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更应该成为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因此,我尝试了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努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获得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的基础
开放式课堂教学突破以往传统教学只学不思的局限,联系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特点。
如“24时计时法”一课的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一张电视台某一频道的时间表,让学生观察。时间表如下:
学生马上就提出疑问:“7∶30怎么会有两个节目同时播出?”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及时进行新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末时,教师又布置了一道课外兴趣题:“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天一日主要活动内容,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内容既丰富又有意义。”精巧的导入与绝妙的收尾都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起源于实际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双边作用,大大培养了学生将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开放的保障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首先是自主活动。同样以“设计新纸箱”为例来阐述。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如此教学,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其次是探究活动。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最后是合作活动。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教学习题个性化——开放的延伸
开放性练习题答案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它的解题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练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立体图,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到黑板上板演。师选了两名学生,完成了第一层次的练习。
2.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学生分组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点拨,疏通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参与到操作中来,很快出现了以下摆法:
3.用3个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练习题的难度逐渐加深,依靠学生自主探索很难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答案。因此,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可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综上所述,只有开放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的基础
开放式课堂教学突破以往传统教学只学不思的局限,联系科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的特点。
如“24时计时法”一课的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一张电视台某一频道的时间表,让学生观察。时间表如下:

学生马上就提出疑问:“7∶30怎么会有两个节目同时播出?”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及时进行新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末时,教师又布置了一道课外兴趣题:“用24时计时法安排星期天一日主要活动内容,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内容既丰富又有意义。”精巧的导入与绝妙的收尾都取决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起源于实际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双边作用,大大培养了学生将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开放的保障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首先是自主活动。同样以“设计新纸箱”为例来阐述。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可对学生说:“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如此教学,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其次是探究活动。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最后是合作活动。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教学习题个性化——开放的延伸
开放性练习题答案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它的解题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练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立体图,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到黑板上板演。师选了两名学生,完成了第一层次的练习。
2.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学生分组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点拨,疏通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参与到操作中来,很快出现了以下摆法:

3.用3个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练习题的难度逐渐加深,依靠学生自主探索很难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答案。因此,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可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综上所述,只有开放的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