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幸福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午,我和一个朋友QQ聊天。朋友不无失落地说:“儿子生日要和同学一起过,不知是欣慰还是郁闷!”我笑说:“如果哪一天,我的儿子要和同学一起过生日,我会非常欣慰。”朋友说:“是啊,可能更多的是欣慰,但这也表示他慢慢地不需要我了。其实,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时间不多,所以你现在再辛苦,也别觉得苦,一晃就过去了。”聽朋友这么一说,我心头一震:多么复杂的母爱,多么残酷的成长,这种情感我也将经历。
  一整天,朋友的话犹如一只刺猬,一直在我的胸口滚动,扎得我的心生痛。一直以来,我对儿子小石头的依恋习以为常,面对他的哭闹我常常失去耐心,责怪他不乖巧、不听话,总是期待他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从来没想过他有一天会不需要我,自己独立成长。朋友的话像警钟一样,敲醒了我,让我珍惜被孩子需要的幸福。
  的确,有什么比孩子需要你更幸福呢?孩子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需要你和颜悦色地哄着他:孩子睡觉前要坐推车,并且要你一边推小推车,一边唱儿歌,是因为他想伴着妈妈的歌声入眠;孩子要和爸爸一起看电脑里的动画,是因为他渴望和爸爸一起体验游戏的快乐;孩子缠在妈妈身上,不肯下地走路,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妈妈的肩膀是世上最柔软的枕头……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在胡作非为,很多细节不能容忍,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也许就是孩子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后,在变相地考验父母。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天,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世界。等孩子稍懂事后,他们逐渐具有自我意识,学会结朋交友,这时即使需要父爱母爱,他们也不会像孩提时代一样,将父母视为寄托感情的唯一,而是巧妙地通过寻找友情等方式来排解。再过几年,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依恋会越来越弱,甚至进入叛逆期,此时,父母想再寻找拥儿入怀的美妙感觉已经成为奢谈。等孩子步入社会,拥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后,此时,他们的精力和需求更多地放在自己的交际圈子,父爱母爱或许已经被他们珍藏,只是偶尔拿出来回味。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虽然有时它的表现形式令人难以接受,但那是孩子原始的需求,是世上最纯洁、最无邪的亲情需要,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因为那是一种你正在拥有的幸福。
其他文献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让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失败。  过度关爱:  孩子自理和生存能力差   落落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苗苗,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被爸爸妈妈视作心肝宝贝。在家里,这位“小王子”总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结果,都快10岁的人了,连衣服如何穿、牙膏怎么挤都不知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环境的改善,许多小时
案例  自从做了父亲后,袁爸爸特别注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许是爸爸的早教方针起了作用,儿子小袁聪明伶俐,3岁就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在点读笔的帮助下不仅能讲故事,还学会了拼音、英文和不少唐诗。一时间,小袁成了让爸爸脸上增光的“神童”。  正当袁爸爸为自己的早教成果沾沾自喜时,升入小学后的小袁却好像突然变“笨”了,数学一团糟不说,英语单词也背不利索了,学什么都特别慢。袁爸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但加
  
  
适度和适量原则: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设置的挫折情境必须有一定难度,能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从而彻底否定自己。所以,难度应该是基于孩子的能力,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否则会损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事后说明原则:挫折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应
母亲曾养过一段时间的鸡,每到小鸡快孵出来的时候,蹲在鸡窝旁边,就能听到此起彼伏清脆敲击的声音。母亲告诉我,那是里面的小鸡开始啄蛋壳了。  我亲眼看到白色蛋壳一点点露出小洞,一只嫩黄的尖嘴不停地啄着,蛋壳碎掉一半,湿漉漉的小鸡从洞口挣扎着挤出来。才出壳的小鸡很难看,身上稀稀拉拉粘着几根毛,抖抖索索犹如古稀老人。奇怪的是只需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它们时,一个个竟然一夜之间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披上了厚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孩子若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会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的,对任何事若能专心、投入地学习,不仅学习品质佳,相对地,学习成果也会高人一等。由此可见注意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解密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一个孩子能将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或游戏上,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的能力。每个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长短不一,一般而言,会随着年龄、发展情况及个
“为什么我为孩子好,他却嫌我烦?”“孩子犯错了,我让他改,他为什么不但不听还变本加厉?”许多家长常常感慨教育效果差,责备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听,而是家长所说的话不好听,不中听。家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来实施。以下四种“心理效应”对家教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南风效应  ——用和风细雨的话引导孩子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个寓言:一
游戏1:宝宝健身操(0~6个月)游戏目的:  活动身体四肢,锻炼手脚的灵活性。  游戏玩法:  第一节:手臂交叉运动:宝宝仰卧,妈妈用两手分别握住宝宝手腕,将宝宝两臂左右分开,再将其两臂胸前交叉,做2个8拍。   第二节:上肢屈伸运动:宝宝仰卧,妈妈两手握住宝宝手腕,将宝宝左臂肘关节屈曲,再张开。两臂轮流做,各做2个8拍。  第三节:下肢屈曲运动:宝宝仰卧,两腿伸直,妈妈两手握住宝宝脚踝,先将宝宝
许多家长都希望抓紧机会,及早对孩子进行艺术培养。但实际上,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肌肉力量较差,如果过早地进行才艺方面的培养,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产生厌学情绪。那么,什么时候对幼儿进行才艺培训更合适呢?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学习,我总结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帮助。  对于钢琴而言,学习的年龄在4~5岁较合适。学习弹钢琴要先认识简单的五线谱,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