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思想认识还流于肤浅、社会经验几乎空白、生活感悟略显不足、写作体会有待积累等多种因素,其作文水平肯定处在一个较低档次上,因此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下,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呈现出越来越简化的趋势,在作文前面打一个分数,中间勾勾错别字,后面只有一个“几月几日阅”,而且据笔者不完全观察,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是:学生太多,要从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云云。我认为。作文批改应以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为重心,决不能以教师的解放与否为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既然写作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对作文批改掉以轻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注重批改,而且注重批改的人性化。具体说来,至少重视了下面三点:
一、批改注重指导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能、适当的表达方式。要指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构思、列提纲、起草、提炼主题、文从字顺地表达、编辑修改、润色加工的过程中学会写作。”因此,用学生的作文进行具体的作文指导是批改作文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说。作文评讲是对学生作文“面”上的引路,那么,对某一学生作文的具体批改则是“点”上的辅导。两者虽然都不可偏废,但我更看重个体的作文批改,因为它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比如,我曾经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一路有你。有位学生作文写的“你”指“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文中从头到尾没有将“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你”挂起钩来,以致不知这“你”到底指什么?文中还举了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例子,这也未尝不可,但是,也没有能跟“信念”联系起来。举了保尔,柯察金为例,因为远离主题竟有点让人如在云里雾中的感觉。像这样问题多多的文章仅仅靠面上的评讲是不可能具体详尽的,只有通过老师的精批细改(最好是面批)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纠正。有次作文,题目是:藏在心里的感动。有个学生写到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例,当写到心里感动的时候,偏偏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了。我在批改时这样作眉批:这里是文章的重点,前面的叙述只是铺垫,正好借前面的记叙写出你心里藏着的感动,应该抒情,可以议论,浓墨重彩才对。
二、批改注重鼓励性
记得魏书生老师在一次讲作文指导方法的时候,说到他每次布置作文都只提一至两点要求,达到这个要求的就打高分、满分,因此。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告诉我们,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鼓励以后信心就会提高、干劲也会倍增。平时,只要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我都给予鼓励。在我的作文批改中,代表着语句优美的红色波浪线我从不吝啬。眉批、总批是少不了的,而且字数不在少数,虽然这样做比较累,但对学生有好处。有位杨姓女生,平时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材料自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有一次,她的作文材料写的是航模比赛。我知道,这是她亲身经历的事,当时,她还得了市航模比赛一等奖。我在总批上这样写:“写自己经历的事,记叙得既亲切真实,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你认真观察、思考、感悟,作文的材料无处不在。相信你在选材方面已经找对了路子。”另有一个学生,几乎每篇作文都有几个错别字,但是,有一次,我没有发现错别字。换了别的学生,我也许不写批语,但是对于他,我很高兴地这样写:“从错别字多到错别字少,这是量的进步;从有错别字到没有错别字,这是质的飞跃。这说明你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好样的!”批改注重鼓励性,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或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鼓励他们,不仅让他们学到作文的知识,更增添了他们作文的信心。
三、批改注重商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学生作文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妥之处。我总是用商讨的口吻、平等的语气写上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运用商讨性评语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商讨点”去完善主旨、调整结构、润色语言、检查文面。有次作文的题目是“13岁,好好酝酿自己”。有个学生的布局很有特色。分别用了数字做小标题。但是,读了习作以后,我发现,作文里有现成的好句子可以作为小标题,而且比原来的小标题更醒目更新颖。我在批语中写了这样启发性的商讨句:“注意到构思的形式美。这说明你有了创新精神,但我认为如果用简洁的文字做小标题会更合适,而这样的小标题在你文中的每一个段落中都可以找到。换着试试看。是不是更好一点?”这个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修改后的小标题是:别专门忽悠自己;看谁能“激扬文字”;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三个小标题,一下子就将题目扣住。将主旨显露出来。
教师批改作文,大有讲究。批改认真、注意方法,学生将受益匪浅;反之,如果马马虎虎批改,学生也可能少有所获甚至一无所获。从这个角度上说作文批改是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一、批改注重指导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能、适当的表达方式。要指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材料、构思、列提纲、起草、提炼主题、文从字顺地表达、编辑修改、润色加工的过程中学会写作。”因此,用学生的作文进行具体的作文指导是批改作文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说。作文评讲是对学生作文“面”上的引路,那么,对某一学生作文的具体批改则是“点”上的辅导。两者虽然都不可偏废,但我更看重个体的作文批改,因为它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比如,我曾经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一路有你。有位学生作文写的“你”指“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文中从头到尾没有将“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你”挂起钩来,以致不知这“你”到底指什么?文中还举了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例子,这也未尝不可,但是,也没有能跟“信念”联系起来。举了保尔,柯察金为例,因为远离主题竟有点让人如在云里雾中的感觉。像这样问题多多的文章仅仅靠面上的评讲是不可能具体详尽的,只有通过老师的精批细改(最好是面批)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纠正。有次作文,题目是:藏在心里的感动。有个学生写到汶川大地震中出现的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例,当写到心里感动的时候,偏偏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了。我在批改时这样作眉批:这里是文章的重点,前面的叙述只是铺垫,正好借前面的记叙写出你心里藏着的感动,应该抒情,可以议论,浓墨重彩才对。
二、批改注重鼓励性
记得魏书生老师在一次讲作文指导方法的时候,说到他每次布置作文都只提一至两点要求,达到这个要求的就打高分、满分,因此。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告诉我们,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鼓励以后信心就会提高、干劲也会倍增。平时,只要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我都给予鼓励。在我的作文批改中,代表着语句优美的红色波浪线我从不吝啬。眉批、总批是少不了的,而且字数不在少数,虽然这样做比较累,但对学生有好处。有位杨姓女生,平时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材料自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有一次,她的作文材料写的是航模比赛。我知道,这是她亲身经历的事,当时,她还得了市航模比赛一等奖。我在总批上这样写:“写自己经历的事,记叙得既亲切真实,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你认真观察、思考、感悟,作文的材料无处不在。相信你在选材方面已经找对了路子。”另有一个学生,几乎每篇作文都有几个错别字,但是,有一次,我没有发现错别字。换了别的学生,我也许不写批语,但是对于他,我很高兴地这样写:“从错别字多到错别字少,这是量的进步;从有错别字到没有错别字,这是质的飞跃。这说明你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好样的!”批改注重鼓励性,特别是要针对那些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或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鼓励他们,不仅让他们学到作文的知识,更增添了他们作文的信心。
三、批改注重商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学生作文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妥之处。我总是用商讨的口吻、平等的语气写上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运用商讨性评语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商讨点”去完善主旨、调整结构、润色语言、检查文面。有次作文的题目是“13岁,好好酝酿自己”。有个学生的布局很有特色。分别用了数字做小标题。但是,读了习作以后,我发现,作文里有现成的好句子可以作为小标题,而且比原来的小标题更醒目更新颖。我在批语中写了这样启发性的商讨句:“注意到构思的形式美。这说明你有了创新精神,但我认为如果用简洁的文字做小标题会更合适,而这样的小标题在你文中的每一个段落中都可以找到。换着试试看。是不是更好一点?”这个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修改后的小标题是:别专门忽悠自己;看谁能“激扬文字”;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三个小标题,一下子就将题目扣住。将主旨显露出来。
教师批改作文,大有讲究。批改认真、注意方法,学生将受益匪浅;反之,如果马马虎虎批改,学生也可能少有所获甚至一无所获。从这个角度上说作文批改是艺术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