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入职场 出彩也出错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很多80后一样,90后触电职场伊始,就踏上了一路被黑的旅程——任性、懒散、不靠谱、没责任心……尽管90后大抵不愿意被随意贴上标签,然而,他们身上的确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就像双刃剑,既可能是把80后甩开十条街的优秀典范,亦可能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的大败局。但若能将正向优势发挥到极致,90后可谓所向披靡!
  个性标签:快速融入力
  80后的职业开篇教导,对待老板的態度必须是恭敬的,但情感势必是疏离的,而90后居然个个天生自来熟。这种“熟”并非来自性格上,而是来自一个健康观念——职场相处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谁是老板而觉得他会高人一等。
  坏示范:小J浑身透着一股自然萌,初来乍到时,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回想我们80后做实习生时,午饭时间大多低头默默扒饭,小J就不同了,第一餐就能谈笑风生,和每个人都聊得如老友般。团队活动时,能唱会跳,标准的活跃分子。
  但慢慢的画风就不对了。小J成为每天最迟进办公室的人,开始几次她还略表歉意。后来熟了,就直言不讳说“我早上要睡觉,怎么起得来啊?”不小心刷个朋友圈,就会发现她熬夜不是为了打游戏,就是为了聚会唱K。
  作为一名自我感觉挺开明的上司,我比较注重工作结果,对纪律方面基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一次,大家正闲聊一些产品的近况,这姑娘姗姗来迟进了办公室,神采奕奕地问大家知不知道某个小众化妆品牌。我以为她要分享精彩的商业案例,赶紧竖起耳朵,结果听了半天的价格、成分、疗效也没抓到点,便着急地问:“所以,你想表达的是?”她一脸错愕:“我就是想跟你聊聊化妆品呀。”
  虽说善于融入可以让新人与同事之间迅速破冰,缩减磨合的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但如果这种快速融入力只体现在工作之外,也就然并卵了。
  好榜样:留意到小Y,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他并不是我们部门的实习生,但他和我们每个人都很熟,“顺手”从前台携来快递,“恰好”一并拿来打印文件,“顺便”帮出差的同事订机票酒店。他一做完手头的工作就来讨任务,屁颠颠地享受被大家“使唤”的体验。小Y学得快,完成得又好,所以大家都乐意教他。
  太多90后还没出校门,就怀着做大事的情怀。将心比心,你电话说不利索,邮件写不清晰,甚至复印机都不会用,凭什么证明你有料呀?一件件小事,其实就好比打通关游戏,小怪打败了,才能迎战大BOSS。小事,就是培养熟的氛围,火候一到,你还怕做不了大事?拜托,我脖子伸老长了,就等着你能分担更多呢!在这方面,小Y绝对是高段位的,因为他居然自发从“讨事”进阶到“找事”。我曾有两次在月底找他帮忙整理月度财务帐单,于是第三个月还没等我开口,整理好的文档已经妥妥地放在桌上,那一刻我真心感动得不要不要的。最后小Y被破格录用为正式员工,也自然在每个人的意料之中。
  所以,快快融入人+速速融入事,这才叫完美。
  个性标签:强悍学习力
  80后出道的流行文化是“apprenticeship(学徒制)”:在工作中被指派一名老师,和在学校里一样跟着他学习。90后生长在一个创业年代,他们都自信于自己学习能力。
  坏示范: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扫一眼小S的简历,就能秒得结论——不折不扣的学霸。再定晴一看,畦,高考状元。招了这么一个90后,我瞬间觉得脸上倍添光彩。
  学霸到底是学霸,交给她的任务几乎都能圆满完成,只是用时非常不稳定。类似的工作量,有时一天就好了,有时得花上一周。问她为什么吧,总是支支吾吾。为了弄明白她效率忽高忽低的原因,我开始悄悄留意她的电脑屏幕。不看不知道,一看简直前方高能的即视感,满屏的小窗——百度、知乎、各种论文库。原来,小S很多工作并不会做,但是本着学霸的精神,她总能通过各种互联网的工具钻研出来,但一不小心就过了完成期限。任务有时只是一件小事,她的学霸惯性却往往超出了工作本身的要求,误了之后更紧急的要事。
  尽管小S的学习能力帅出一脸血,但“臣妾做不到”对于新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其实看不懂业内的专有名词缩写,问一声眨眼的功夫就好,结果她查遍大小字典也不得其义,一天过去了报告却只字未写。
  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鼓励,但也需懂得轻重缓急,有时通过同事间的请教和交流去完成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工作不是封闭式的学科竞赛,只有对手,只为输赢,而是要带着团队统一的目标快速前进才是啊。
  好榜样:最近总部要求每周要设计并发送给全国客户电子杂志,这让我很是忧愁,找外部的设计师吧,报价实在太贵,也没有相应的预算。没辙之下我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在数据分析的实习生招聘描述中加了一条“最好掌握Photoshop、CSS”。
  要求一个数学系的学生还得会设计,连我自己都觉得苛刻了点。经过数轮筛选,HR只留下了一名候选人给我面试。面试小D的时候,我觉得她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就求着HR赶紧再多给几个候选人来。
  没料,HR讲了一个30秒的故事,立刻上演了大逆转。HR告诉我,第一次电话面试小D时,问她会不会设计,她答只接触过Photoshop,但不会CSS。但几天后,在办公室里面谈时,她说她已经自学学会了。一听完,我当即拍板,就是她了,明天来上班!
  一个这样懂得学习的90后,怎么都不会差。如我所愿,小D非常聪明,学得也非常快,没过多久就能接手很多工作了。小D凭借“最强大脑”树立起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她是这个时代有准备的人。
  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发挥小宇宙,对照着心仪岗位的职业要求自行学习起来。所谓的面经和技巧都可以扔进垃圾箱了,你们的干货展现绝对能分分钟亮瞎面试官的眼。
  个性标签:无畏挑战力
  80后喜欢用耳朵,他们认为,偶像,是用来崇拜的。90后喜欢用嘴巴,他们认为,权威,是用来挑战的。
  坏示范:小T不过二十出头,却总挂着特老成的神情。习惯皱眉,扮沉思状,最要命的是他只会摇头。让他搜集卡片使用情况,他说不,此项内容没有体现大数据精神;让他复印个文件,他说不,这是浪费他如金时光。这张只会Say No的脸,让我觉得《没头脑和不高兴》真该找他去演。
  周会上,老板提出考虑到成本问题,也许不应该再寄送昂贵的画册给新客人了,因为他们对销售的贡献甚微。小T第一个举手反对:“不,我觉得,新客人是要关怀的,这关乎公司形象。”同事点点头,指出或许可以将新客户维护作为首要任务,销售仅做参考。这时小T又抗议:“我觉得不对,销售怎么能不看!”老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他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决,小T却义正言辞严不依不饶地答:“反正,我觉得都不对!”
  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不是光摇头就够份量的。“我觉得”这句经典开头,只适用于经验老道的资深专家,于菜鸟简直如笑话。要下战书可以,那得先认认真真交上理性的作业:数据事实、严谨分析、定性报告才是90后挑战的三大法宝。
  好榜样:小P第一次挑战我,不是在会上,而是会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店铺物料申请表做得更好?”她不慌不忙地呈上一份店铺反馈报告。我一看,报告是基于小P自己设计的问卷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50%的店铺反映,单凭物料编号往往容易混淆单品的申请。我不动声色:“这份申请表公司用了好几年了,你有什么想法?”小P笑了笑说:“您觉得加个图片是不是更清晰点呀?”我点点头。常年来申请表的确有这个问题,可惜在这几百个单品的清单中,有图片的恐怕只有个位数。小P像是看出了我的疑虑,赶紧补充道:“我知道大部分物品没有图片,所以我去仓库把每个单品都拍了照片附在编号后面。我拍照技术真不怎么样,不如官方照片那么美,但不知道能不能用作内部使用呢?”我大大表扬了小P,并交待部门把申请表更新为小P做的版本。
  必须给小P点赞,因为她不仅有想法,还有方案。挑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剑拔弩张,唾沫横飞,先选择好的时机谦逊递上战书,再一气呵成打出章法,才能成长为武林高手。
其他文献
我是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环境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虽然我今年只有21岁,但是我在武汉玉石雕刻圈并不稚嫩。我已经从事玉石雕刻行业6年,年收入超过100万,还收了12名徒弟,我的雕刻作品十余次入围省级、国家级艺术作品展。我用黑糖心玛瑙雕刻的蝉栩栩如生,用松绿石雕琢的蜥蜴活灵活现……就在今天上午,我花了3个月时间完成的《藏传佛教大威德金刚》玉雕作品以10万元的价格被买家收藏了。  玉石历来被人们当
期刊
我在南京财经大学读国际贸易专业,大四时我放弃了去英国利兹大学读管理学硕士的机会,选择拿起绣花针,当个绣郎,这一决定让我的同学、老师和亲友们都大为吃惊。我不断给别人解释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现在的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很多亲友都反对我学刺绣,他们认为那是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干的活儿。但是我的母亲很欣慰地说:“你喜欢就好,关于你以后要走的路,随你的心愿就好!”我的母亲出
期刊
第一天:心乱如麻  星期一早上一觉醒来,我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发现手机连不上网时才忽然意识到从今天开始是要断网一周的。我无奈地放下手机,躺倒在床上,那一瞬间,心里竟然慌慌的,好像缺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一样。到了教室,找到后排一个角落坐下,又习惯性地想要掏手机,动作僵住的一刻,心里莫名地烦躁。把手机推回到口袋,开始在纸上乱画着。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我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心烦意乱,左看看,右看看,每次看
期刊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很痛恨从小语文课本里的那一句“背诵全文”,对我来说,不全是这样,现代文的背诵的确是很让人头疼,但是诗词不会,甚至有些隐隐的愉悦,那是一种现代文没有的韵律和简洁的美,背起来得心应手。  现在回想起来,年纪小时背诵过的那些诗词,多是一知半解,对所谓的“内涵”更是一无所知,囫囵吞枣而已。彼时对“美”的体验,不外乎就是浅显的韵律美。长大之后,慢慢觉得读诗所谓的“懂得”,其实不外乎是“共情
期刊
皇室的新衣  正如奥斯卡2011年大获全胜的影片《国王的演讲》那样,英国温莎王朝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焦点,在“皇室”当权的国度,那些身为“皇族”的人们,一言一行,穿着的华美服饰和考究着装,无不被推于风口浪尖,引领着时尚潮流。作为传统贵族,英国皇室素未有深谙穿衣时尚的传统。  事实上,英国皇室着装风格的华贵和考究由来已久,英国皇室成员的每一次公开露面,在着装方面都非常考究,着装风格严谨大方。
期刊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高考倒计时之际,家长们讨论的都是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和什么学校,很少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很显然,家长关心的是当下的热门专业和孩子的目標高校,也就是说,很多家长和考生目前的职业规划仅限于大学和所学的专业,这其中缺少了一个环节——大学毕业后的去向。通常我们大学毕业后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毕业后直接工作,一个是考研继续深造。毕业后直接工作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留在高校所在的城市或地区工作,二是
期刊
日剧《校对女孩河野悦子》里石原里美有换不完的漂亮衣服,我看她的穿戴就是很大的乐趣,简直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花仙子》一般。每次看剧的时候,我都酸酸地想,一个小职员的收入如何支撑她如此时髦?但随之我又疑惑起一个问题来,为什么我会有这种酸酸的想法呢?那大概得从我的穿衣经历说起了。  回想起来,我的穿衣史算得上一场灾难。我最时髦的一件衣服来自我妈的干儿子。他长大赚钱后的某年去探望我妈,带来一件衣服送给我。
期刊
每个音乐门外汉回忆起童年的音乐记忆时,大概都会首先记起学校里的第一堂音乐课,我也是这样。初秋的微凉清晨,第一次走进幼儿园教室的我对一切感到陌生又惶恐,唯独墙壁上的贴花和老师那架陈旧的钢琴让我心生一丝艳羡。也许音乐与美术对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吧。但一个沉默胆小的孩子,怎敢爱上需要当众Ⅱ昌唱跳跳的音乐课呢?  第一次上完音乐课之后,因为学不会老师教的曲子,因为即使学会了也很怕被老师要求当众
期刊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电子工程专业,但我爱上了一件很有古典韵味的事——制作福州油纸伞。  前些年有朋友听说福州油纸伞很有名、质量又好,托我在福州买油纸伞,然而我在市场上却买不到,好不容易才从父辈那里打听到制作油纸伞的师傅。朋友提出定做伞,我找到制伞师傅告诉他我们需要怎样的伞时,师傅板着脸说:“你要求那么多,自己学好了!”  就是师傅这句随口一说的话,我真的开始学习制作油纸伞了。后来我发现,经常有年轻人到
期刊
我的好朋友多肉姑娘留着短发,圆嘟嘟的脸上没有痘痘,却也没有白或者可爱到让人一见便印象深刻的地步。远观时,多肉姑娘有些羞涩,走路迈不了大步,说话喊不了大声;挺胸抬头的傲气,是多肉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  可是,人来人往中,永远有人正在年轻,爱恋在懵懂的少年时代,是不管肉多肉少,而永远倔强的现在进行时。圆嘟嘟、无公害、没有辨识度的多肉姑娘,有了心事——她不想让自己暗恋的隔壁班男生看到自己很多肉的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