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浙江这块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大地上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等一系列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这些凡人英模、“身边好人”在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浙江这块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大地上先后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等一系列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这些凡人英模、“身边好人”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见崇高,生动诠释了当代浙江人“务实、守信、崇学、扬善”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热议、追捧、学习的平民英雄.rn为积极发现和学习宣传我省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让“最美”的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使“最美”现象蔚然成风,持续释放巨大的“正能量”,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以及浙江教育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和幼儿教育杂志社在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省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全省幼教界开展“最美幼儿园教师”评选活动.
其他文献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活动区巡视,忽然看见泽泽抱着餐具和仿真食物向建筑区跑去,我的第一反应是想制止他,便大声叫他名字,他竟然没听到。我只好走进建筑区,看他到底想干什么。只见他坐在地垫上十分投入地拼搭着,然后把“食物”放在搭好的台子上,高兴地嚷嚷:“吃烤肉喽!”而且还把做好的“食物”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吃。这时我扮成食客来到他面前:“你这是什么烤肉?用什么烤的呀?”泽泽用那天真无邪的目光望着我,认真地说:
我班自然角里有一盆小雏菊,黄灿灿的小花像一张张笑脸相互依靠着,很可爱,也很漂亮。 早上吃完点心后,孩子们在走廊上玩着,我在活动室里做准备,配班老师突然走进来紧皱着眉头说:“玥玥摘了好几朵雏菊放到大花盆的土里了。”我心里一震,但转念一想,先不急,看看再说。我走到自然角,只见大花盆里的那几朵小雏菊带着短短的茎,被直直地插在土里。这下,我心里有底了。于是,我让孩子们到自然角看花,他们看到大花盆里的雏菊
2005年,我园尝试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研究,在研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科学知识及概念一知半解、模糊不清,对幼儿学科学的方式也不甚了解,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设计适宜的科学活动方案。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借鉴参与式培训等方式,尝试开展了以体验为先的教研活动:以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教研主题,让教师“像孩子一样探索科学”,即让教师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核
大雨过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散步,突然操场边的一条蚯蚓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看着一动也不动的蚯蚓,孩子们开始议论:“蚯蚓死了吗?”“它为什么要爬到操场上来呀?”“它不是生活在泥土里的吗?”好奇心驱使几个胆大的孩子用小棒拨动着蚯蚓,想探个究竟。围观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时,老师发话了:“不要弄了,太恶心了,快回活动室去吧!”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操场。我们分析,教师之所以会漠视幼儿对蚯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可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供了各种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摆弄,看起来热热闹闹,幼儿玩得很开心,却未必真的在探究。所以,如何在好玩与探究之间架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普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与适应困难。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园适应,成为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摸底调查,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入园初期,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情感需要,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的舒适温馨、教师的温柔亲切、同伴的友好亲密、幼儿园活动的绚烂多彩,从而有效减轻分离焦虑,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一、转移注意力 入园初期,我们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
优质读本如同一个圆心,吸引着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我们在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阅读同心圆”课程的设想,以建构与实施具有园本特色的早期阅读
音乐课在全日制小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威胁,一种全球性的偏见认为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带来更多的教育成果。根据音乐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做出的独特贡献,笔者基于他对小
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儿童早期教育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给幼教工作者带来了各种发展的可能,当然,也让幼教工作者面临各种挑战。在幼儿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教师需要面对各类评审和考核,但教师常感困惑:什么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内在源泉在哪里? 又如,教师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和课题研究,但教师常因感到应接不
在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儿童需要以及幼儿园教育要满足儿童的需要”成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个被关注的焦点。由此,“幼儿园教育如何追随儿童的需要”就成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个错误的表述和论断 “儿童的需要是可以通过观察加以了解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记录去读懂儿童,去鉴别儿童的需要,并据此去设计教育方案和提供材料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这是一个已经被许多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