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病人沦为实验品……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之前,人类对自身消化机能所知甚少。19世纪早期,科学家认识到,胃是消化的关键,但没人能说清它处理食物的方式是什么,是化学作用,还是物理研磨?胃液是不是一种化学溶剂?直到1822年,美国军医威廉·博蒙特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实验对象”,并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最终获得了对胃液和消化的突破性认识。
  出身农民家庭的威廉·博蒙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医学训练,很大程度上,他是自学成才。他曾跟随全科医生本杰明·钱德勒当了两年学徒,然后获得行医执照。这种学医方式在当时的美国很常见。
  军医博蒙特被分配到密歇根北部的一个偏僻小镇上,这个小镇地处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原始森林。1822年,加拿大年轻人艾雷克斯·毕达甘·圣马丁在这里从事皮毛交易,却意外被猎人的毛瑟枪击中腹部。
  圣马丁受伤严重,他的胃被射穿,留下一个洞,早餐吃的食物从洞口流了出来。在当时的诊疗条件下,圣马丁的生存概率很小,但也许命中注定,在博蒙特的诊治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是他胃部的洞始终无法愈合。这个洞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医学的进程。
  圣马丁的伤口复原时,胃和腹壁愈合在一起,使得腹部留有一个手指大小的洞,直接通往胃部,这即是“胃瘘”。他吃饭时,需要用布压住洞口,以防食物跑出来。因为这个胃瘘,圣马丁失去了工作能力,博蒙特把他带回家照顾,后来又雇用他当杂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博蒙特透过胃瘘,看到了食物在圣马丁胃里的消化状况。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人能实时观察活人体内的消化状况,博蒙特发现了这个机會,并且抓住了。他说服圣马丁配合他做起了胃的消化实验。
  博蒙特做实验的条件相当简陋。我国著名的消化生理学家王志均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博蒙特既无实验室学习的机会,也没有掌握什么实验方法。他所在的小镇周围几百里荒无人烟,犹如生活在一个孤立的世界,既与科学社会隔绝,又没有另一个医生和他交换意见。至于实验设备就更谈不上,除了温度计、试管、漏斗、砂锅外,就只有靠自己的五官。”
  博蒙特把牛肉、牡蛎、面包、蔬菜等各种食物绑在绳子上,经瘘管放入圣马丁的胃中,在固定时间后取出,观察其消化情况;他观察不同天气下、圣马丁不同情绪时胃部的状态;他观察咖啡、茶、酒精等对胃的影响;他观察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胃部病症;有时,他将胃液抽出来,放入试管中,对比观察食物在试管中的消化情况;他还将胃液送给化学家分析,由此证实了胃内存在游离胃酸。
  1825-1833年,博蒙特在圣马丁身上进行了约238次实验。1825年,他在《费城医学年鉴》上发表了第一篇与上述实验相关的论文--《胃损伤患者一例》。1833年,博蒙特发表著作《对胃液的实验及观察和消化生理学》,这篇300多页的著作论述了51条推论,描述了胃的运动、分泌和消化。博蒙特在证明了胃液中存在盐酸之外,还认识到有其他物质参与消化过程,这为以后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实验医学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博蒙特的发现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观点。由此,博蒙特的医学地位得以确立,他被称为“消化生理学之父”。博蒙特的实验结果传到欧洲后,启发科学家建立了动物器官瘘管模型,促进了对消化系统的研究。1889年,巴甫洛夫通过著名的“狗假饲”实验,证明了神经系统刺激形成胃液分泌。
  尽管博蒙特的实验发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它的伦理性至今仍受人诟病。在博蒙特眼中,圣马丁是病人,是佣人,还是可供利用的医学“小白鼠”。在圣马丁心中,博蒙特是他的救命恩人,是雇主,还是限制其人身自由的科学狂人。我们也许无法以当今的眼光来审视100多年前的实验,毕竟在当时,研究行为没有规范的约束,受试者的权益也无从谈起。
  也许因为忍受不了实验,圣马丁曾离开博蒙特,回到加拿大并娶妻生子。博蒙特又将圣马丁找回来,付费让圣马丁跟自己签合同,承诺配合自己的研究。直到1933年,圣马丁再次离开后,索要的费用超出了博蒙特的支付能力,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圣马丁活到了83岁。他死后,家人怕好奇的医生来挖坟取他的胃,墓葬地点严格保密,连墓碑都没有。
  1962年,加拿大生理学会认为,圣马丁虽然是被动参与实验,但确实为消化生理学研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于是通过其后人找到墓地并立墓碑,上写:他经历了痛苦,但是服务了人类。
  (孟叔荐自《江苏科技报》)
其他文献
差不多从记事起,我就住在姥姥家,后来回县里上幼儿园,但父母依旧很忙,常出差,我还是会被隔三岔五地送回去,所以我童年最初的记忆里,我一直都在姥姥身边。  直到小学,我才算正式离开了姥姥家,回县里念书。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随父母回去探望他俩,每次回去,他们都更苍老一点,虽然我无数次劝告自己,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但心里仍有莫名的焦急与恐慌,常常去了,就舍不得回。  初中,我有了自行车,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期刊
過完严冬,厚重的羽绒服也脱了下来,很多人会把衣服送到干洗店干洗。但最近有传言说洗衣店使用的干洗剂是工业产品四氯乙烯,而这种干洗剂有毒,对人体有害。  如果把织物上面的污渍按溶解性分类,大致可以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绝大多数难以清理的污渍都属于脂溶性物质。它们不易与水结合,常规的水洗过程清洁能力较差,而使用脂溶性强的有机溶剂来清洁这类物质则更加容易,这和早年间人们用煤油来清洗衣服上的油污其实
期刊
智齿问题越来越严重和中国快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咱们暂时放下发展问题,先看看人类的历史,大家就知道智齿是怎么回事。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还不会使用火,大自然馈赠了丰富的食材,包括树上的果子、地上的蘑菇、植物的叶子、捕猎的大型动物等。这些食物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硬有软。要能吃下这些食物,必须要有发达的咀嚼肌、宽大的颌骨、足够坚硬和足够数量的牙齿。当时人类进化出宽大和前突的颌骨,32颗整齐的牙齿以
期刊
最近碰到了一個巧合,我的支付宝芝麻信用分和美国的信用分达到了同一数字:758。我把这个数字告诉了自己的地产经纪人林姐,她恭喜了我,说以后买房凭借这个信用分,在美国哪家银行都能贷到款了。  支付宝的信用分我只用过一次,前年回国在某个短租公寓交易,凭借着750以上的信用分,免去了租房押金,至于其他的用途,我还没有体会到。不过信用分对美国人来讲极其重要,美国人通常没有现金存款,超过60%的美国人存款不超
期刊
喜欢吃烫食、喝热茶、无辣不欢……中国人的食管早已不堪重负。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全球有一半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中国食管癌的高发与不良饮食习惯脱不了关系。热:爱吃烫食。  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温度为40℃~50℃,如果超过65℃危害更大,可能造成损伤、溃烂等问题。虽然黏膜皮有自我修复功能,但长期反复刺激会让黏膜产生损伤,进而诱发癌症。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居民爱喝功夫茶、
期刊
“成年人还用什么纸尿裤?”8年来,每每向别人介绍起自己的生意,刘从海总会听到这样的疑问。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纸尿裤天然与婴儿捆绑在一起。而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是,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388亿人,占总人口的18.1%。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老龄人口已增长到2.6亿。  这2.6亿老人中,有相当数量的瘫痪长期卧床、半失能的老人,这些因各种疾病引起失禁的人需要用成人纸尿裤。
期刊
巴黎世家创始人克里斯托瓦尔  本文的主角克里斯托瓦尔,出生在西班牙北边近法国的吉普斯夸省,那地方的工业主要是冶金、造纸和纺织。  克里斯托瓦尔早早失去了父親——他爸爸是个渔夫,英年早逝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时常帮衬着当裁缝的妈妈。12岁,他开始独立当裁缝了,当地贵人看中他的天赋,送他去马德里进修。所以他基本功很好:量、裁、缝、设计,他都能自己来。  24岁那年,他在圣巴斯蒂安开了自己的店,之后
期刊
这个夏日,江南大雨倾城,不是春日的绵绵情致,亦非秋日的烟雨萧瑟。庭院的植物,浸润了太多风雨,早已清透澄亮。茉莉花从初夏一直开到如今,也有凋谢,之后依旧白衣清颜。  煮了一壺普洱,打发这雨日漫漫光阴。古人说,对一卷书,一张琴,一帘雨,一溪云,便不寂寞,不生惆怅。而我,一壶酒,一盏茶,一园的花木,也当是称心如意。  或有幸得一知己,品茶论诗,说风景,聊陈事,自是极妙。若注定余生孤独,便与这一瓯禅茶相对
期刊
国学大师吴宓,抗战时期写过的几副对联,既是对当时生活的记录,也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在西南联大期间,一家以经营稀饭为主的小饭馆,价廉而味美,被联大师生戏称为“雷稀饭”。吴宓喜爱这平民化的美食,就常到这里用餐,还特意撰写了两副对联,其一:“年高德茂,物美价廉。”对店主人和经营大加赞赏。还有一副:“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则对小饭馆不求名利,济世利生
期刊
在“没有煤气和天然气”的中国古代,古人一个重大的生活难题,就是“烧火做饭”。明朝人王德章的诗里就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般都在别人家”。  两晋南北朝的炉灶,灶眼明显增加,灶身和烟囱也是越加越长,火门也越来越小。隋唐年间,中国传统炉灶的灶眼也改成了一个。而这些改变,都是为了增加炉灶的封闭性,提高炉灶的温度,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省燃料。  一部中国古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古人“争燃料”的历史。生火做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