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的指导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掌握学生的个性是班主任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而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施教的重要手段,而关于掌握和运用谈话的艺术又是班主任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一、尊重学生
与学生谈话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地摆出师长架子,而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就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也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尊重学生价格,平等对待,态度和蔼,亲切自然,同学生交心结友,以礼相待,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增进师生感情,从而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及时准确地施以教育。
二、肯定优点
要抓住人爱听表扬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就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来谈话。任何学生总有优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谈话时,先肯定其优点,使其看到自身的闪光处,拨旺上进的火花,认识到老师不是在挑毛病,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乐于接受谈话,然后再指出其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谈话,长善而救失,扬其所长,致力改短。如果只是数落学生的不是,势必出现对立、争执或顶撞的局面,而达不到谈话的目的。
三、讲真心话
与学生谈话要讲真话、实话,推心置腹;不可讲假话、套话、空洞说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小事的细微去理解、去关心、心灵相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具有耐心
为解决某个棘手问题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谈话不顺利,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报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认识也是如此。
五、着于倾听
学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班主任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学生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多了。如果班主任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完就先人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这样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班主任要关心引导学生倾诉,更要关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六、找准主题
找学生谈话不在于次数多、时间长,而在于是否抓住主要问题,谈话谈到点子上。对于顽固的学生,他犯也错误,你抓不住把柄,没有证据而漫元目标地批评教育,他是不会信服的。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在谈话前,应先作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理有据,抓住要害,使其无法狡辩,承认错误,心服口服。
七、选择时机
一些学生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较偏激或某种错误思想以隐蔽形式存在。这时与共谈话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事先充分准备,待时机成熟时选择恰当方式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选择家访的形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交流感情,因势导,解决问题;或者采用“笔谈”这种间接的谈话方式,因为通过笔谈可以避免直接谈话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尴尬场面,可以使对方的难言之隐尽情地表明,可以使对方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老师的看法、建议要求和希望,从而从容地做出选择。
八、刚柔相济
有些学生,你先讲道理,他认为你怕他,迁就他;你严格教育,他又认为你只会喝斥。对于这类学生,在实施谈话的时候,可按“柔一刚一柔”的过程教育学生,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既不简单生硬、姑息迁就,又不尖酸苛刻,方可收到好的谈话效果。
九、以德感生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及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威信,赢得学生信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话时,学生才会信服。如果平时师者形象不正,谈话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装腔作势,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谈话一无所获。
总之,谈话是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和桥梁。所以,班主任努力探究谈话的艺术,创造谈话最佳境界,收到良好效果。
一、尊重学生
与学生谈话一定不能居高临下地摆出师长架子,而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就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也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尊重学生价格,平等对待,态度和蔼,亲切自然,同学生交心结友,以礼相待,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增进师生感情,从而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及时准确地施以教育。
二、肯定优点
要抓住人爱听表扬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就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来谈话。任何学生总有优点和值得肯定的地方。谈话时,先肯定其优点,使其看到自身的闪光处,拨旺上进的火花,认识到老师不是在挑毛病,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乐于接受谈话,然后再指出其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谈话,长善而救失,扬其所长,致力改短。如果只是数落学生的不是,势必出现对立、争执或顶撞的局面,而达不到谈话的目的。
三、讲真心话
与学生谈话要讲真话、实话,推心置腹;不可讲假话、套话、空洞说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小事的细微去理解、去关心、心灵相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四、具有耐心
为解决某个棘手问题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谈话不顺利,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报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认识也是如此。
五、着于倾听
学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班主任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学生也会觉得心情舒畅多了。如果班主任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完就先人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这样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班主任要关心引导学生倾诉,更要关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六、找准主题
找学生谈话不在于次数多、时间长,而在于是否抓住主要问题,谈话谈到点子上。对于顽固的学生,他犯也错误,你抓不住把柄,没有证据而漫元目标地批评教育,他是不会信服的。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在谈话前,应先作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理有据,抓住要害,使其无法狡辩,承认错误,心服口服。
七、选择时机
一些学生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较偏激或某种错误思想以隐蔽形式存在。这时与共谈话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事先充分准备,待时机成熟时选择恰当方式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选择家访的形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交流感情,因势导,解决问题;或者采用“笔谈”这种间接的谈话方式,因为通过笔谈可以避免直接谈话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尴尬场面,可以使对方的难言之隐尽情地表明,可以使对方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老师的看法、建议要求和希望,从而从容地做出选择。
八、刚柔相济
有些学生,你先讲道理,他认为你怕他,迁就他;你严格教育,他又认为你只会喝斥。对于这类学生,在实施谈话的时候,可按“柔一刚一柔”的过程教育学生,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既不简单生硬、姑息迁就,又不尖酸苛刻,方可收到好的谈话效果。
九、以德感生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及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心目中树威信,赢得学生信赖和尊重。这样在与学生谈话时,学生才会信服。如果平时师者形象不正,谈话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装腔作势,就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谈话一无所获。
总之,谈话是师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和桥梁。所以,班主任努力探究谈话的艺术,创造谈话最佳境界,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