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一系列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言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老师的安排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任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此时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处理好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至关重要。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都要安排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首先,我让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学生在课前预先通读课文,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做好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涵义,也可以通过课文上下之间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预习资源。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材做出相应的调整,每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每篇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都是很好的自学提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遵循,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最后,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生疑的读书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做好记号。我在讲授新课时,首先把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汇总出来,在预习反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讲解。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倡争议,而且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作出的怪异回答,甚至是“挑战权威”,不生硬地否定,而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植。为了让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堂,“凭鱼跃”的大海,我力求整个课堂都处于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我尽可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宽容。我还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肯定表现好的,鼓励缺乏自信心的,调动情绪低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提些什么问题。只有这样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质疑,学生才会得法善问,并能从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开放自己、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白杨》的第十三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是由树及人的过渡,更是借物喻人写法的凸显。学生读后,我说:“同学们,读了这段话,大家有问题吗?”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摇摇头,有的就直接说没有问题。我让他们结合上一段的内容细细地读,然后又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新发现吗?或是有不懂的地方?”这次沉默的学生比较多,气氛有点沉闷。我接着提示说:“第十二段写的是什么?”“写白杨树。”这时,学生好像获得了赦免一样,纷纷举手说出第十二段的内容。然后我又问:“那第十三段写什么?”学生又纷纷举手回答,气氛明显宽松了……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四、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独立地思考、自由地交谈、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研讨中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多维对话。老师要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突破难点。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贊叹的语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德国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我让2人一小组自行确定课文某方面内容去合作学习,或“奇丽的景色”,或“奇特的民族”,或读,或议,或边读边议——为课文的讲解做准备。
五、保证自主学习时间,讲求自主学习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作为老师要讲求自主学习实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时间结构,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花大半时间自己动手写作。
六、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自主学习走弯路
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老师的主导作用淡化。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而不应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老师的积极调控。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行探究”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避免走弯路。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学些什么?重点在哪里?要在何处寻疑?怎样质疑?怎样解疑?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解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所以,语文老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否。因而,新课程对我们老师教学的主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一系列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言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在老师的安排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任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语文,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此时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处理好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至关重要。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都要安排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首先,我让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学生在课前预先通读课文,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做好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涵义,也可以通过课文上下之间的联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预习资源。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材做出相应的调整,每篇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每篇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都是很好的自学提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遵循,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最后,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画边生疑的读书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做好记号。我在讲授新课时,首先把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汇总出来,在预习反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讲解。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营造自主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倡争议,而且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作出的怪异回答,甚至是“挑战权威”,不生硬地否定,而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扶植。为了让课堂变成“任鸟飞”的天堂,“凭鱼跃”的大海,我力求整个课堂都处于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我尽可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肯定,多一点宽容。我还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肯定表现好的,鼓励缺乏自信心的,调动情绪低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提些什么问题。只有这样经常性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质疑,学生才会得法善问,并能从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开放自己、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白杨》的第十三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是由树及人的过渡,更是借物喻人写法的凸显。学生读后,我说:“同学们,读了这段话,大家有问题吗?”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摇摇头,有的就直接说没有问题。我让他们结合上一段的内容细细地读,然后又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新发现吗?或是有不懂的地方?”这次沉默的学生比较多,气氛有点沉闷。我接着提示说:“第十二段写的是什么?”“写白杨树。”这时,学生好像获得了赦免一样,纷纷举手说出第十二段的内容。然后我又问:“那第十三段写什么?”学生又纷纷举手回答,气氛明显宽松了……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
四、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独立地思考、自由地交谈、热烈地讨论,学生在研讨中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多维对话。老师要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突破难点。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贊叹的语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德国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我让2人一小组自行确定课文某方面内容去合作学习,或“奇丽的景色”,或“奇特的民族”,或读,或议,或边读边议——为课文的讲解做准备。
五、保证自主学习时间,讲求自主学习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作为老师要讲求自主学习实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时间结构,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花大半时间自己动手写作。
六、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自主学习走弯路
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老师的主导作用淡化。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而不应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失去老师的积极调控。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行探究”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避免走弯路。比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学些什么?重点在哪里?要在何处寻疑?怎样质疑?怎样解疑?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解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所以,语文老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与否。因而,新课程对我们老师教学的主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