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标志。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在信息的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就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成了信息社会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其实,这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其他传统的学科,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应该如何定位?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把我的教学体会和大家作一交流。
一、吃透教材,掌握软件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强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学习实践活动中,目标由自己设计,内容由自己筛选,方法由自己确定,途径由自己选择,过程由自己管理。这跟其他各个学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教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就要紧紧围绕新教材的教学宗旨,敢于打破常规,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它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对课本中的Word、Excel等十多个软件进行逐一操作。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还是能预见到学生在操作中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一一做好记录,在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加以指导并解决。
其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课时,对每个软件的功能只作部分的介绍,其余的功能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使用。通过探索,学生掌握了各软件所包含的各项功能,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了“会学”。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培养好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的今后能够自主地研发软件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有促进。
二、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信息社会,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就应着眼于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建立起一套新的技能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亲自到“资料库”中攫取有用的材料。
例如,到“资料库”取出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者表格,经过自己的“加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电子贺卡,还可以比一比谁制作的更图文并茂,谁制作的更精致华丽,然后通过自己的“Email”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发给自己远方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或者帮助班主任老师制作班级的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或者在网上查阅论据组织一篇论文;或者在一些“社区”里,发表一些个人的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见解,与广大的网民朋友共同探讨……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学生运用纸和笔进行学习的能力也许会比别的学生差一些,但他们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可能会大大高于其他学生,我们现今的信息社会就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意识,也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挖掘趣味,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很多,例如,发展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工具性、应用性、理论与技术应用同步性等等。我这里就只从它的趣味性来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它的这个特点,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给其以适合发育生长的环境,加以扶植和培养,努力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不断诱导其想象和思维,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积极地肯定和热情地鼓励,对他们的每一个困惑,都要精心地点拨和耐心地引导。特别要善于挖掘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整合中体现的优越性,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进而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初二阶段“全等三角形”的教学。由于“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首次涉及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图形的翻折、图形的旋转),由于学生对课本上静态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于是,我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了“全等三角形”教学辅助课件,让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课件中得以充分展示,利用图形的运动过程,学生很快地就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这一概念,也轻松而自然地完成了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让图形“开口说话”,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四、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由于学习基础的不同,再加上学生禀赋的不同,因而在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让全体同学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中的诸如“电子备课、理论讲解、上机操作、个别辅导、布置作业”等所有环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我们为了缩短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并对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目标,组织有差异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等。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进”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也能品尝努力过后会成功的喜悦。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励人心和鼓舞斗志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不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是要及时肯定,适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特别是那些学困生,除让他们树立信心外,还要帮他们补弱点,找原因,对症下药。只要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以上四点,尽管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也能让它在我们的教学阵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张宇)
一、吃透教材,掌握软件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强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学习实践活动中,目标由自己设计,内容由自己筛选,方法由自己确定,途径由自己选择,过程由自己管理。这跟其他各个学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教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就要紧紧围绕新教材的教学宗旨,敢于打破常规,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它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对课本中的Word、Excel等十多个软件进行逐一操作。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还是能预见到学生在操作中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一一做好记录,在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地加以指导并解决。
其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课时,对每个软件的功能只作部分的介绍,其余的功能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使用。通过探索,学生掌握了各软件所包含的各项功能,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了“会学”。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培养好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的今后能够自主地研发软件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有促进。
二、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信息社会,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就应着眼于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就应该建立起一套新的技能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亲自到“资料库”中攫取有用的材料。
例如,到“资料库”取出各种各样的图片或者表格,经过自己的“加工”,制作成一份精美的电子贺卡,还可以比一比谁制作的更图文并茂,谁制作的更精致华丽,然后通过自己的“Email”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发给自己远方的亲戚、朋友或同学;或者帮助班主任老师制作班级的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或者在网上查阅论据组织一篇论文;或者在一些“社区”里,发表一些个人的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见解,与广大的网民朋友共同探讨……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学生运用纸和笔进行学习的能力也许会比别的学生差一些,但他们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可能会大大高于其他学生,我们现今的信息社会就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学生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意识,也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挖掘趣味,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很多,例如,发展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工具性、应用性、理论与技术应用同步性等等。我这里就只从它的趣味性来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它的这个特点,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给其以适合发育生长的环境,加以扶植和培养,努力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不断诱导其想象和思维,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积极地肯定和热情地鼓励,对他们的每一个困惑,都要精心地点拨和耐心地引导。特别要善于挖掘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整合中体现的优越性,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进而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初二阶段“全等三角形”的教学。由于“全等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首次涉及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图形的翻折、图形的旋转),由于学生对课本上静态的图形、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于是,我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了“全等三角形”教学辅助课件,让图形平移、翻折、旋转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课件中得以充分展示,利用图形的运动过程,学生很快地就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这一概念,也轻松而自然地完成了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这样的教学,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让图形“开口说话”,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四、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由于学习基础的不同,再加上学生禀赋的不同,因而在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让全体同学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中的诸如“电子备课、理论讲解、上机操作、个别辅导、布置作业”等所有环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我们为了缩短优等生与差等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并对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目标,组织有差异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等等。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进”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也能品尝努力过后会成功的喜悦。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励人心和鼓舞斗志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表现,不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们都是要及时肯定,适时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特别是那些学困生,除让他们树立信心外,还要帮他们补弱点,找原因,对症下药。只要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以上四点,尽管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也能让它在我们的教学阵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