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篇
“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实现减负增效的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对于科学教育,更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然而,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发现:我们的老师重视了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但教学的环节之间总不是很顺畅,有时甚至就是简单的“接下来我们怎样怎样”;学生在课堂中并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求知欲,对于实验很感兴趣,对于实验之外却缺乏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究其原因,我发现其实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
尝试篇
2010年,我接到了一次区级研讨活动的任务,我试图在课堂中体现我的思考与实践。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我先以谈话引出心脏,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心脏的位置吗?”学生纷纷指出心脏的位置,我借助贴心脏图片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的大小,学生在摸心脏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我又提出问题“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呢?”,引导学生通过挤压塑料瓶,皮球感受心脏的跳动,再通过手握拳,松开感受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学生认识了心脏的跳动以后,自然的提出问题“那心脏在不停地跳动是为了什么呢?”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我引导学生将塑料瓶按进水槽里,观察现象,交流所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如这个塑料瓶就是我们的心脏的话,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动手与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关系,明白心脏推动着血液在我们人体内不断的循环。“那血液又是如何在身体里循环的呢?”学生自然的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时,大胆的根据经验,根据刚才的学习,作出假设,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血液循环过程,这时,我又提问“血液不断地在身体里循环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整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下课后学生纷纷拉住我的手问什么时候再给他们上课,可见,这堂课真正走进了心田。我想,可能是问题串真正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吧!
反思篇
一、何为整体性情境化高致锞堂
情境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情境”作为教学平台,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整堂课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等方式来习得知识的过程。而问题情境则是课堂情境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所谓整体性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体性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尤其是要真正搞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要努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好问题串,为整堂课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在经历一个完整的情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过程,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情境化课堂的创设来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化被动为主动,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问题串构建情境化课堂
1、深人钻研教材设计问题串
问题串的设计首先必须从认真解读教材开始。在对教材吃透的情况下,才可能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性。
(1)扣题质疑设计问题串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更是了解学生心理的首要途径,也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对于课题有什么疑问与困惑,最想了解什么,这些问题正驱使着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有学生质疑的环节,但很多老师往往质疑任其自然,缺乏引导,更在提问之后,就将问题束之高阁,继续按照教案的思路进行教学。我认为充分利用学生提I叶J的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易激起学生的思考。
(2)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设计问题串
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即本课教材共包括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怎样通过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串联教材,有时可以通过重组教材,达到环环紧扣,引人人胜的目的。
2、设计问题串要遵循的原则
激励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才能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科学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既有助于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又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实用性原则,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而言,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相符合。
趣味性原则,当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灵活性原则,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做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炼,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增添要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把这些问题事例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出来;同时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直奔主题,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江苏213141】
“减负增效”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实现减负增效的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对于科学教育,更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然而,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发现:我们的老师重视了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但教学的环节之间总不是很顺畅,有时甚至就是简单的“接下来我们怎样怎样”;学生在课堂中并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求知欲,对于实验很感兴趣,对于实验之外却缺乏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究其原因,我发现其实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
尝试篇
2010年,我接到了一次区级研讨活动的任务,我试图在课堂中体现我的思考与实践。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我先以谈话引出心脏,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心脏的位置吗?”学生纷纷指出心脏的位置,我借助贴心脏图片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的大小,学生在摸心脏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我又提出问题“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呢?”,引导学生通过挤压塑料瓶,皮球感受心脏的跳动,再通过手握拳,松开感受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学生认识了心脏的跳动以后,自然的提出问题“那心脏在不停地跳动是为了什么呢?”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我引导学生将塑料瓶按进水槽里,观察现象,交流所得。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如这个塑料瓶就是我们的心脏的话,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动手与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关系,明白心脏推动着血液在我们人体内不断的循环。“那血液又是如何在身体里循环的呢?”学生自然的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时,大胆的根据经验,根据刚才的学习,作出假设,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血液循环过程,这时,我又提问“血液不断地在身体里循环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整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下课后学生纷纷拉住我的手问什么时候再给他们上课,可见,这堂课真正走进了心田。我想,可能是问题串真正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吧!
反思篇
一、何为整体性情境化高致锞堂
情境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情境”作为教学平台,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整堂课具有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等方式来习得知识的过程。而问题情境则是课堂情境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所谓整体性是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体性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尤其是要真正搞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更要努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好问题串,为整堂课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在经历一个完整的情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以整体性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过程,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情境化课堂的创设来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化被动为主动,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问题串构建情境化课堂
1、深人钻研教材设计问题串
问题串的设计首先必须从认真解读教材开始。在对教材吃透的情况下,才可能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性。
(1)扣题质疑设计问题串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更是了解学生心理的首要途径,也是科学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对于课题有什么疑问与困惑,最想了解什么,这些问题正驱使着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有学生质疑的环节,但很多老师往往质疑任其自然,缺乏引导,更在提问之后,就将问题束之高阁,继续按照教案的思路进行教学。我认为充分利用学生提I叶J的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易激起学生的思考。
(2)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设计问题串
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即本课教材共包括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怎样通过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串联教材,有时可以通过重组教材,达到环环紧扣,引人人胜的目的。
2、设计问题串要遵循的原则
激励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才能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引发了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科学性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既有助于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又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即“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才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实用性原则,从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而言,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相符合。
趣味性原则,当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就会把课堂当成“乐园”,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灵活性原则,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做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炼,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增添要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把这些问题事例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出来;同时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直奔主题,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卜弋小学江苏2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