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指导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引导 方法 活动 发展性要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用好教材和提高课堂效益,更应该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学会积累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
(一)学校提倡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导致教师只管四十五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疑是自断臂膀。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面对高考时,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数理化上。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一些学生走入误区,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与考试内容无关,进行课外阅读是在浪费时间。
(三)很多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还有一些家长更是认为阅读课外书籍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仅不支持,还会加以阻挠。
(四)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较为热衷,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该怎么去读,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
总之,各种主客观因素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老师要长抓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学习优秀者,还是知名人士,从小就有过阅读的经历,通过广泛的阅读,为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做好了铺垫。例如鲁迅、冰心、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在通过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从而走向成功的。同时,广泛阅读还使一些低能儿或者差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爱因斯坦和丘吉尔就有阅读障碍。很显然,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培养、语文能力乃综合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学生最反感无聊的练习、机械的抄写,他们愿意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优雅的环境,让学生初尝到阅读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为什么摘抄,摘抄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可以问问。然后,慢慢地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成语接龙、演讲比赛、读书心得等各种活动。再比如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相互帮助、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个体内在的“集体感”、“亲和感”、“友爱感”等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较好体现。
三、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自己提出发展性要求。
首先,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阅读空间。其次,老师要淡化自我的权威形象并完善自我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适应学生从阅读的多维角度提出问题。再次,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地去肯定学生,让学生在被肯定中树立信心,标新立异,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善自己的个性品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绝对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面对当前中学生们并不理想的阅读状态,教师更要从以上各个方面着手,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
[2]《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3]《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4]《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
[5]《语文教学心理研究》马笑霞浙江大学出版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引导 方法 活动 发展性要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之一。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用好教材和提高课堂效益,更应该重视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学会积累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
(一)学校提倡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导致教师只管四十五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疑是自断臂膀。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面对高考时,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数理化上。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一些学生走入误区,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与考试内容无关,进行课外阅读是在浪费时间。
(三)很多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还有一些家长更是认为阅读课外书籍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仅不支持,还会加以阻挠。
(四)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较为热衷,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他们不知道该读什么,该怎么去读,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
总之,各种主客观因素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灌输式”的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老师要长抓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学习优秀者,还是知名人士,从小就有过阅读的经历,通过广泛的阅读,为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做好了铺垫。例如鲁迅、冰心、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在通过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从而走向成功的。同时,广泛阅读还使一些低能儿或者差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伟大发明家爱迪生、爱因斯坦和丘吉尔就有阅读障碍。很显然,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培养、语文能力乃综合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学生对课外阅读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学生最反感无聊的练习、机械的抄写,他们愿意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优雅的环境,让学生初尝到阅读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为什么摘抄,摘抄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可以问问。然后,慢慢地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成语接龙、演讲比赛、读书心得等各种活动。再比如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相互帮助、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个体内在的“集体感”、“亲和感”、“友爱感”等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较好体现。
三、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自己提出发展性要求。
首先,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阅读空间。其次,老师要淡化自我的权威形象并完善自我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适应学生从阅读的多维角度提出问题。再次,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地去肯定学生,让学生在被肯定中树立信心,标新立异,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善自己的个性品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绝对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面对当前中学生们并不理想的阅读状态,教师更要从以上各个方面着手,去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
[2]《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3]《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4]《中国语文教学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
[5]《语文教学心理研究》马笑霞浙江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