找一个分数,由于分子都是1,分母3和2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所以1/3与1/2之间不可能直接找到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但可以通过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扩大相同的倍数,就可以找到适合条件的一个分数。
方法一: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得到1/3=2/6和1/2=3/6。因为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1,还不能找到一个比2/3大比3/6小的分数。所以,要再把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扩大2倍,得到4/12和6/12。这时,可以找出一个比4/12大比6/12小的分数是5/12,即1/3<5/12<1/2。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比较大,但分子仍相同的分数。如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以2,就得到1/3=6/2和1/2=2/4,这样就可以发现6/2与2/4之间还有一个2/4,即1/3<2/5<1/2。
用以上两种方法,如果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扩大3倍、4倍、5倍……还可以在这两个分数之间找到更多比1/3大且比1/2小的分数。
其他文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多来,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难以预料的冲击,“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趋势依然强劲。特别是绿色丝绸之路目标的提出,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气候和环境问题贯穿人类文明始终,古丝绸之路也不例外。特别是跨域亚欧大陆的这条陆上丝绸之路,需要穿越数个茫茫沙漠。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古巴比伦王国和楼兰古国被掩盖在黄沙之下,曾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
概念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不少教师认为概念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与接受,因而这一类型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又不好。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设计引发探究的。课始利用课件出示一组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的,课堂如旅行,永远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犯错这一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枝红杏”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若正确处理,将会促成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呈现出一道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看看黄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更应该成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因此,我尝试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努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获得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开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处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儿搬走,那儿就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 曾在报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发现是当地的一位富翁。这位富翁在洛杉矶有三处别墅,当警察說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富翁说:“那是我的房子。” 家是什么?真的不能简单地说是一座房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因此,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的数学课堂评价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评价。 一、 数学课堂评价的低效现象 现象(一):评价肤浅化,流于表面形式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常常用“你真聪明”“真好”等表面化、形式化的评价语言夸奖学生,可学生到底聪明
案例: 师:什么叫钝角? 生甲兴冲冲地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师:是吗? 师一边用拖长疑惑的语调,一边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众学生立即明白这个回答是错误的,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乙: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语音刚落,还没等其他学生细细思索,教师就激动地将手一挥,说:“××真聪明,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嗨!嗨!嗨!你真棒!”学生
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尽管如此,然而教材还是数学知识与思想的浓缩本,呈现给学生的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与形
随着课改的渐渐深入,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课堂上教师那种过于严密的、精雕的、无暇的预设,表面上看似很完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变成了教师自身出彩的舞台。如今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为我们道明了出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对数学课堂就应该删繁就简,将附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