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从根本上讲,没有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就不是真正的独立,一个民族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作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无论是道路的选择与坚持、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还是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无一不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我们的党力争二百年实现中国梦的伟业,青少年将是实现梦想的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当代的青少年必须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呢?
一、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文化
1.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长效有效机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
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部署,从学校、家庭、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发挥教育职能,逐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文化传统教育的启蒙。古人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自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惨遭批判,家规大都被废弃,致使人没有做人的准则。社会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外延阵地。现今的网络电影等文化传媒充斥着低俗奢侈淫靡的内容,对青少年的侵蚀严重。中国传统的社会教育秉持了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不论音乐、歌舞、戏剧、诗词等等,无不是以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2.从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教材内容,在中小学课本教材中更多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挖掘地方特色,发挥地方政府、学校的能动作用,增加地方及校本教材,更有效的传扬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并且有课时、有教师、有反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在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民族文化微课程制作、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要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
敬畏包含了两层含义,敬,即敬仰、遵从。只有对中华文化从内心崇尚,才会有自豪感,从而产生自信。畏,即畏惧,敬服。国人要领会中华文化中的“大道”,道即是規律、规范,如违背就要受到惩戒,因此有畏惧之感,敬服之意,从而对其充满信心。
1.要清楚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繁衍的历程和发挥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明,就其博大精深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在许多领域留下了精神厚重的理论成果。我们传承老祖宗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以及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谓既与时俱进,又浩荡大方,蔚为壮观。传统文化从治国,治世、修身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高度概括和深度解读。
2.要清楚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和繁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世界上几个著名的《人权宣言》与《世界伦理宣言》,都借取了孔子、儒家价值观的“仁爱忠恕之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第二的是《道德经》。《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可以说,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世界的文明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要清楚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福报因果的哲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告诫人们检点言行积德行善,并把这种哲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古代必然存在三中建筑物:一是供奉祖宗的祠堂,它承担着教“孝”的功能,教导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效果;二是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它教人尊师重道,承担着尊师教育的功能;三是供奉了阎王的城隍庙,里面描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下地狱的种种情景,诠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内在的自律。
三、通过体验,外化为行动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学校具体从“八德”孝悌忠恕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开展各项活动,养成基本道德规范,立德树人。
第一,从培养孝道入手,爱亲人知感恩.利用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祭祀先祖,孝敬亲人,培养家庭观念,感恩情结,仁爱之心,延伸到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忠厚待人。
第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讲求谦敬礼让,礼以待人,和睦相处。
第三,开展校园大讨论,明是非知廉耻.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定讨论内容,通过广播、征文、辩论赛等形式进行讨论,不仅能够达到不辨不明,知而行之的效果,同时培养和而不同的学术包容思想。
第四,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各种传统文化项目当中,体验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奥妙。
第五,坚持文化自信,要敢于并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完全西化否定传统,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
从相关问卷中了解到,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孝等,当代青年没有一个认为它是“过时的东西”,而对于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今天,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面对日渐复杂的生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明确立场,坚定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着手,让文化理念内化于心,才能确确实实的外化于行,发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文化
1.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长效有效机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
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部署,从学校、家庭、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发挥教育职能,逐步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文化传统教育的启蒙。古人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自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惨遭批判,家规大都被废弃,致使人没有做人的准则。社会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外延阵地。现今的网络电影等文化传媒充斥着低俗奢侈淫靡的内容,对青少年的侵蚀严重。中国传统的社会教育秉持了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不论音乐、歌舞、戏剧、诗词等等,无不是以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
2.从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教材内容,在中小学课本教材中更多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挖掘地方特色,发挥地方政府、学校的能动作用,增加地方及校本教材,更有效的传扬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并且有课时、有教师、有反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在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民族文化微课程制作、传统手工艺展示、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要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
敬畏包含了两层含义,敬,即敬仰、遵从。只有对中华文化从内心崇尚,才会有自豪感,从而产生自信。畏,即畏惧,敬服。国人要领会中华文化中的“大道”,道即是規律、规范,如违背就要受到惩戒,因此有畏惧之感,敬服之意,从而对其充满信心。
1.要清楚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繁衍的历程和发挥的作用
中国文明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明,就其博大精深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艺宗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在许多领域留下了精神厚重的理论成果。我们传承老祖宗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以及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谓既与时俱进,又浩荡大方,蔚为壮观。传统文化从治国,治世、修身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高度概括和深度解读。
2.要清楚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中国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和繁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世界上几个著名的《人权宣言》与《世界伦理宣言》,都借取了孔子、儒家价值观的“仁爱忠恕之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第二的是《道德经》。《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可以说,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世界的文明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要清楚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福报因果的哲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告诫人们检点言行积德行善,并把这种哲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古代必然存在三中建筑物:一是供奉祖宗的祠堂,它承担着教“孝”的功能,教导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效果;二是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它教人尊师重道,承担着尊师教育的功能;三是供奉了阎王的城隍庙,里面描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下地狱的种种情景,诠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内在的自律。
三、通过体验,外化为行动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学校具体从“八德”孝悌忠恕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开展各项活动,养成基本道德规范,立德树人。
第一,从培养孝道入手,爱亲人知感恩.利用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祭祀先祖,孝敬亲人,培养家庭观念,感恩情结,仁爱之心,延伸到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忠厚待人。
第二,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讲求谦敬礼让,礼以待人,和睦相处。
第三,开展校园大讨论,明是非知廉耻.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定讨论内容,通过广播、征文、辩论赛等形式进行讨论,不仅能够达到不辨不明,知而行之的效果,同时培养和而不同的学术包容思想。
第四,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各种传统文化项目当中,体验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奥妙。
第五,坚持文化自信,要敢于并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完全西化否定传统,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尊重、借鉴异质文化,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谋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动力。
从相关问卷中了解到,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孝等,当代青年没有一个认为它是“过时的东西”,而对于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今天,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面对日渐复杂的生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明确立场,坚定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着手,让文化理念内化于心,才能确确实实的外化于行,发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