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对时空观念的重塑与再造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时空观念的肇始,到媒介时空概念的出现,再到媒介对时空观念的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过对时空之维的思索与探讨。本文对时空观念流变进行历史追溯,梳理了时空观念与媒介技术变革之间的共振关系,并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时空建构进行反思,提出时空序列与人类认识序列的平衡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时空观念 ;技术变革; 时间媒介化 ;空间媒介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研究项目“社交媒体时代的青年文化传播与价值引导”(17DXWJ01)阶段性成果。
  时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概念。在媒介研究中,时空作为变量频繁出现。人类发展所关切的社会问题无一不镶嵌在时空的隐喻之中。而人类社会发展推动的媒介变革又使得人类在不断重塑与再造着自身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的源流与媒介时空观的出现


  (一)时空观念的两大源流
  对时空观念的研究与思考有两大不同的学科源流,一种是肇始于人类对宇宙奥妙探索的哲学时空观,另一种则是技术跟进后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物理时空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是相对的、有限的,柏拉图则表现出对绝对空间、无限空间的重视。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则强调时间与空间在宇宙中的统一,认为“任何事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才能够发展和运动,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变迁密不可分,两者统一于物质的运动之中。”[1]这意味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形成。物理学视域下的时空观,由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开启。他在著名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系统的区分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绝对时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且与运动状态无关。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导致了物理学的时空观念与哲学逐渐分离,直至爱因斯坦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提出了相对时空观,才使得时空关系被再次联系起来,并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与三维空间组合在一起,成为四维时空。
  (二)媒介时空观念的出现
  马克思提出“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观点,用来解释信息传播与物流关系。[2]他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伴随着交往不断扩张的需求,交往工具日趋重要。因为资本按其本质来说,它一方面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的空间转移时间缩减到最低。[3]这意味着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作为传播媒介的交往工具对时空的重要影响与形塑功能。传播学领域从媒介的视角探寻对时空观念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英尼斯。英尼斯的媒介时空观来源于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他在著作《传播的偏向》里通过对从泥板到台式收音机等媒介的考察,评估传播媒介的性质与帝国的权力、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两个最有影响力的概念,即媒介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认为历史上的一切文明都在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去控制时间与空间。[4]因此,“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5]媒介技术每一次变革中导致的时空偏向,最终都将使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知和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从时间向空间的偏向,正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转向的表征之一。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即讯息”与“地球村”的论断,强调了电子媒介作为人类的交往工具在不断突破时空局限的过程中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技术载体与人类信息接收的方式,而且对人类的时空感知产生影响,使人们更加相互依赖。[6]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为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极具前瞻性与阐释力的理论框架,他有关媒介概念丰富性也惊人的预言了“万物皆媒”的网络社会。

二、媒介技术变革与时空观念之维的共振


  人类对时空本质的探究与追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与媒介构造的变革不无关系。可以说,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媒介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历史进程的演变、时空观念的形塑交织中,都在悄然无声地扮演着记录者与见证人的角色。一方面,媒介技术与时空观念表征着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媒介变革与时空之维的共振带来时空的媒介化存在。
  (一)媒介技术与时空观念的变革表征社会形态
  口语与文字作为最原始的传播媒介,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时间与地缘血亲建构的地理空间中表征着农耕文明的社会形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倚重时间观念的传统社会。印刷术的普及与电子媒介的崛起表征着工业文明的迈进与发展。工业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本质,机器大生产成为现代社会的表征。以钟表为媒介载体,以钟表刻度为度量单位的机械时间的出现区别着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的时间观念。机械时间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成为高度秩序化与规范性的存在。对时间观念的倚重带来了对历史感的强调、对传统与权威的敬畏。电子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使得广播电视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深刻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建构着大众的媒介时间,使得自然时间与电子媒介时间相互交织。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媒介革命是信息社会的媒介表征。媒介时间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时间,与现实时间共同存在并建构着人类的生活。媒介消费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文化开始逐步脱离现代社会中对历史的强调,变成一种平面化的空间存在。后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绝对与相对、真实与虚拟相互依存、交织延续,逐渐形成了卡斯特所说的“流动的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的时空观念。
  (二)时间的媒介化
  时间变量在媒介技术发展史与媒介学研究中时常涌现,而“媒介时间”概念的提出则与电子工业文明发展不可分割。工业社会后期,电子媒介的崛起变革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媒介时间的概念就此出现。“媒介时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电子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是电子媒介内容的体现方式。人类新的时间观念正是电子媒介技术和媒介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7]在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形态的电子文明时代,电子媒介通过节目(表)时间规约、媒介使用时间规约、媒介事件进程时间规约等方式建构媒介时间,形成了时间的媒介化表征。可以说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在建构着一种时间立场。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在逐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規制人们的生活作息,使得工业社会的时间表征由单纯的钟表计量逐渐成为了电子媒介参照与钟表计量并存。网络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则由自然时间、机械时间与媒介时间并存交织。同时,万物互联的网络媒介属性也使得“共享时间”得以出现。   (三)空间的媒介化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无论在古典、现代还是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中,空间的“终极价值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社会关系”。[8]当空间表征着社会关系之时,它便具有了媒介属性,这就是空间的媒介化特征。按照时间序列与文明进程将时间划分为农耕文明的自然时间、工业文明的机械时间与信息社会中越发凸显的媒介时间。同样的,依照时间序列与文明进程的逻辑,空间将分为生物空间、社会空间与文化空间。农耕文明以人的身体属性建构空间意识,以人的身体感知作为空间能力;工业文明以人的社会关系建构空间意识,以族群关系取代生物空间关系。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大卫·哈维所说的“时-空压缩”的全球性空间。“网络空间真实与虚拟交织、延伸与压缩并存的特征,意味着建基于其上的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特性。”[9]网络社会建构着文化空间,是“建立在人类语言、表象活动、秩序观念之上的符号空间”,[10]具有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

三、网络媒介对时空观的形塑与反思


  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媒介形态,互联网在不断建构人类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人类的时空观。网络媒介以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技术范式——网络技术范式和后现代社会逻辑——网络化逻辑形塑着全新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在时空上具有跨地域和即时性特点。当空间可以成为流动性的、地域空间可以发生位移,那么时间只是一个相对存在的概念,甚至可以消失。
  移動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让媒介时空在同步性与异步性中交互作用。漂浮的、游离的、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消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感、纵深感、深度感,信息传播凭借现代化的媒介手段营造着信息海量庞大的媒介景观。然而,媒介信息的实时同步传播在表征技术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体的空虚、焦虑与迷茫。海量的信息泛滥成灾,使得人们无从分辨。算法的滥用也会带来信息茧房效应,造成因为“信息偏食”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网络媒介带来的时空异步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移动互联技术将人们的生活时间与工作时间交融,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混合,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后现代社会通过媒介系统,正在把社会的、历史的深度时间,转变为群体的、平面的共同时间,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肢解着这表层的共同时间,使社会文化的时间系统,成为混合的、碎片式的存在。”[11]
  多维时空关系导致的碎片化、拼贴化、无逻辑、无序性是网络技术建构下时空观念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这并不符合作为主体的人的认知规律,反而造成了习得障碍与认知偏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看,时空观念的肇始与规约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依靠社会实践的同时,更需要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知。人类的认知过程存在速度快慢之差异,而速度则属于时间范畴。作为社会实践的途径之一,一旦媒介实践的时间超脱了机械时间,成为建立在一种无序性、无逻辑性的时间拼贴中的媒介实践,它将打乱人类意识活动的认知序列,造成人的认知失衡与逻辑紊乱。因此,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应处理好时空序列与人类信息接受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为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
  注释:
  [1]何镇飚 ,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05).
  [2]陈力丹 ,王晶.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J].新闻前哨,2011(05).
  [3]刘建明,王秦玄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4]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1.
  [5]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7]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J].当代传播,2009(03).
  [8]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2(05).
  [9]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1.
  [10]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35.
  [11]隋岩.媒介文化与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1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2017级博士生,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社交媒体时代,微视频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用微视频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国内主流媒体开展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本文以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微视频为例,探索“中国故事”如何实现国际化表达,达到小视频大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中国故事;中国日报;国际化  长期以来,国内主流媒体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做了诸多尝试,获得了不少有益经验。但是在社交媒体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为共产党员实践先进性提供了广阔舞台;党的先进性建设则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为其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
寻找完美科技还是搞怪生活?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些新出炉的高科技玩具,这些让你看电影、玩视频游戏或者假装飞行的炫酷玩意,你眼馋吗?  1. 视频眼镜(眼镜式显示器)  虚拟现实护目镜正向平板等离子电视发起挑战,它能提供最佳的看电影、玩游戏或上网冲浪体验。  Vuzix公司最新推出的视频眼镜iWear AV310,宽屏,佩戴舒适,就像佩戴一个虚拟现实的护目镜;效果清晰,如同观看一个52英寸(130厘米)的
“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集中体现在系统思维上,是顶层设计与实施路径的统一。  从时间视角看,我们要把现实和未来结合起来理解“四个全面”。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立足于当前世界和中国现实,又要继往开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习近平提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
浏览朋友圈。有位朋友发了张照片,是他站在布达拉宫前的合影。这家伙喜欢旅游,据我所知,单西藏他就已经跑了好几趟,以为他又去西藏了。细看文字,才发现不是,而是一张旧照:“12年前的今天,第一次入藏,与神圣的布达拉宫合影,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  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清晰地记得,是在12年前的今天。  忽然想,12年前的今天,我在做什么?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12年前的今天,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之所
【摘 要】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下,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其常规节目形式在宣传影响力方面很难取得突破,必须进行创新融合,闯出新路。大型现场直播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形式,在广播新闻宣传创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广播媒体应加强大型现场直播节目策划,精心组织实施,融合多种传播渠道,着力提升大型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影响力。本文以《春到大别山》特别直播节目为例,就如何提升大型广播现场直播節目的影响力提出思考和建议。  【
【摘 要】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安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但在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学界对安徽地方戏曲的新媒体传播途径研究基本停留于理论层面,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安徽地方戏曲传播与发展,本文以“有戏安徽”为例,结合其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相关浏览数据,探讨安徽地方戏曲新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安徽地方戏;新媒体传播;有戏安徽;直播  安徽是戏曲大省,黄梅戏、徽剧、庐
一项新研究表明,老年人睡眠不好可能引发脑血管硬化风险,还可能导致卒中。  研究人员检查了315名平均年龄90岁的已过世老年人的解剖大脑,这些老年人在死亡之前都进行了至少一整周的睡眠质量评估。那些睡眠中断水平最高——反复醒来或觉醒的人群中,27%的人更可能患上脑动脉硬化。在研究参与者中,一小时的睡眠过程平均被打断7次。如果在一小时睡眠时间段内每增加两次觉醒,大脑出现明显缺氧迹象的可能性就会达30%以
【摘 要】大数据时代,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导致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传统的图文排列呈现新闻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数据新闻应运而生。《数读》是安徽商报重点打造的财经新闻栏目,自2016年1月13日创立,每周一期,运用社会调查的基础性方法,选取真实有用的数据加以深入地剖析,提取数字背后的新闻点,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版面处理,最终形成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报道。本文通过《数读》的相关报道,分析数据可视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极其崎岖,其经营规模、信用状况等诸多因素决定了自身难以获取发展的资金。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成为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文章采用信息经济学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不对称;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