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我校于2009级新生入学之初将其作为被试做了该项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在大一新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占整体被试的6.3%,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对这部分学生采取适合的心理干预、做出科学的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一新生;人格;UPI问卷;对策
一、UPI问卷介绍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
(一)UPI问卷结构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办法、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其题号是5、20、35、50。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
(二)UPI的记分方法
UPI测验完成后,需要计算的只有一个指标,即总分。UPI问卷共60个问题,其中有4个测伪题不记分。
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除测伪题以外的其它56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并求总和。所以,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三)UPI的筛选规则
UPI的筛选标准视研究需要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1.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2.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
二、对大一新生UPI测试结果分类
2009年开学伊始,我院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对2009级所有大一新生进行了UPI问卷测试中,共收回UPI有效问卷758份。根据UPI测试结果筛选规则,我们发现一类学生,即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为48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6.3%;二类学生的比率为23.6%,总人数为179;三类学生的比率约为70%。
对于在问卷中体现为可能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一类学生(50人),我校心理咨询师及时对其进行了预约咨询,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将其分为A、B、C三类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处理建议。A类:心理异常,有如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和各类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病症,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的处理建议是进一步预约心理咨询,填写学生心理档案,并可选择相应专业心理测试作为诊断依据。对于进一步确诊为A类的学生,应及时上报我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与中心一起商议处理意见(一般处理意见为转介至当地心理门诊或精神科)。B类:心理正常,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或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有一定时间的病程,但心理问题没有充分泛化,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这部分学生建议进一步预约心理咨询,填写学生心理档案,并可选择相应专业心理测试作为诊断依据,排除A类可能性。对于确诊为B类的学生,可建议其到我院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直到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C类:心理正常,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但症状不明显或已经解决。建议通过面谈,排除A、B类可能性;告知心理咨询的原则、目的和意义,提醒该类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扰时及时向我院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求助。
三、对心理异常大一新生的干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承受的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作为大一新生,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是与之平等的同龄人,刚刚由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中学生变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他们相处的时候更多是凭自己的感觉,遇到冲突矛盾时不能合理解决,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和关爱,迎接他们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历练。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他们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如不能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及时合理的关爱,任不良情绪恶性发展将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对心理具有异常的大一新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他们通常具有以下共性:一是忌妒自卑产生的仇视心理。在心理异常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贫困学生,相比起同龄人在物质上的优越,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不服、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进而产生的一种(下转第49页)(上接第22页)消极的攻击性心态和行为。二是羞怯孤僻。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扭捏,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造成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孤僻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癖使他人难以接受,从心理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三是多疑敌视。敏感多疑,出现狭隘、片面和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人际交往中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敌视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部分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中的心理阴影。
针对这一类学生所表现出来或者尚未表现出的种种心理和行为迹象,作为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抓住良好的工作机遇,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积极、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式,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初期将其转化,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一新生的心理冲突相当一部分属于认知失调。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在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方面会表现出自卑和易受暗示的特点。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提升自己对未来成就的期望值,通过人际交往以及学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正确的自我归因,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减轻他们因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过低的成就期望而导致的焦虑感。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深远意义。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设心理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各部门之间也应协调配合,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三)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自我教育是社会影响和外部教育在个体的意识深层得到融化和共鸣的活动,也是外在教化成功的前提和标志,即教育的自我内化。大一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除了坚持外在的教育效果外,还应当发挥内在的自我教育效果。首先,大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知识、能力、素质是完善个体交往的主导性因素,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能力能够极大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其次,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完善自身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人格健康的体现,也是增进人际交往吸引力的源泉。大学生应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时排解和转移消极情绪,不轻易陷入自卑和丧失与他人交往的信心,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造成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入学后长期吃住学习在学校,因此学校是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场所。如果能在新生入学后的最佳时期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心理干预,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这一问题就会得到有效地控制和转化。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干预和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l]杨增崇,刘憬.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李群.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心理探析与调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胡捷.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O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5]【美】Phillip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24.
关键词:大一新生;人格;UPI问卷;对策
一、UPI问卷介绍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
(一)UPI问卷结构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办法、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其题号是5、20、35、50。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测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
(二)UPI的记分方法
UPI测验完成后,需要计算的只有一个指标,即总分。UPI问卷共60个问题,其中有4个测伪题不记分。
UPI总分的计算规则是:除测伪题以外的其它56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并求总和。所以,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三)UPI的筛选规则
UPI的筛选标准视研究需要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如下所示: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1.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2.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
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
二、对大一新生UPI测试结果分类
2009年开学伊始,我院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对2009级所有大一新生进行了UPI问卷测试中,共收回UPI有效问卷758份。根据UPI测试结果筛选规则,我们发现一类学生,即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为48人,占有效问卷人数的6.3%;二类学生的比率为23.6%,总人数为179;三类学生的比率约为70%。
对于在问卷中体现为可能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一类学生(50人),我校心理咨询师及时对其进行了预约咨询,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将其分为A、B、C三类并制定了下一阶段的处理建议。A类:心理异常,有如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和各类神经症(如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病症,明显影响正常生活的学生的处理建议是进一步预约心理咨询,填写学生心理档案,并可选择相应专业心理测试作为诊断依据。对于进一步确诊为A类的学生,应及时上报我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与中心一起商议处理意见(一般处理意见为转介至当地心理门诊或精神科)。B类:心理正常,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或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有一定时间的病程,但心理问题没有充分泛化,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这部分学生建议进一步预约心理咨询,填写学生心理档案,并可选择相应专业心理测试作为诊断依据,排除A类可能性。对于确诊为B类的学生,可建议其到我院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直到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C类:心理正常,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但症状不明显或已经解决。建议通过面谈,排除A、B类可能性;告知心理咨询的原则、目的和意义,提醒该类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扰时及时向我院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求助。
三、对心理异常大一新生的干预策略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承受的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作为大一新生,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是与之平等的同龄人,刚刚由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中学生变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缺乏一些基本技巧,他们相处的时候更多是凭自己的感觉,遇到冲突矛盾时不能合理解决,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和关爱,迎接他们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历练。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他们容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如不能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及时合理的关爱,任不良情绪恶性发展将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对心理具有异常的大一新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他们通常具有以下共性:一是忌妒自卑产生的仇视心理。在心理异常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贫困学生,相比起同龄人在物质上的优越,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不服、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进而产生的一种(下转第49页)(上接第22页)消极的攻击性心态和行为。二是羞怯孤僻。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腼腆,动作扭捏,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造成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孤僻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癖使他人难以接受,从心理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三是多疑敌视。敏感多疑,出现狭隘、片面和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人际交往中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敌视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部分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中的心理阴影。
针对这一类学生所表现出来或者尚未表现出的种种心理和行为迹象,作为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抓住良好的工作机遇,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积极、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式,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初期将其转化,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习惯。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一新生的心理冲突相当一部分属于认知失调。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在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方面会表现出自卑和易受暗示的特点。针对这种心理特点,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提升自己对未来成就的期望值,通过人际交往以及学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会正确的自我归因,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减轻他们因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过低的成就期望而导致的焦虑感。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深远意义。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设心理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水平,开展一些专门针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各部门之间也应协调配合,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三)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自我教育是社会影响和外部教育在个体的意识深层得到融化和共鸣的活动,也是外在教化成功的前提和标志,即教育的自我内化。大一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除了坚持外在的教育效果外,还应当发挥内在的自我教育效果。首先,大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知识、能力、素质是完善个体交往的主导性因素,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能力能够极大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其次,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完善自身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人格健康的体现,也是增进人际交往吸引力的源泉。大学生应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时排解和转移消极情绪,不轻易陷入自卑和丧失与他人交往的信心,从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造成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入学后长期吃住学习在学校,因此学校是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佳场所。如果能在新生入学后的最佳时期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心理干预,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这一问题就会得到有效地控制和转化。当然,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干预和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l]杨增崇,刘憬.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李群.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心理探析与调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胡捷.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O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5]【美】Phillip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