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释解教材,洞悉编排“规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一个“例题”与“试一试”位置互换的课堂疑惑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有如下片段:
  1.情境引入
  提问:从图中知道什么?你会求少年宫到学校的路程吗?
  课后执教教师表述了设计意图:“我教学时把‘例题’和‘试一试’交换了一下,同时考虑到情境的需要,把‘试一试’中的数稍微改动了一下。交换位置是这样考虑的:首先是两步的混合运算在三年级下册中已经学过,先让学生复习回顾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为三步混合运算打下基础,再加上一个数就自然成为三步混合运算,学生有基础和经验,三步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自主建构。其二是,例题1的混合运算只有乘法,少了除法,没有“试一试”中的运算顺序清楚,且两头有乘法,而且还要教学生简便的书写方法,总结计算方法就显得困难,所以我把‘试一试’和‘例题’交换了位置。”
  二、反思:为何编排此种类型的“例题”
  面对教师的改变,我陷入沉思:为何编排这样的例题?为何不按上面教师这样编排呢?这样编排有什么玄机吗?于是我把四至六年级有关混合运算的教材整合起来看,发现了编者的整体意图。
  整理发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都选择“两边乘,中间加”的形式,四年级的例题是结合分步及综合算式的联系,让学生自然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并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五年级、六年级的例题选择同类型的式题,均选择两种方法,且其中一个乘数为相同,通过计算、比较,自然发现运算律在相关计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以上选择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式题,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推实现相关的迁移,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应用运算律让计算简便。
  上面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心设计,效果也较好。但如果从整体来看,显然改变的例题教学与后续的知识缺乏联系,对于运算的简便性渗透和学生类推迁移意识的培养显然是不足的。所以教材中的点要与面、体相联系,课时教学设计只有在熟悉了整体知识结构后方能取得实效。
  三、实践:如何把握教材的编排“规矩”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的,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合理编排内容,并形成编排体系。教材根据学生螺旋上升、逐级建构的特点,注意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系统、合理地形成知识体系。
  1.读懂教材,洞悉知识体系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下面,以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
  (1)疏通结构“脉络”。此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
  (2)重视方法中的联系。在例题1中,先分步再综合,综合的计算步骤是建立在分步基础之上的,所以可以联系分步的每一步算法及数量关系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同时再通过比较,虽然书写形式略有不同,但计算方法完全相同,让学生真正理解综合算式中的步骤。   (3)重视习题之间的联系。在练习中有一题:
  25×30 25×20 840÷40-400÷40
  25×(30 20) (840-400)÷40
  上述题目通过计算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解答中发现相同的答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运算的理解,而且可以适当渗透运算律,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所以,四则混合运算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外,还可适时渗透一些符合运算律的题型,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3.正确释解,培养数学品质
  教材不仅在内容编排上有一定的逻辑体系,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上也有要求。特别是教材中的例题,它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迁移知识搭建平台,又蕴含着培养学生多方面思维的特点。
  (1)迁移类推思想逐级渗透。类推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1的内容是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之前学生已有计算两步混合运算的经验,所以学生就能主动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到三步混合运算中来。教材中留出了空间,让学生通过类推,自主掌握相应的混合运算顺序。这样,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空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2)解决问题的能力逐一提高。当前的教材都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要是这种呈现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在更具实战性、挑战性、更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会灵活地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题1中,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综合算式及其运算顺序,能让学生借助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到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也让学生感悟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应用意识逐步培养。综合算式是一种综合能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所以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逐步让学生接触“综合算式”“用递等式计算”“混合运算”等概念。在四年级上册由两步拓展为三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老师要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这样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能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逻辑体系,虽然它根据不同的学段把内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之中,但基本体系和结构其实是十分清晰的。执教者有必要整体熟悉教材体系,通过前后比较,建立各内容的联系,突出编排特点,让教材更好地发挥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基于信息技术三年级“画图”课程,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研究。设计绘制组合图形的思维导图,将其融入解决问题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 画图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应运而生。随后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也开始探索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
【摘要】数学课堂精彩的过渡语往往都具有串线、激趣、启思的功能。知识层次的语言过渡,力求生动有趣。思维层次的语言过渡,讲究启思深入。方法层次的语言过渡,坚持清晰精当。  【关键词】过渡语 串线 激趣 启思  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教师就是凭借语言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讲解、评价、链接等方面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
2021年3月5日,萬众瞩目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创新”仍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些被重点提及的
【摘要】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员自主选,以满足需要、空间建构;座位有排名,为强化激励、效应发挥;组规巧生成,利确立目标、规范引导;作业巧设计,可丰富内涵、尽情分享;评价多样化,促自觉行为、激励内化。适时地引入激励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具体的实施举措,方可实现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
在写作中,议论是并列与记叙、描写、抒情等诸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评析,一种论理,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议论文及记叙文中。记叙文中用上议论通常就叫夹叙夹议,即指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在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文和议论文中运用了议论这种方法。  可也有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小学生要学习议论的表
【摘要】Phonics(自然拼读法)建立了语音和单词拼写直接的联系,帮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意义的理解。Sight words(视觉词)为阅读入门者提供了阅读基础,见词即识别提高了阅读效率。两者相结合能从不同角度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视觉词 阅读能力  一、前言  Phonics(自然拼读法)教学在英语国家至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国内外大量的实验都已论证
一、 背景介绍  2013年5月,我校承办了七县市英语教学研讨活动。我参与了我校参赛老师一节五年级语篇教学课的磨课过程,颇有感悟。  本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5B第八单元,课题为At the weekends。本节课为该单元的第一课时“A Look and say”,主要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2)四会单词:talk,weekend,very,lea
“认识百分数”是苏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的一堂起始课。该课的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第一,教材是通过情境中的三个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大小后引出百分数的,这从教的角度看似乎比较自然和流畅,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既然通分(区别仅是分母是100)能解决问题,又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也即教材情境又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新知学习需求?又该如何引发这种学习需求?第二,鉴于百分
21世纪,我们身处信息时代。科技,让世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因技术的融入,打破了场域、时空的界限,得以无限延伸。然而,技术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课囧”:被技术包围的教学困境  笔者曾就此问题与50位小学数学教师做过交流,梳理他们目前面临的教学困境。  1.一囧——“全光盘”的教学时代  现在的课堂,几乎被教学光盘垄断,50位(占100%)被访谈教师都表示
有效的复习课,不应是将以前练过的习题再做一遍,让教师与学生几乎都在枯燥乏味的“题城”中昏昏欲睡,优等生无精打采、后进生原地踏步。如何摆脱复习课枯燥而高耗的教学定势,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大家在教学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呢?笔者尝试着从“前测、交流、梳理、反思、提升”这五步,来解读对复习课的立体建构。  一、前测——追根溯“源”,找准起点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