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在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一些教材编写者把科学文艺类课文作为最佳载体,呼吁在这类课文教学中实现科学人文相互融合。可惜的是,对于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两者如何融合并没有明晰的阐述。有的老师担心:一方面,科学光芒太强可能会遮掩语文的形象;另一方面,语文味道太浓,也会淡化科学教育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课文教学目标表述常存在一些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并不理解两大素养目标的关系,更谈不上融合,科学文艺类课文的价值难以体现。因此,本文从两个典型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这类课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常见问题,并从语文学科角度梳理两大素养目标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就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提出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表述常见的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注意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兼有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但从表述上看,两者并没有真正结合。
  下面以《大自然的语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这篇课文为例,列举两个典型的教案:
  甲.教学目标的设计: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乙.教学目标的设计: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这两个教学目标都提到了科学素养,但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实际上是两张皮。问题集中体现在:
  第一,两个教学目标中,科学素养目标与语文素养目标行为主体不同。在表述科学素养的目标时,行为主体由学生转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很大含糊性。如案例甲,语文素养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但是在陈述科学素养目标时,用了“使学生”或“激发学生”等字眼。案例乙也是如此,同样用了“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等字眼。从语法上,可以看出所省略的行为主体指的是教师。所要表达的大意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获得科学兴趣,获得科学的方法。这并不是简单的失误,究其原因是误解了科学文艺的价值,以为科学方法、思想要靠老师来传授。事实上,科学文艺作品的作者不是直接向孩子们传授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作家是怎样做的呢?如伊林所举的“法拉第跟孩子们在一起时,善于变成小孩,善于跟自己的小读者一起惊异、欢笑、讨论、提问和共同作出结论”。读者在阅读时借助文本,与作者一起共同探讨,在思考与发现中获得探索科学的兴趣。可见,科学兴趣并不是激发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获得的。
  第二,科学素养与语文素养两大素养目标的关系没有体现或陈述不准确。从两个教学目标设计看,乙的处理方法是,将两者分别表述。这种处理使得目标多而杂,眉目不分,如一团乱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如何获得,交代含糊不清。在教学中,就可能出现科学素养目标与语文素养目标各自为政,或者上得科学味太浓而失掉语文形象性;或者语文味道太浓,而淡化科学的意义。而甲与乙不同,在其教学目标设计上,是通过目标的行为条件,揭示两者的关系。科学素养的目标常是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通过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常常在目标陈述中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条件。甲注意到了这点。只是行为条件的表述不准确。他把“通过感情朗读”作为“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的行为条件。感情朗读是一个结果,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结果。而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又是情感体验的延伸。这个目标设计颠倒了手段与结果。把结果作为手段的条件,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如果这样,不仅科学素养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导致学生一味地读,或一味模仿老师的情感体验的假读。
  由此可见,教学实践中,教师未能很好理清两大素养目标的关系,造成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性,导致两大素养难以融合。因此,要实现两者的融合,要先理清两者的关系。
  
  二、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中科学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兼有语文素养目标和科学素养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里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文艺类课文的选入正体现了这种关注。因此,在这类课文中,两大素养目标是共存的。两者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首先,从语文学科角度看,科学素养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积极作用。科学素养与语文素养并不对立。如赫胥黎所说的“科学和文学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与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就主张融合科学与人文教育。这次课程改革中,各个学科都不是把课程目标限制在本学科的知识、能力范围内,而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设计综合的培养目标。语文学科也是如此。新课标就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科学素养目标与科学课程标准有所不同。语文课程不是致力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培养,旨在突出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的目标追求,它完全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灌输目标,蕴含着科学教育对语文素养培养的价值。也就是说,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助于语文的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语文学科中,科学素养目标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价值。
  其次,在科学文艺类课文中,科学素养目标是以语文素养为基础的。这是人们常忽略的。因为科学文艺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论文和科普读物,它不采取理论论述;而是通过艺术的构思,把具体的科学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它不能把科学知识一条条灌输给读者,而是把科学内容含蓄地蕴藏在文本中,让小读者自己去体会,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读者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本身的趣味,在文本中去质疑、探索,并学会科学的内容,养成了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所以,要先读懂文本,领会文本的主题意义,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科学内容。换言之,要通过提高语文素养,科学素养目标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在科学文艺类课文中,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密切的。因此,要科学表述这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应表述清楚两者的关系。
  
  三、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
  
  下面以案例乙为例,谈谈如何科学表述科学文艺类课文的教学目标。从前面所讲可以看出,要理清两大素养目标的关系,关键要找到两者的联系。案例乙已经把这篇课文要达到的语文素养目标和科学素养目标都说清楚,只是没有明确科学素养目标的行为条件和发挥科学素养的价值。在科学文艺类课文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阅读体验,在质疑、思考中获得的,因此,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心理变化。《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诗。在这篇课文中,每一小节似乎都藏着一个疑问,会引发读者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它藏在哪?接着,为什么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最后,什么样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质疑,学生自然而然地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领悟了观察与发现的意义,而善于思考、好奇心强的孩子,会进一步想在身边还有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于是借助科学方法去探索自然。由此可见,要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才能获得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中所强调的观察与发现,既是一种科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作用。可以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进行课后的延伸活动。因此,可以将案例乙的教学目标改进为: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边朗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领悟观察与发现的意义。
  3.能用所学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初步掌握收集材料的能力。
  综合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要想克服科学文艺类课文教学目标表述上的含糊性,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无论是语文素养目标还是科学素养目标,都要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因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是科学文艺类课文的意义所在。第二,语文素养目标与科学素养目标不可分开表述,否则,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混乱。第三,要把握好科学素养目标与语文素养目标的关系,在陈述时,注意科学素养目标的行为条件,应该科学、合理;并要体现科学素养目标的价值。
其他文献
液力缓速器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工作油液的内能。传统的液力缓速器热管理方案,采用发动机冷却系统对缓速器工作油液温度进行管理。由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冷却能力的限制,以致
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既是自然界中陆生与水生系统之间重要的过渡地带,也是维系河流、湖泊系统生态健康的关键区域,又是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在动态演化中河湖岸线
通过对铁路客运中客流高峰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基于分布式计算模式的特殊团体"民工预订票系统",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铁路订票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性的主要瓶
观察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法。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整脊手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比灵。结果:治疗组55例,总有效率94.5%;对照组55例,总有效率72.7%;治
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ARINC第600号规范》(第十六次修订版)(节选)是《ARINC第600号规范》(第十六次修订版)的节选部分,节选部分为3.1到《附件16》。该规范由航空电子技术委员会(AEEC)汇编并由美国航空无线电公司(ARINC)出版是航空电子连接器行业内的重要规范类文件。作为规范类文本,原文具有外部性、普遍适用性和反复适用性的特征,因此每一个句子严谨且信息量大。在处理译文时“句子层次
侗族传统村落是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村落,“山-水-田-林-村”的空间格局,鼓楼、风雨桥、寨门、禾仓等侗族特色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对侗族传统村
樟子松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为准确认识樟子松林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樟子松天然分布区以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和不同起源林分土壤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国家对乡镇规划工作进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乡镇内村庄集聚建设能引导出产业的集聚发展,对形成与镇区功能互补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