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时光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ea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弄、胡同、巷子,这三者其实都一个意思。
  在北方,没有叫“里弄”的,大多叫胡同,也有叫巷子的。这个胡同,那个胡同。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见宋时已有叫巷子的,或许更早。胡同、巷子、里弄一般都交错在居民区,但也有把商店开在很窄的胡同里边的,但那些店一定也大不了,是小店,或买卖文具纸张,或买卖火柴蜡烛,更多的是买卖粮食。所以有“粮食胡同”。叫这个名字的胡同好像是各地都有,北京有,别处也有,还有就是“四眼井”,这个胡同的名字,北京有,别处也不少。若考证起来,相信一定有意思。一条胡同里有四眼井?这比较少见,一般的情况是有一眼就足够了,除非大宅院非要坚持自己打井,如一条胡同里有十来户大户人家,而且都要各自打井,一条胡同有十来口井,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粮食胡同”一定与卖粮有关,卖粮就得有粮店,粮店的样子现在许多人都不大清楚了,一进门,首先是粮柜,粮食都在木制的粮柜里放着。玉米面,一个柜;白面,一个柜;大米,一个柜;高粱面,又一个柜;小米,当然也要一个柜。当年还供应豆类,每人每月一二斤,多不了,黑豆、小豆、梅豆或绿豆,随你喜欢买哪种。豆子又得要一个柜。柜子后边就是面袋,都码得很高,直顶到房梁。白面码白面的,玉米面码玉米面的,大米码大米的,还有挂面,也一摞一摞码在那里。起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所有的家庭要吃饭就得去粮店买粮,家里要备有许多种面袋,放白面的,放大米的,放小米的,放玉米面的,放豆面的,大袋儿小袋儿各有各的用,也一定不能乱。我家有一个竹制的小孩儿车,当年母亲就经常推着它去买粮,一袋儿又一袋儿,买多少,哪一袋儿放什么粮哪一袋儿放什么豆子都不会出错。当时每月供应多少白面大米或粗粮都是有规定的,买白面的时候,你可以买挂面,买了挂面你就别想再买白面,就供应那么多。但你这个月没全部买完,粮店的人会给你存起来,想买的时候再买。粮店内部最特殊的景致应该是那几个从房顶吊下来的铁皮大漏斗,你把空面袋对着铁皮漏斗撑好了,负责称粮的就会把粮食从铁皮大漏斗给你倒在粮食口袋里。放粮食的木柜子到了晚上要打印子,一块大方木板,上边刻着字,要在面柜的面上一个挨着一个地打印子,这样一来,值夜的人就没法子打面柜子里粮食的念头,你要是去偷面,那面上的印子一乱,马上就会被发现。那块打印子的板子一定是要锁在一个地方,一般人拿不到手。究竟谁在保管那个印模子,不得而知。粮店还卖一种粮,就是土粮,是从粮店地上扫出来的粮食,里边也许什么都会有,白面,玉米面,小米大米什么的,这种粮食也不是一般人都能买到的,必须是熟人。土粮买回去做什么,虽然被踩来踩去,但买回去还是一个字,吃!
  有一年,我们胡同的粮店忽然运来了大批的玉米,是那种整玉米粒,运来,也不进店,都码在胡同外边的路边,一条路的两边都码满了,从西门外一直码到了火车站。第二天,粮食部门的人来了,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粒都直接倒在了水泥路面上,人们这才知道是要在道上晒玉米。这一晒就晒了好长时间,下雨的时候就有人出来把玉米再堆起来,天晴了再摊开,至今人们也不明白那是在做什么?那些玉米后来是不是又都给磨成面供应给了人们?
  许多胡同现在都消失了,许多胡同的名字到现在只是记忆中的事。但也有有心人,在废墟了的拆迁工地上到处跑,到处拍照,到处收集胡同牌子。朋友给我看他收藏的胡同牌子,让我眼一亮的是“粮食胡同”这块牌,蓝地白字,洋铁皮搪瓷,亮闪闪的,一点儿都没有生锈,想必当年挂在胡同口该是多么的醒目,现在却只有被收藏在私人家里,这真是让人怀念,让人多少还有那么点伤感。虽然我们现在吃粮方便多了,不用排队,不用拿粮本儿,不用再找人买从粮店地上扫起来的土粮。日子像是好了,但我们的心情为什么有时却不那么舒坦?为什么我们总是还要怀念?这也许也是一种动力?
  这当然也是一种动力。
  (北野摘自《今晚报》2011年11月26日)
其他文献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更重要的一点。  这件事,用常识判断就知道了:和你住同一间房子的室友,或者坐你隔壁办公桌的同事,就算长得很美,你也不见得心情会很好,但要是她很讨人厌,你却一定心情坏。如果你的室友或同事,长得不美,但很好相处,很讨人喜欢,那你的心情就容易很好。大概只有做大明星的人,才适合非常美但是非常讨人厌。如果没打算做大明星的话,那么会因为你的美丽而感到人生满
教堂晚餐时,资历最老的牧师起身给其他人加水。他步履艰难地从一张餐桌走到另外一张餐桌,但是没有一位牧师接受他的好意。  “我们不值得这位圣人作出牺牲。”他们是这样想的。  当老牧师来到小约翰拉比的餐桌时,小约翰拉比请老牧师往他的杯子里加水,加满为止。  其他僧侣都惶惶不安地看着这幕情景。晚餐结束后,他们都训斥约翰。  “你怎么会认为你值得让一位圣人为你服务呢?难道你没有看见他提起水罐有多么艰难吗?难
偷书自报家门    上世纪80年代,王府井新华书店是读书人的梦想之地,店堂大,书多,我们常去。那时,大多数学生囊中羞涩,爱书,却无钱买书,偷书者屡现。不过偷的没有防的精,总有落网者。广播学院学生一旦被抓,问及姓名时,男生总是“常振铮”,女生总叫“刘继南”,后来,这招不好使了,因为人家书店向学校一打听,广播学院院长叫常振铮,副书记叫刘继南。  毕业20年大聚会时,常振铮院长到场,我们集体用掌声和跺脚
我所在的学校是美国一所并不十分知名的学校,学生的心愿却并不普通。我们有很多服务社会的项目,如“愿望井”,学生自发组织去非洲卢旺达等地方打井,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还有一些学生趁暑假去南美欠发达地区,修建卫生厕所。当然更多的项目是服务于本地,比如修建失修的房屋,去当地养老院做义工等。美国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改变世界”的情怀,学校也积极引导,很多学校甚至把“服务式学习”纳入了课程里,以免学生只顾学习,不顾
此后的历次革命、军阀混战、抗日和内战再没有给中国人放弃达尔文选择和平的机会。我们不禁要问:谁是适者?    在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之前,知道达尔文和严复名字的中国人还寥若晨星,然而,当《天演论》1897年4月12日在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上发表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在民族危亡之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心中遍地开花。达尔文没有料到,自己在科
走路的人,路在脚下;铸路的人,路在掌中。  我想,世上只有两种土,是值得用血脉贲张的手掌去紧抓的:一是故国家园的乡土,一是心灵的净土。  想象当时是何等炎热的烈日,没有游人,挑石的工人也不禁躲在树荫处,摘笠引风。独独这一群安静的师傅,顶戴着太阳,蹲伏着,一支铁凿撑住一身心力,慢慢地把平滑石板,镂出一丝一缕痕迹。  有汗如雨,沁入土中,和软了石泥,雕得更深密……  有淤血在掌,就让它硬成茧,好凿尖处
“进来吧。”上帝对我说,“你要采访我?”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说。  他笑了,好像连胡子都在笑,他说:“我的名字叫‘永恒’,而且无所不能,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对你来说,我的问题毫不陌生,人类的哪一点最让你感到惊讶?”  他回答说:“人类厌烦做孩子,急于长大成人,但过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人类用健康换取金钱,但过后又用金钱来修复健康;人类焦虑地思考着未来,但遗忘了现在,就好像他们既不是为现
卡布初来公司的时候,我是十分喜欢并且怜惜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她,头发黑亮,如瀑布般垂落在肩头,满脸都是让人羡慕的胶原蛋白。  事实上面试时,吸引我的是她颇有些不凡的履历。她在大学期间,以徒搭的方式,游历了大西南大西北,包括西藏、四川、云南和海南。徒搭,即徒步和搭乘顺风车之意,这种旅行方式,可不像表面上那么风光潇洒。卡布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她曾一个人在深夜的大山中等杳无踪迹的车,或者与陌生的魁梧男子一
1993年—1995年,他的公司业绩增长迅速,全美共有60多万的顾客购买了公司所生产的电脑。  当全公司散布在全国各地2000多名营销代表都铆足劲,打算接下来将销售量再大幅度提高一下时,他却在1996年的元旦这天突然宣布一个决定——把2000多名营销代表全部召回来,并且用一周的时间,只让他们做一件事——给那些已经购买过公司电脑的60万顾客打电话,而且是一个都不准遗漏。  这个决定几乎遭到了全公司所
搞笑诺贝尔奖堪称是科学界自娱自乐的盛宴。获奖的作品非常不寻常,一些囧囧有神的项目让人能够笑出眼泪来。  到底这些获奖作品是如何幽默、富有想象的?我们选取了几个作品,一起来瞧瞧吧!  25岁的高里·南达获得了2005年度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南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她获奖的作品是一款包裹在毛毯里会与人捉迷藏的闹钟。  如果你以为伸伸手就可以把这闹钟关掉,那就大错特错了。  “捉迷藏”闹钟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