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句话很多人有所耳闻。这里的“不通”究竟指的是什么不通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语焉不详。其实,这里的“不通”指的是我们人体经络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不通畅,即经络的阻塞不通。
经络不通畅,身体有“信号”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及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中医师可以利用经络治疗疾病,也能通过经络诊断疾病。中医典籍《灵枢·经脉》篇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经络不通一般指经络运行的气血不通,由于瘀阻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会不同。任何一条经络不通、瘀阻,都能造成这条经络及其循行部位疼痛、功能障碍及所聯络脏腑的功能异常。若数条经络气血均不通畅,则可能出现诸多症状,表现较为复杂。经络不通者经常会出现以下共同症状。
疼痛 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疼痛时,意味着附近或相关经络发生了阻塞。如发生跌打损伤时,因筋骨脉络受损、气血凝滞、瘀阻经络,首先会感到剧烈疼痛,这是经络不通最直接的表现。
麻木 若经络气血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局部流通不畅,相应的组织失于濡养,则可能产生麻木。
局部包块 在经络瘀阻之处,因气血流通受阻,久之瘀血阻滞,易形成各种包块、囊肿、结节等。
功能障碍 当经络瘀阻、气血流通不畅时,肌肉关节运动及脏腑功能均会受到影响。若四肢经络不通,会出现局部肌肉关节的活动功能障碍,如四肢沉重感和附着感、关节屈伸不利等;若脑部经络不通,会出现肢体瘫痪、半身不遂等中风表现;若心脉痹阻,会出现心悸、胸痛彻背等表现。
经络不通,可防可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维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人们平时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情绪的刺激,若不能及时疏导,会导致肝气不舒乃至郁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造成气机紊乱,轻则气郁,重则气逆,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适当增加运动 运动有助于疏通经络,防止气血逆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每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游泳、骑车、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运动来促使周身气血通达,起到“通则不痛”的作用。
中医治疗 中医疏通经络的方法有很多,如中药内服、外用及中医外治等。中药内服主要依据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服用具有疏通经络功效的中药方剂;中药外用是指外用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中药达到治疗、保健效果,包括足浴、熏洗、热敷、贴敷等;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刺络放血等,可起到舒筋通络的作用。
疏通经络保健操
总体而言,不同经络疏通方法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具体应用时,可根据经络循行及穴位属性,运用相应的刺激方法。以下介绍几种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的保健操。
以指代梳按摩头皮 十指并拢,从前额正中发际处开始,一直到后枕部,用指尖在头皮上自前向后反复揉擦梳理,好似洗头搓发一样,揉动30~50下,每日可做多次。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十二经脉皆上会于头部。此法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疏通相应经络,畅通气血,起到活血止痛之功。
搓双耳 中医学认为,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耳为宗脉之所聚”,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经等经脉及其经别都循行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经脉分别上行耳前和至耳上角,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和阳跷脉并入耳后。耳与脏腑关系密切,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耳郭的一定部位会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刺激这些反应点可防治疾病。按摩耳朵时,手指力度要轻,通常以揪、揉、拉为主要方式,每次持续约5分钟,不宜超过10分钟。经常搓揉耳朵,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不仅能调节和促进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还有益于增强体质。
擦揉涌泉穴 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刺激足底涌泉穴可疏通经络,有助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安神助眠。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后缘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先用右手掌快速横擦左足底,以足底有热感为佳;再用拇指按揉涌泉穴,以穴位有痛感为度。然后换另一侧,重复同样动作。每天可早晚各擦100次左右,亦可搓揉各足趾100余次。
颈肩疏通操 长期久坐于电脑桌前,易产生颈、肩等部位的僵硬、酸痛。这套颈肩保健操有助于疏通颈肩部经络,促进气血流畅,预防和缓解颈肩部不适。
1左顾右盼 头先向左后向右缓缓转动,各10次,以自觉酸胀为宜。
2前后点头 头先前俯,再后仰,尽可能拉伸,动作宜缓,各10次。
3回头望月 躯体不动,头分别缓缓向左、向右转向身后,然后望向天空,各10次。
4旋肩舒颈 双手放于两侧肩部,掌心向下,双臂先由后向前旋转1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10次。
5头手相抗 双手十指交叉紧贴颈后部,双手往前用力,头颈向后用力,互相抵抗10次,每次持续5秒。
6双手托天 双手十指交叉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然后双手从体侧自然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