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妙“质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
  具体来说,质疑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蓄疑,课中质疑。课后存疑。
  1,课前蓄疑。
  孩子都有着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不提问不读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作业本上,以待课堂交流。只要多作鼓励,这种意识会成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挑战心理。从而成为激活课堂的动力。
  2,课中质疑。
  ①引导从文章的题目处质疑。课题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直接引子,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葬礼”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条怎样的大瀑布?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上课伊始,学生兴趣极浓。学习起来主动、积极。
  ②引导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如在学习《师生情》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他们提着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进行质疑,既然是“急匆匆”为何后面用“走”,而不用“跑”或“冲”。经过再三讨论,学生发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为这一篮子的鸡蛋是全班同学的心意,几位同学急于见到老师,但又不能跑,因为天下着雨,路上很滑,容易摔跤,一摔跤就会把鸡蛋打破。所以这里用“急匆匆地走”比用“急匆匆地跑”准确。
  ③引导在含义深刻的句子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等句子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我”读书不认真,伯父没批评“我”而夸自己记性好呢?通过仔细阅读、讨论,让学生知道这句话里鲁迅先生对作者读书不认真的委婉批评,说明鲁迅先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这样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就得以升华。
  ④引导从文章的重点词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提出问题: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课文内容的聚焦点,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引导在文章重点段处质疑。
  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的第11至第15自然段里有的语句含义深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默读,然后采用小组质疑的竞赛方式。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答题欲望。学生质疑如下:陈赓骑在马上,为什么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陈赓为什么会想起一连串的孩子?陈赓为什么说“我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有价值的疑问的解答,学生更深刻了解到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好品质。陈赓关心下一代,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大形象也印在学生脑海中。
  ⑥引导在文章的结尾处质疑。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像,启发学生质疑。从高尔基的语言或动作中展开想像,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
  3,课后质疑。
  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后,我就质疑“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首古诗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a,诵读古诗;b,质疑问题;c,小组讨论;d,体会意境,e,指导背诵。学生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我又说“你们愿意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学习《山行》这首古诗吗?”学生课外纷纷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从而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方案,提高了“再发现”的能力,进而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造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思考的开端是疑。创造的开始也是疑。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激活,使师生间、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接连不断地闪耀智慧的光芒。
其他文献
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让座,虽然当时并不知别人心里会怎么想,但我却能感觉到给别人让座而带来的愉悦心情。去年,我有幸两次感受了别人给我让座的心情。那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第一次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我让了座,当时觉得非常感动,对那个小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另一次是时隔不久,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小伙子在一个女孩子的催促下给我让了座。我当时看那年青人不愿意,打算推辞了,但最终拗不过女孩子的盛情。同时,心里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至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称之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确认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对于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1、活泼好动。天真单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需要,上课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的原因,其中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心理障碍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教师把学困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视当学习潜能的极限,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对学困生转化失去信心,使学困生进入了“学习困难——受冷遇——学习更困难——更受冷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的品德教育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全方位地思考,从一点一滴做起,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明辨事理,找出开启其心灵的“钥匙”,才能让他们茅塞顿开,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所谓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观察、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引导学生顺水推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