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策略研究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work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就其本质而言,这种对话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发挥创意的过程。文章就小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意义、现状、困难、策略等进行了剖析。
其他文献
词义的发展变化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类型,即缩小、扩大和转移。分析其原因,大体有客体原因(社会原因)、主体原因(人的思维)和语言自身的原因三个方面。就“臭”字而言,它的词义缩小了,如果我们用系统方法研究其原因,可以对于这个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一、“臭”的词义缩小过程    臭,古音xiù,作名词时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读chòu,词义缩小,只表示气味中的腐臭之味了。为了叙述的方便,凡是
本文在说明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义项缺失、书证年代偏迟、词语释义不准确、词类标注缺失及义项排列不恰当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对中小学4位班主任的访谈结果表明:少年儿童友善教育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在少年儿童友善教育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坚持开放
《醒世姻缘传》是17世纪的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可以确定是用山东方言写成的。本文试图对《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些第一人称代词做一些描写分析,以揭示《醒世姻缘传》第一人称代词
一、引言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语出《孙子·始计篇》。对于该句中的“将”字的释义,素有争议。《十一家注孙子》①中梅尧臣说:“武以十三篇干吴王阖闾,盖首篇以辞动之。谓王将听我计而用战必胜,我当留此也;王将不听我计而用战必败,我当去此也。”可见梅尧臣是主张“将”作假设连词“如果”解的。古代其他注家如杜牧、王皙、张预等释义与梅注相仿。现代学者郭化若也将该字释为“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一出口,喜爱者争相使用并仿造。一时间,大小报刊杂志上出现了众多“痛并快乐着”和一些别出心裁的“A并B着”的说法。探讨这句话流行的原因以及它流行开
说话人往往有意选择心目中的优势语码进行交际,导致语码优势地位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经济优势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引言    英语词Euphemism(委婉)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好听的话”。《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等编著)中对委婉语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关于委婉语的分类有很多,有人从委婉语的功能上将其分为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两类:前者与禁忌语(taboo)有关,是消极委婉语;后者与礼貌,避免冲突并满足交际双方利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