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世界的梦他们实现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G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自己想周游世界,但傅真和铭基竟真的这么做了,他们给自己放了大假,用一场长达16个月的间隔年寻找自我。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从伦敦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选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爱上生活。
  从藏地到伦敦,
  想走的心一直没安定
  很多人是通过《藏地白皮书》知道傅真和銘基的:即将赴英国留学的21岁女生和沉默内敛的香港男生,不约而同揣着《藏地白皮书》去西藏,在青年旅社不期而遇……第一本书有令人艳羡的结局:得到喜马拉雅神山护佑的他们终于重聚,在伦敦开始新生活,她在毕业后成为投资银行金融分析师,他成为结构工程师。
  然而,“从此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只可能在童话里。现实中的傅真在紧张的投行工作N年后,迷茫渐生,疲倦不堪,她决定辞职,给自己一次漫长的gap year假期,为的是想明白:未来的自己该何去何从?
  铭基也义无反顾,辞了职,两人再次背起行囊,开始十六个月的游学之旅:从伦敦飞到墨西哥,先游历最向往的拉丁美洲;再飞回伦敦,重置装备,再游东南亚和印度;最后在两人情感的源头——西藏高原结束这次大旅行,振奋精神,以全新姿态开始全新的生活。
  要在危地马拉旅行,
  先学西班牙语!
  间隔年旅行一开始,他们就去上课了:远赴危地马拉,正儿八经地学了两星期西班牙语。间隔年前半年预计在拉丁美洲旅行,傅真说:“如果不会西班牙语,旅行都会有困难,更别提交流了。之前我在伦敦有学过半年多,朋友推荐危地马拉的一所NGO性质的西班牙语学校,就决定在旅行开始前先去那儿恶补两个星期。”
  “学校就开设在民宅中,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里。那是全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有一个很大的庭园,有时上课就在花园茅草屋里,一对一,老师完全不会说英语。一日三餐都在居民家里,这也是学校回馈乡村的一种补贴形式,以此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浸润式的体验,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选择不同时限的课程,有的人待几星期,有的人会待几个月。除了上课,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刚好满足他们想要和当地人交流的心愿。“学校会邀请当地人来做讲座:村里的接生婆讲好多故事,当地诊所的护士用橘子做道具,讲她们如何学习注射,还有经历过内战的难民讲述被捕、逃亡等等特殊的经历。”
  在那两个星期里,他们的西班牙语突飞猛进,吃到了当地人的油炸饺子,参观了附近的咖啡园,和城里的学生踢了一场足球赛,最后还用西班牙语做了毕业演讲。
  “在当地学习语言特别有用,因为你在完全陌生的异域环境里,好奇心会膨胀,所有感官都变得更敏感、更大胆,好像被激活了一样!你好像是个没有过去、没有身份、没有任何标签的人,像一张白纸,学语言特别见效。”
  被赋予意义的旅行,
  终将失去乐趣
  “一开始决定用长途旅行的方式给自己间隔年,当然有一点逃避现实的况味,也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多看多走,但最想要的,是在路上想清楚我到底要做什么。”
  投行的高薪工作虽被羡慕,也很珍惜,但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日复一日的矛盾,傅真的内心是痛苦的。这些铭基都看在眼里,加上他也很喜欢旅行,所以两人才会决定上路。但在拉丁美洲的前半段,傅真还是很焦虑,因为太想知道答案:我到底想要什么?”
  铭基则劝说她不要去想未来,“享受当下的旅行”。慢慢的,她终于渐渐体会到,在路上,也许没有大彻大悟的瞬间,所谓答案也不在某个目的地,变化是慢慢发生的。“我不想再赋予旅行任何意义,因为太过执着,反而会失去旅行的乐趣。”
  之后,两人的游学就变得五花八门,随心所欲。铭基酷爱野外探险,傅真酷爱人文历史,漫长的旅行需要两个人的互相接纳,这个适应的过程被她归纳为一个结论:“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对方去尝试一个项目,但最终的收获属于自己。
  将游学间隔年的终点站定在西藏,是超乎原计划的事情,算是心血来潮。两人是在拉萨相识的,回到拉萨时已是手牵手行过世界、共同面对未来的亲人。“这就像回到源头,真的挺有意思的:我们刚在印度游过恒河,在缅甸游过伊洛瓦底江……它们也都源自喜马拉雅山,好像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后来去了阿里,看到转山的人。那时我们的旅行快结束了,我才感受到:旅行有朝圣的性质。转山的人是神圣的,去神圣的场所,听从神圣领袖的教诲,最后留下神圣的、微薄的供奉。我觉得那和旅行的艺术有共同点。旅行的形式可能没有那样严谨、庄重,但也是在短暂时期内抛开世俗日常,进入新的空间里,充满了奇遇,感受真实的自我,并以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
  理想和现实似乎总在两个极端,她原本一心想要让两者调和的平衡点。漫长的旅行结束,她领悟到:在两个极端中克制、思考、体会,本身就是化解矛盾的办法。
  旅行的终点,生活的原点
  人总要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始终觉得旅行是最好的学习,因为每天都学到更多东西,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懂得更多。游学是一种验证,但不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一路上的所学所得只会潜移默化,推动未来的微小改变。比如说,冥想帮他们证实了无用之用,提升了他们放空、发呆的能力,如今就能以超越的自省精神反观浮躁的世相:那些整日玩手机的人只是害怕跟不上别人,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怕被抛到时代之外,但那些其实是可以不需要的。
  十六个月的游学结束后,他们告别伦敦,暂回青岛,之后又搬到北京。铭基回到他素来喜欢的职业领域,傅真则转换跑道,决定先完成自己最喜欢、最想做的事——出版游记,再写一部小说。“书就好比是……我献给间隔年旅行的微薄供奉。”
其他文献
摘 要:《伊豆的舞女》作为川端康成在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除了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和性格特征之外,还蕴含着众多日本独特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的日式特点与美的意象进行分析与列举,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与情况,探究川端康成作品中所蕴含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其自身性格所赋予作品的独特感。进而为理解日本作家作品以及日本文化提供思路与着眼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传统美;日本
摘 要:我们已经奔驰在21世纪的跑道上。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是人成才与幸福的基础。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关系着成功,所谓成功,并不神秘,就是主观准备和客观机遇的有机结合,良好的心态会激发人的潜能的释放,自信、坚定、创造才能成就丰盛的人生。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那么,
人生当有樱满开。期待着它,眼前的郁闷和暗淡就捱得过;若是有过了,追忆着那些瞬间,此后所有的苦楚和寂寞,也都抵得过。  “樱满开”,这是日语的表达,但是用中文念出来、写下来,意思倒也十分相近。不像另一个樱花专属的词“花吹雪”,“吹雪”的含义并非这两个汉字表面上显示的轻柔细腻,而是“暴风雪”的意思,“花吹雪”是指樱花凋谢时的样子,看过的人知道,那是远比“花雨” “落英缤纷”更猛烈的阵仗,不用“暴风雪”
摘 要:本文主要从女性传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男性形象的缺位两方面探讨了阅读安妮宝贝《莲花》之后的感受。以此为广大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莲花》;安妮宝贝;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安妮宝贝所著的《莲花》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是站在女性主义角度,追求女性
一、打狗引争端  武乡沧州城东有个武家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武大鹏,做着肉食生意。这天早饭后,武大鹏骑上他的大铁驴自行车去城里,给几个定点饭店送猪头肉。  出村三里,路边有一家台资企业,厂子原是日本人开的,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后来台商许自良收购了这家企业。武大鹏以往路过这里,厂子的大师傅总要为许老板的大狼狗买几斤猪头肉,这次武大鹏自然也不例外,推着车子进去送货。  岂料,两个保安发了邪,说什么也不让
摘 要:中日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单是历史过去抑或是近现代。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是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的存在。由于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一些差异。中国在饮食文化上注重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尊重。下述内容只列举几个简单例子,试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125 [文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体现了天地之间的联系及阴阳五行的世界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发展,道家思想传入德国,为德国的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也为20世纪的西方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哲学。经历了战争的人们对于西方哲学的救赎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了东方哲学思想上。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成书于1943年的《
摘 要:余华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一九八六年,后收录于余华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本文通过叙事者即刚满十八周岁的少年第一视角,描写了叙事者在十八岁生日那天,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从未涉世的少年被现实的“恶”所蹂躏,以至遍体鳞伤。本篇文章被称为余华的早期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之作。标志着余华独特的现实写作观的建立,即零情感叙述,通过暴力剖开粉饰现实之物,展现现实之残酷、人性之毒恶。本文通过对
摘 要:在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中国,纪录片是一个相对低产的门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作的都是说教意味极浓的影片,作品本身不具备任何市场性。但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许多专家在观摩之后都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抄袭了BBC的佳作《人类星球》,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则表示这是对国外纪录片的模仿,存在致敬的成分。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方面入手来对比《舌尖上的
摘 要:本文从文学史编撰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历代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对它们造成影响的文学史观,后通过阐释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对现有史观的批驳与重塑以及其对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结构之分析、对文学事件与作家作品之褒贬,指出龚本文学史的成功之处。最后将龚本《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骆玉明版《中国文学史新著》进行对比,指出龚本文学史著作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龚鹏程;《中国文学史》;文学观;文学史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