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有计算,估算的作用有时已经超过精确计算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估算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好处,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估算方法。而在实施估算教学时,却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现象一:教材中的选材不够恰当
  “加、减法的估算”一课的例题编排是: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28元的热水瓶、43元的热水壶和一套24元的杯子,妈妈带的钱够吗?这个例题中的数据所能达到的效果还不够理想。这是估算教学的第一节课,要突出体现估算的价值,但如果进行算法多样化,学生可能出现买东西时把价钱估大一些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不觉得估算方便,还可能会出现“还不如计算方便”的想法。
  现象二:为了估算而估算
  平时计算练习时,有学生把47 18-29粗心地计算成了94,如果他用估算的方法检查一遍,就一定能找出错误。平时教师不作要求的时候,学生的估算自觉性几乎没有。如估算62-35≈□,有的学生还会问:“老师,这题约等于20还是30?”如果学生一直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这样的估算价值又何在呢?
  现象三:估算方法单一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有这样一题:“我校总共有41个班级,今年打算用8500元钱为每个班级购置一个价格为215元的录音机,钱够吗?”教师要求学生列式后进行估算,学生只用了一种估算方法,即215×41≈200×40≈8000(元)。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在本题中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教师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估算,相信还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这些现象在实际的估算教学中比较常见,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现象来寻找对应的策略,以促进估算教学效率的提高。
  1.对选用的教材进行深加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物质基础。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不让其中的不利因素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加、减法的估算练习中,要求估算图画中大约有几台电脑。题中素材的呈现方式比较平面化,多数学生还是会用数数的方式算出得数,这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教室及一台电脑,再出示教室中的一排电脑,最后出示整幅图,让学生依次估计电脑有几台,并在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说说是怎么估算的。这样依次递进,层次分明,使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真正落实到位。
  2.使学生切实感受估算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教材编排的是让学生判断以下三个算式的计算是否正确:
  
  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判断,而是先估计再判断,虽然多花了时间,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去运用所学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3.强调估算的验算作用。
  估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能主动地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4.强调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就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们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教学是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但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也使得我对于以上现象及对应策略进行了再次的思考。
  1.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把估算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广阔的发展,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2.估算只是一种大致推测。
  不同于精确计算,估算只是一种大致推测,允许出现误差,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都可以,因此估算结果应该是多样的。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学习估算,有利于学生加深自我了解,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作出自我调节,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并学以致用。
其他文献
“包装”失位,自降身价  商场个案:世界品质一流的江西景德镇瓷器曾因为使用稻草衬垫粗糙包装,给许多“洋消费者”留下了既易损坏又不卫生、既不便于携带又不宜送礼的印象,故而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冷落。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工业品和大部分农副产品根本谈不上包装,用塑料袋、草袋或简易木框一装了事,给人一种“傻大黑粗”之感,如此产品如何会有竞争力?  教学个案:“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
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总有那么一些学生或是看错或是算错,有的甚至草稿本上是对的,但抄到作业本(或试卷)上却错了。也和学生谈过心,甚至发过火,但效果就是不理想。是什么原因?通过访谈得知,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这么一种想法:计算粗心,小问题,下次注意就行了。可到了下次,又好了伤疤忘了痛,我行我素照样错。还有一种想法就是错了没关系,改了就行,谁能保证自己一个错不犯?一副很不以为然的样子。  怎
一  小时候,去表姐家做客,我经常会偷溜进表姐的房间,一次趁她不在的时候,我掀开角落里被布料盖住的电子琴,悄悄插上插头,打开开关,轻轻按了一个键,电子琴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我从此如痴如醉。  我一直心心念念要学电子琴,后来没有收入来源的妈妈从爸爸给的生活费里,拿出一部分给我学电子琴,我开心了好几天。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户外的暑气一波又一波,但我的热情更似盛夏的水果,不停地汲取着光和养分。我和妈妈
在“全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促进会上,我有幸为全市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本节课,我在开始的备课中,光盘用得太多,我只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经过自己反复揣摩,觉得课堂上应该根据教材、学情的实际,优化整合,灵活运用资源;不光要用好“优质资源”(以下简称光盘),还要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自制课件等。现就这节课我在优质资源运用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实际,创
“问题场”是指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展现学生质疑和创见的精彩瞬间。下面,就以“百分数意义”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探讨。  片断一:导入  老师这里有两瓶橙汁饮料(出示两瓶橙汁),你们知道哪一瓶橙汁的浓度淡一点吗?  (学生边观察边猜测)  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把橙汁瓶子上的商标给我们看一下,我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它深深地扎根在生活之中。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内容变的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一、将生活中的情境引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基本信息  书名:《白话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主编:张宏儒  ISBN:978-7-5538-1325-7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1169页(共3册)  定价:188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撰写的一部不朽的史学经典,书写的是,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
习惯决定人的命运,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成功学家,通过不同途径的研究,最终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好习惯受益终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真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例6教学后,教材安排了一节练习课,其中在教学第六题时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感触颇深。  第六题:算一算,比一比。  210÷25 13.5÷45 4.08÷3.4  21÷2.5 13.5÷0.45 40.8÷3.4  2.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不应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和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用活、用好教材。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下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听了这节课,感触很多,有许多“矛盾”一直困扰着我,很想将这节课“原汁原味”(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