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别康桥》被视为了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代表作,既是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代表,也是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结合的代表产物。自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过百篇论文论述这首诗歌,无论是从新批评方法的角度,还是从新诗变化或新月诗社的“三美”理论,抑或从考证考据学角度,都作了大量、全面的分析。但笔者试图通过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情感、诗歌意境及诗歌节奏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扩大视野、启发思考,从而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赏析能力。
  一、以色彩心理学来分析诗歌情感,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高中语文教师用书来看,“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已经成为了《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与共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中的色彩词汇特别多,透过这些词汇的分析来体验诗歌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再别康桥》中具有的色彩情感的词汇有“金柳”“新娘”“艳影”“青荇”“天上虹”“浮藻”“彩虹”“青草”“星辉”“云彩”等,从表面上的色彩区分来看,都是以亮色系为主的。从正常的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完全符合这首歌飘逸、洒脱的告别情感,惆怅伤感只是弥漫其间。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抛开诗的开头与结尾,“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诗的第二节起首句中,就用了極为矛盾色彩词汇:把夕阳下金色的柳树比喻为即将告别的新娘,这是一种何等深沉的离别之难、离别之苦与离别之痛,与金柳、新娘的艳丽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诗歌情感,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通过亮色系的色彩来压抑、反衬内心中的沉重感,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惆怅伤感,而是一种孤独的告别痛哭。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大音稀声般的告别形式。由此可见,色彩心理学的介入,可以快速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再别康桥时那种不得不压抑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以色彩心理学来引导学生勾勒诗歌意境,引发学生思考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苦心经营的代表作,其意境美的勾勒也体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一方面诗歌通过首节“轻轻的”与尾节“悄悄的”刻意营造一种洒脱的告别之境。虽然从色彩心理学来看,首尾两节没有任何色彩词汇,但不管是轻轻还是悄悄,其本质都是带来一种淡淡告别哀伤,从而使其与其他几节的色彩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从色彩的表现来看,通过亮色系色彩的压抑情感,把离别之苦写得如此淡然既是反衬与烘托的写法表现,又是色彩心理学上反其道行之的典型表现。
  色彩心理学认为颜色既可以直接表现人的情绪也可以反面表现,在《再别康桥》的意境勾勒上,通过色彩心理学分析来揭示诗歌并非哀而不伤,而是浓郁、强烈的告别情绪,就要从这种反面表现来入手。无论是比作与新娘告别式的“新婚别”,还是寻梦式星辉斑斓的沉默告别,都要勾勒出传统诗学告别的最深仪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这种意境的表现直追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境的浑厚,甚至可以借用“独沧然而涕下”来描绘徐志摩“但我不能放歌”的悲怆离别。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调动传统诗学积累对现代诗学意境进行思考,并自主探究诗歌更深层的意蕴。
  三、以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节奏变化,引导学生体味诗歌韵味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是否深刻,可以通过一个显著的特点来掌握,即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学生朗诵诗歌来观察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把握与体会。而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色彩的变化及其对心理的影响,也是可以很好地体味诗歌韵味的。
  从《再别康桥》第三节和第四节来看,两节的色彩是有很大变化的。第三节主要体现在“青荇”上,色彩心理学的暗示上往往会显得轻松柔和,因此在节奏把握上则会明显放慢。这种放慢既是为了让读者有时间去思考第二节的色彩变化,也是为了让读者酝酿情绪更好地进入第四节的色彩心理暗示中。第四节从表面的节奏来看,也是轻快缓和,但与第三节在色彩心理上有了明显变化,即色彩词汇变多了,这意味着诗人的情绪更复杂细微。只有通过色彩心理学的分析并介入到节奏变化中,才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从而更全面掌握并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总之,在《再别康桥》中隐藏在色彩词汇背后有着丰富的诗歌情感表达需要,对诗歌意境与审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色彩心理学分析的介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本身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究与体味诗歌韵味,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晋江首峰中学。
其他文献
在《例说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古文字知识的意义》一文中,笔者着力鼓吹渗入古文字教学的意义,以求得认同与响应。文章的标题所以用“渗入”实际上暗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不得已,即语文教学的重心还是在围绕着高考转,一切非高考内容都似在摒弃之列,故想别开一科,等于梦想;设一讲座,如同割肉,唯“渗入”最为现实可行。本文试从此角度谈一点经验。  一、见缝插针,着手成春  此一点实际上强调的是敏感灵活,善抓机会,于不经意中
韩愈是写赠序之高手,清姚鼐赞美他“其文冠绝前后作者”,是因为韩愈的赠序内容丰富,并借其来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文学主张。《送李愿归盘谷序》是韩愈赠序中别具一格的一篇。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以本篇作品为课题的教学比赛。怎样解读该文,怎样设置教学任务,怎样完成课堂生成,参赛选手给了听课者不一样的感受。听课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言的教学,更要对文本进行细读与深挖,从而教出了文言文本的三个维度
英国作家毛姆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乐趣而读书。”“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些低俗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的狂欢盛宴,瞬间欢愉过后是时间流逝后一无所得的精神的空虚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相关部门也对初中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始终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难以得到质的提升。在新课改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提出了层递式教学的策略,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所学所思入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专门的计划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初中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程无趣,不仅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按照刻板的规律答题以求得到高分:语文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一些字词,教会一些道理便没有其他了,因此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高。在此,笔者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就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能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所要传达的信息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文学作品中常常进行细节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叙事写人的作品时,需要细读细节描写,推敲细微之处,往往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
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生活原本丰富多彩,然而一旦转变为语文文本,成为一个个方块汉字,那些反映生活的声音、语式、手势、姿态、表情都已不复存在了,很是遗憾!而这种遗憾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像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那样,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生活的所见所闻去感悟语文文本,尽量还原历史的生活原貌,对语文文本“演义”一番,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拓展语文教学的“事业”,达到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阅读与鉴赏”版块,传记类文本中有许多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如《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和蔺相如、《苏武传》中的苏武和李陵等,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吸引着万千目光,又以其形象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引人深思。对于传记类人物形象的解读,不能单单只立足于教材选本,而是应将人物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探究人物个性。下面我将以廉颇为例,通
《选读》是文化论著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从本质上讲又隶属于古文教学。“选修”与“古文”二者兼有的特质,决定了《选读》的教学,我们应该处理好“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对《论语》选读的教学适当侧重“文化内涵”。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立足诵读品味,落实语言文字  在学习《选
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他的《让语文安静》中这样写到:“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可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语文教师能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