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催生”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或仅仅是发挥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学生“内发的”,是潜藏在体内的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主体性的苏醒。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是主动的,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尽其所能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即使是沉闷的讲解,也有吸引他的地方,因为他一直在思考老师讲解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获取的知识是从脑子里“长”出来的,而不是“放”进去的,这时候他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这样的主体性呢?
  
  一、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努力
  
  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努力后天获得的。一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使学生主体性不断得到发展,关键是使其完善自身。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首先是一种主体性的态度,进而才有主体性的行动和主体性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态度和意识,使其明白学习既不是为老师,也不是为父母,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事情。学生形成这样一个主人意识和态度,才会有主体性的行动和主体性的结果,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像沉睡后苏醒的雄狮,焕发出惊人的力量,使整个人都变得生动鲜活,充满灵性。
  
  二、客体对主体的促进——外部环境、学习资料等教育客体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所以要分析客体在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弄清楚主体性发展的历程。我国学者郭湛在其《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中认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个人主体性,而个人主体性同个人本身一样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根据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个人主体性的发展进程也许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初级期个人主体性。主要指的是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婴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是整体的、未分化的,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客体应该是让孩子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过多地专注于一两项技能上。同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生活的过程和受教育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在其生活圈子内的、抽象的经验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应注意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另外,要引导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第二个时期:转折期个人主体性。笔者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这个时期,他们从“小社会”走进了“大社会”,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各种关系,包括自身的各种变化,以致他们“丢失了自我”。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把帮助孩子们充分认识并接受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教师要注意及时排遣孩子们的各种烦躁情绪,当然也要注意让孩子们经历一定的挫折。挫折和逆境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使人无从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和解决,并由此开始真正的主体性的觉醒,进入高级期个人主体性的发展进程。
  第三个时期:高级期个人主体性。这时的个人主体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为了在现实中能动地把握客体,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主体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时期,主体放弃了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转而反求诸己,追求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实,因而表现为自强的主体性。青春期后期的学生基本上处于这个时期,他们的心智发展已趋于成熟,对自身、周围的人和物都有了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来促使其主体性向自由的主体性阶段发展,达到主体性的巅峰,并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巅峰状态。
  
  三、主体对主体的促进——教师、同学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
  
  一是师生互动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要使师生互动有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教师稚化”。即教师要在和学生交往中(包括教学)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学生化,学生在教学中干什么,自己也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而不是袖手旁观。这对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师生之间有了平等的地位,才有了互动和对话的可能。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教师应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因为教师不应该只是在教学中发指令的人,他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分享者,是信息交换过程中的组织者。只有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是生生互动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学生集体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而学生极易受到同伴行为或情绪的影响。优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往往是其他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这种影响与教师的影响相比具有明显的易接受性。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安全是煤矿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机电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使得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机电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融合了机械、计算机、信号转换、传感等技术手段,涉及到煤矿作
档案管理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服务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搞好档案的科学管理。
为提高摩托车产品的设计开发效率,针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个性化定制,结合摩托车的设计特征,研究开发了基于尺寸驱动的摩托车参数化设计系统。
教学实践表明,一节课如能艺术性地结束,就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顺口溜结束法  用顺口溜结束全课,言简意赅,易记成诵,朗朗上口,能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气氛中掌握所学内容。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讲完后,我编了顺口溜结束本课重点:隋文帝,开国君,重改革,轻赋税,治国昌,美名扬。隋炀帝,功运河,施暴政,终灭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的训练,让“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多读少讲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
最近,在网络学习中偶得《导入技能评价单》,读后很受启发。《导入技能评价单》指出,导入好不好,要看导入能否引起学生兴趣;能否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能否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能否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导入时间掌握是否得当、紧凑。对照它,我整理了几点看法,以请教于同行。    一、导入的好坏关乎课堂的效率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多少页,今天我们学习某课”开题。接着开始板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再靠死打硬拼,大搞题海战术,而应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除要对必讲的知识点做好准备之外,更要深研教材,领悟每道习题的内涵,深挖每道习题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典型导向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则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答题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回答出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