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强化课程的整体性,我尝试将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区域活动中,既提升了主题活动的效益,又挖掘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多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区域的材料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我围绕主题的目标、内容,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为班上的各个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投放材料,并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生成的兴趣和问题,不断地调整、更新。
1.主题活动的准备——投放探索性材料
在新的主题活动启动前,我根据该主题活动的目标及本班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在相关的区域中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帮助师生共同为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例如,在“多变的水”主题活动开始前,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水和各种材料,如积木、铁钉、塑料玩具、糖、颜料等,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浮在水面上,还有的东西放进水后消失不见了,但水从无色变成有色的了——从中幼儿获取了不同种类材料在水中有不同状态的初步认知和经验。期间,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顺序、方式、方法,从幼儿的谈论中了解他们对沉浮、溶解的认识,从而准确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用以调整和完善主题活动的方案。
2.主题活动的过程——投放差异性材料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相关经验、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个体差异。为此,我根据主题活动的进程,及时跟进与调整活动区中的材料,并且,提供的材料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经验、能力去选择和使用材料。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线”中,我在生活区中提供了各种各样材质且长短粗细不一的绳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穿纽扣、系鞋带、缝十字绣、做衣服等活动,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既能认识各种各样绳线的材质特征,又可以锻炼小手的肌肉。
3.主题活动的延伸——投放迁移性材料
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收获和发展有所不同,因此,当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我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在区域中投放一些迁移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需求。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完成后,我在美工区提供了各个民族服饰的纹样图片,参照这些图片,幼儿利用瓶子、纸盘等材料,设计和制作具有民族风格的装饰物;在建构区投放我国传统建筑物的图片,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搭建起许多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楼台亭阁。
二、区域的学习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我将主题活动目标转化为区域活动的具体要求,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学习。
1.个体式学习。如主题活动“神秘的洞”,学习内容是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许多物体上都有洞,探索这些洞的成因和作用。我在小超市里投放一些水果和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们有的有洞,如藕;有的没有洞,如苹果;有的原来没有洞,但出现了洞,如菜叶,并探究洞的成因。在语言区中投放有关洞的图画书,让幼儿了解洞的秘密。在科学区投放蚂蚁工坊,让幼儿观察生活在泥土中的蚂蚁是怎样挖掘洞穴和在洞穴做什么……
2.集体式学习。我常常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幼儿集体为某个活动区建立活动规则,丰富区域游戏的内容。如主题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中,我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区域活动中如何节约材料,如何废物利用等问题。根据讨论,我们设置了区域废旧材料回收站,比如在美工区设立废品收集站、废纸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等,并制定了相关规则,区域学习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环保的意识和行为。
三、区域的评价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区域的活动结束后,我在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评价时,有意识地融入主题活动的目标。如主题活动“汽车总动员”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交通工具的种类及其功用,尝试用身体表现不同交通工具的造型和行进方式。根据这一目标,我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和同伴合作设计、制作出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车辆,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现场“车模”展示。车展上既有车主介绍,也有观众评价,双方都要说清楚车的种类、功能、行驶方式、造型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幼儿自评与他评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达成了主题活动的目标要求。
一、区域的材料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我围绕主题的目标、内容,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为班上的各个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投放材料,并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生成的兴趣和问题,不断地调整、更新。
1.主题活动的准备——投放探索性材料
在新的主题活动启动前,我根据该主题活动的目标及本班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在相关的区域中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帮助师生共同为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例如,在“多变的水”主题活动开始前,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水和各种材料,如积木、铁钉、塑料玩具、糖、颜料等,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了,有的浮在水面上,还有的东西放进水后消失不见了,但水从无色变成有色的了——从中幼儿获取了不同种类材料在水中有不同状态的初步认知和经验。期间,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顺序、方式、方法,从幼儿的谈论中了解他们对沉浮、溶解的认识,从而准确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用以调整和完善主题活动的方案。
2.主题活动的过程——投放差异性材料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相关经验、知识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个体差异。为此,我根据主题活动的进程,及时跟进与调整活动区中的材料,并且,提供的材料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经验、能力去选择和使用材料。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线”中,我在生活区中提供了各种各样材质且长短粗细不一的绳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穿纽扣、系鞋带、缝十字绣、做衣服等活动,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既能认识各种各样绳线的材质特征,又可以锻炼小手的肌肉。
3.主题活动的延伸——投放迁移性材料
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收获和发展有所不同,因此,当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我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在区域中投放一些迁移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需求。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完成后,我在美工区提供了各个民族服饰的纹样图片,参照这些图片,幼儿利用瓶子、纸盘等材料,设计和制作具有民族风格的装饰物;在建构区投放我国传统建筑物的图片,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搭建起许多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楼台亭阁。
二、区域的学习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我将主题活动目标转化为区域活动的具体要求,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学习。
1.个体式学习。如主题活动“神秘的洞”,学习内容是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许多物体上都有洞,探索这些洞的成因和作用。我在小超市里投放一些水果和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们有的有洞,如藕;有的没有洞,如苹果;有的原来没有洞,但出现了洞,如菜叶,并探究洞的成因。在语言区中投放有关洞的图画书,让幼儿了解洞的秘密。在科学区投放蚂蚁工坊,让幼儿观察生活在泥土中的蚂蚁是怎样挖掘洞穴和在洞穴做什么……
2.集体式学习。我常常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幼儿集体为某个活动区建立活动规则,丰富区域游戏的内容。如主题活动“我是环保小卫士”中,我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区域活动中如何节约材料,如何废物利用等问题。根据讨论,我们设置了区域废旧材料回收站,比如在美工区设立废品收集站、废纸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等,并制定了相关规则,区域学习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环保的意识和行为。
三、区域的评价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区域的活动结束后,我在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评价时,有意识地融入主题活动的目标。如主题活动“汽车总动员”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交通工具的种类及其功用,尝试用身体表现不同交通工具的造型和行进方式。根据这一目标,我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和同伴合作设计、制作出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车辆,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现场“车模”展示。车展上既有车主介绍,也有观众评价,双方都要说清楚车的种类、功能、行驶方式、造型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幼儿自评与他评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达成了主题活动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