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变”得活起来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普遍觉得数学课堂无趣,在数学课上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想上数学课,笔者从教师的角度浅谈改变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
  关键词:授课模式;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作业模式;评价模式
  数学课堂,特别是高中数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呆板,这与数学的严谨特点有关,亦与教师总是由“因为”到“所以”,由“题目”到“式子”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有关. 学生听课感觉没有劲,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数学仅仅是“填鸭式”的“被学习”,没有主动思考的“我要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在数学课上进行改变,通过“变”让数学课活起来.
  [?] 变授课模式,被动变主动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后作业一塌糊涂,教师抱怨“怎么这么笨”,学生在牢骚“怎么这么难”,一考试,哀声遍地. 究其原因,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考、去讨论、去讲,展示他们自己的成果,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妨采取一些物质、精神的奖励措施.
  [?] 变授课形式,让学生感觉到不一样的课堂
  一节数学课,教师从头讲到尾,教师很辛苦,学生不想听. 由此,教师在数学课上应该学会“偷懒”,多在数学课上提问. 与其把方法、过程直接讲出来,不如多让学生回答解题方法,多让学生列式子,多让学生上黑板. 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会有所顾虑,学生会相对更认真地听课,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被老师叫到. 至于上黑板的学生,不管答案对还是错,印象就更深刻了. 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将过程写在黑板上,教师讲起来也会更加轻松,若答案是错误的,正好可以点评,将错误的地方标出来,着重强调;若答案是对的,也可以完善过程. 教师讲得少了,上课也轻松了,但学生的收获却没有减少. 因此,教师改变讲课的方法,不仅受益了自己,也让学生有了收益.
  [?] 变授课内容,让学生收获到不一样的效果
  教师在数学课上如果按照学案或练习卷从头讲到尾,学生听起课来会感觉没有新意,而且很容易遗忘. 因此教师在讲到重点知识点或题目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加深印象,并能熟练地区分出来.
  1. 变概念,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概念考试不会考,只要会做题目就行了,因此在平时教师讲概念时就不仔细听了. 其实学生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概念都没有掌握,有的概念型题目就无法入手了,因此,教师在讲概念时,不仅要强调概念的重要性,还要想办法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笔者以为,教师在讲概念时要想好高中阶段与这个概念相关联的概念有哪些,可以加以区分. 如在高一讲到映射概念时,映射是定义在“非空集合到非空集合”的一个概念,这时可以考问学生之前学过类似的概念是什么,因为函数是定义在“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概念,强调非空集合与非空数集的区别,这样区分好后学生就对这两个概念更加了解了,并会加以区分,由此推出的很多知识点就都通了. 又如在讲组合的概念时,要区分与排列的区别,排列是“取出元素按次序排成一列”,组合是“取出元素并成一组”,概念区分好后,学生就知道“排列其实就是在组合的基础上排队”,这样学生们对相关概念就相当熟悉了. 适当变换概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之前的相关概念的理解.
  2. 变公式,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数学里有很多公式,特别是三角等章节里公式特别多,在教师看来是特别简单的题目直接运用公式就可以了,而当学生做题目时,学生却不会做,其实是学生对公式不熟练,或者说是对公式压根就不了解. 学生在学到公式多的内容时,也会不怎么重视,以为做题目时只要代代公式就可以了,而真正做题目时,又不知道这个公式怎么用,所以题目就不会做. 因此教师在讲到公式方面的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公式的重要,在讲的时候也要对公式进行变形,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掌握. 如教师在讲到基本不等式≤(a>0,b>0)时,可以将该公式变形为ab≤
  2,也可以将这个公式变形为a b≥2(a>0,b>0),再将相应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对这个公式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又如在讲到两角和或差的正切公式tan(α β)=时,可将该公式变形为tanα tanβ=tan(α β)(1-tanαtanβ),并举例子巩固,学生对这个公式也就掌握了. 总之,在讲到公式方面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尽量在公式变化上下工夫,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便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变公式,学生发现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有多个变形形式,在讲到其他公式时,也会习惯性地考虑这个公式有没有其他变形,学生会主动想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3. 变题目,使学生轻松掌握解题技巧
  数学题目很多,如果一节课只是讲试卷中题目,教师的讲课重点不明显,学生也不会感觉到教师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讲例题或习题时,可以对重点题目适当变形,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的理解. 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笔者以为一般的变题最好不要重新再写一道类似的题目,因为新题的条件、结论全部与刚讲的题目不同,学生从分析题目到解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最有效的变题是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当改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原题进行小手术,这样的话学生反应起来也会快一点,教师讲起来也能顺着原题的思路讲下去,也就不会在某道题目上逗留太多的时间. 如“已知A={x
  m 1≤x≤2m-1},B={x
  -2≤x≤5},若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教师在讲这道题目时,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进行变化,一个是改条件,另一个是改结论,当然也可以条件、结论都进行修改. 若只改条件,则可以将A改为A={x
  m 1  [?] 变作业模式,让学生各有所获
  无论是新讲的课还是复习的课,都会有配套的练习,一般的练习都是固定的模式,给他们一定量的试题,然后让其在统一的时间里完成. 实际上,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同样的时间里,学生不可能以同样的节奏去完成作业,正确率也不一样,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时间就做好了,基础差一点的可能来不及完成或者说还有几题不会做. 因此在编制作业时,可以按照由简单到难的顺序编制,并且将难的题目做上标记,让学生清楚,有标记的题目是思考题,是让有能力解决的学生去解决的,没有标记的所有学生要尽力完成. 这样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也就有信心了,最起码他自己知道,暂时需要解决基础性的题目,至于要思考的,能解决最好,实在没有能力解决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使每一位学生在解决作业时都有信心,也就不会感觉到很多题目不会做而觉得数学难学. 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放弃,成绩会慢慢好起来的.
  [?] 变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实力
  每一次数学练习时,教师通常是将平均分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学得好还是学得不好,
  这个方法绝大多数教师都喜欢用,很方便,高于平均分的说明学生知识掌握得还可以,低于平均分的说明学生知识掌握得不乐观. 事实是无论在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有成绩就可以算平均分,有平均分就有高于平均分的学生也有低于平均分的学生. 实际上,学生成绩高于平均分的,不能完全说明他知识掌握得好,解题能力较强,学生成绩低于平均分的,也不能说明他知识掌握得不完备,解题能力不强,这也要看学生的整体情况. 笔者觉得,平均分固然要看,更要看的是学生在某一阶段成绩的变化趋势,如某个学生每次练习成绩都是不怎么理想,但他的成绩每次都在与平均分缩小距离,从分数上来看,这就是一种进步. 另外,撇开分数,我们也可以看学生在某次练习中得分的题目,通过分析学生的得分点与失分点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比较合理. 如果教师一直与学生讲成绩,学生会比较反感,而如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试卷的得与失,学生会直接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学生心中也会少一些对数学学习的抱怨,对数学会慢慢感兴趣. 因此,改变评价模式,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前进中看到希望.
  [?] 变教师自身,让学生见证不一样的你
  教师不一定要很严肃地进入课堂,然后上课,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面貌,学生很难喜欢上该教师. 事实上,很多学生是因为先不讨厌某个教师,然后再到喜欢上该教师的课,最后到学习成绩提高.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要高,对学生标准高,要求高,对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标准.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只通过成绩来看待学生,因为这会使很多成绩一般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教师有偏见. 另外,教师也不能始终对学生拉着个脸,让学生有种很疏远的感觉,应该让学生有种亲切感,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可亲的,是可以交流沟通的,是可以做朋友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不要每节课都是一样的上课模式,要时常变换上课的方式,教师在上课时要无意地透漏出一种随意,变换上课风格,比如在上课时偶尔给学生讲讲笑话,举举例子,跟学生随便侃侃;比如上课的时候注意自己音量的调节,时高时低,这样学生即使上课睡觉也会睡得不踏实,因为你的声音一直在打扰着他. 遇到学生不听话或者学生成绩不太好,也不要马上批评学生,要尽量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再提出学生的不足,希望他改变,这样学生就会不抵触你了. 自身的改变,学生对你的课就会有所期待,对所学科目也就感兴趣了.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变,变不只是指在上课时变个题目,涉及课堂氛围、上课语言、上课方式等多个方面,各方面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就会被教师调动起来,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其他文献
博客自产生以来,日益凸现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强大功能,这与博客独有的传播特质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博客新闻的考察,首先对博客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博客的传播特质进行了解析。然后,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对博客的新闻传播功能进行了本体分析,并在对博客传播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博客的新闻传播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
With its high repeatability,the airgun source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However,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
工程项目的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一个施工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要实现企业既定的利润目标,必须加强项目成本的控制,本文着重从施工过程着手,探讨降低施工成本的措施途径,并引作参考。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airgun sources in imaging the crustal structure,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along the Yangzte River at the section from Ma ’a
高考实验命题备受关注,从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看,命题选材关注生活实际,起点低,落点注重开放性、探究性,考查视角不断创新.本文对2011年高考实验命题创新点进行预测,供高考复
音乐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它能表达情感、渲染情绪,但若将音乐这一元素运用到新闻节目中,则更能体现其妙处,尤其在广播节目中,它能极大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一、亮化细节,升华主题  每篇新闻稿件都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的昂扬有力,有的深沉坚定,有的悲愤凝重,有的喜悦明快,有的豪放舒展,有的细腻清新,音乐就应抓住稿件的主基调,选择时力求符合稿件的背景和情绪。比如,前不久,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播出了一档
广播主持创作的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优势特征的重要表现。个性标志着艺术境界里一种特有的风格和独具的魅力,是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创作中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而是体现个性。只有个性鲜明才能更能赢得受众。   一、播音主持中创作的个性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  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必须达到形式与内容、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契合与统一。那种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脱离思想性去追求艺
文章阐述了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与文化转换的思想,提出了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   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在
摘 要:在当前社会需求之下,许多产业都在改进,食品科学作为一门与人民关系密切的学科,对于大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关乎于民生问题。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加强建设学校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在一个充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开展、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在完备的基础之上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开启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社会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针对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