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妙“质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
具体来说,质疑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蓄疑,课中质疑。课后存疑。
1,课前蓄疑。
孩子都有着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不提问不读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作业本上,以待课堂交流。只要多作鼓励,这种意识会成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挑战心理。从而成为激活课堂的动力。
2,课中质疑。
①引导从文章的题目处质疑。课题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直接引子,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葬礼”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条怎样的大瀑布?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上课伊始,学生兴趣极浓。学习起来主动、积极。
②引导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如在学习《师生情》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他们提着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进行质疑,既然是“急匆匆”为何后面用“走”,而不用“跑”或“冲”。经过再三讨论,学生发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为这一篮子的鸡蛋是全班同学的心意,几位同学急于见到老师,但又不能跑,因为天下着雨,路上很滑,容易摔跤,一摔跤就会把鸡蛋打破。所以这里用“急匆匆地走”比用“急匆匆地跑”准确。
③引导在含义深刻的句子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等句子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我”读书不认真,伯父没批评“我”而夸自己记性好呢?通过仔细阅读、讨论,让学生知道这句话里鲁迅先生对作者读书不认真的委婉批评,说明鲁迅先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这样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就得以升华。
④引导从文章的重点词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提出问题: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课文内容的聚焦点,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引导在文章重点段处质疑。
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的第11至第15自然段里有的语句含义深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默读,然后采用小组质疑的竞赛方式。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答题欲望。学生质疑如下:陈赓骑在马上,为什么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陈赓为什么会想起一连串的孩子?陈赓为什么说“我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有价值的疑问的解答,学生更深刻了解到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好品质。陈赓关心下一代,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大形象也印在学生脑海中。
⑥引导在文章的结尾处质疑。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像,启发学生质疑。从高尔基的语言或动作中展开想像,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
3,课后质疑。
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后,我就质疑“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首古诗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a,诵读古诗;b,质疑问题;c,小组讨论;d,体会意境,e,指导背诵。学生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我又说“你们愿意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学习《山行》这首古诗吗?”学生课外纷纷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从而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方案,提高了“再发现”的能力,进而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造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思考的开端是疑。创造的开始也是疑。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激活,使师生间、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接连不断地闪耀智慧的光芒。
具体来说,质疑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蓄疑,课中质疑。课后存疑。
1,课前蓄疑。
孩子都有着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不提问不读书”,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作业本上,以待课堂交流。只要多作鼓励,这种意识会成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挑战心理。从而成为激活课堂的动力。
2,课中质疑。
①引导从文章的题目处质疑。课题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直接引子,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质疑:“葬礼”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条怎样的大瀑布?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葬礼?上课伊始,学生兴趣极浓。学习起来主动、积极。
②引导在课文的矛盾处质疑。如在学习《师生情》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他们提着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进行质疑,既然是“急匆匆”为何后面用“走”,而不用“跑”或“冲”。经过再三讨论,学生发现这看似矛盾的地方其实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为这一篮子的鸡蛋是全班同学的心意,几位同学急于见到老师,但又不能跑,因为天下着雨,路上很滑,容易摔跤,一摔跤就会把鸡蛋打破。所以这里用“急匆匆地走”比用“急匆匆地跑”准确。
③引导在含义深刻的句子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等句子让学生质疑。为什么“我”读书不认真,伯父没批评“我”而夸自己记性好呢?通过仔细阅读、讨论,让学生知道这句话里鲁迅先生对作者读书不认真的委婉批评,说明鲁迅先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这样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就得以升华。
④引导从文章的重点词处质疑。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提出问题:什么叫“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邱少云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纹丝不动?“纹丝不动”是课文内容的聚焦点,这样引导学生质疑,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引导在文章重点段处质疑。
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的第11至第15自然段里有的语句含义深刻,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默读,然后采用小组质疑的竞赛方式。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答题欲望。学生质疑如下:陈赓骑在马上,为什么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陈赓为什么会想起一连串的孩子?陈赓为什么说“我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有价值的疑问的解答,学生更深刻了解到小红军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好品质。陈赓关心下一代,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大形象也印在学生脑海中。
⑥引导在文章的结尾处质疑。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像,启发学生质疑。从高尔基的语言或动作中展开想像,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
3,课后质疑。
例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后,我就质疑“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首古诗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学生通过讨论总结:a,诵读古诗;b,质疑问题;c,小组讨论;d,体会意境,e,指导背诵。学生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我又说“你们愿意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学习《山行》这首古诗吗?”学生课外纷纷组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从而创造性地找到了解决方案,提高了“再发现”的能力,进而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趣,体验知识之乐、创造之美,催其奋进,增其信心,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思考的开端是疑。创造的开始也是疑。在语文教学中应巧妙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激活,使师生间、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接连不断地闪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