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bul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指明方向;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教师调整和改进当下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有效生成提供重要依据;教学之后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知晓教学达成情况,促进教后反思。本文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之前、课堂之上、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展开教学、反思教学。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前测 教学后测 教学实践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教育要适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秩序和结构。良好的教育必须依照自然法则进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测,找准学生的起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情开始。前测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前测试题,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的认知起点、已有知识经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
  1.问题设计
  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前,就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前测题目(见图1)。
  学生认识“三角形”吗?了解到什么程度?关于 “三角形”学生还知道什么?这是教学前教师必须探明的问题。以上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水平:水平1是对学生“三角形”的图形表征的了解;水平2是对学生对三角形的经验的调查;水平3是了解学生是否会画三角形高的情况的调查。
  2.调查结果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平1:95%的学生能够判断出图1中的①、③、④是三角形;17%的学生认为图1中的⑤也是三角形。水平2:40%的学生对三角形的“边”有所认识;20%的学生提到三角形的“高”;15%的学生能描述三角形的“底”;22%的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解。水平3:96%的学生能正确画出锐角三角形的高;50%的学生能正确画出直角三角形的高;77%的学生能正确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
  3.前测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直观的认识,并不是“零基础”。具体表现在:(1)认识边;(2)知道底,想研究底;(3)认识高,想学习高的画法。但是经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们认为的“知道”,只不过是听说过或者只是简单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高还比较熟悉,超过半数的学生能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之前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在前测的画高过程中将这些已有的基础进行了迁移。不过,他们并未掌握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特殊高的画法,这一学情就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
  总而言之,大部分的学生对三角形的画法和三角形高的一般画法都表现出“饱”的状态,但对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高以及钝角三角形中特殊高的画法呈现出一种“渴”的状态。
  二、教学实践,为学生释疑解惑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重点设计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
  1.在描述画法中概括定义
  经历在前测中“找一找三角形”的过程以及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的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着“画一画三角形”,再分享画三角形的步骤。在描述画图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操作经验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在同学们画三角形的过程中,老师挑选了几幅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出示生1的作品):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先画了一条线,再在这条线的一端画第二条线,最后把两端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大家觉得他的描述怎么样?
  生2:他描述的不是线,应该是线段。
  师:那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呢?
  生3:先画出一条线段,在其中的一个端点处画第二条线段,然后把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谁能描述得更简洁一些呢?
  生4:把三条线段接起来就是三角形。
  生5:把三条线段连起来就是三角形。
  师:大家说的“连”和“接”在数学上就是“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解读】本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让他们获得对三角形特征的感知,进而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接着引导学生画一画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利用表象进行操作的过程,去体味三角形形成过程中的共性,并逐步剔除非本质属性,概括出三角形概念的本质属性。此环节的教学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突出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理解。
  2.在辨析中理解三角形的高
  在认识三角形高的定义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画出三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再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释疑解惑,最后在思维碰撞中掌握高的画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那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学生画高,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作品)
  师:老师挑选了几个同学的作品(见图2),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1:这个同学画得不对。虽然他是從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一条垂线,但是他的顶点找错了。
  生2:因为图中已经标出了底,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条底相对的顶点出发画对边(底)的垂线(见图3)。
  师(小结):我们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底、高必须是对应的。
  师:还有同学是这样画高的(见图4)。
  生:这条高画得不对,没有从三角形的顶点出发。   师:你能来试着画一画吗?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条高和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重合了(见图5)。
  师(小结):是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互为底和高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直接标记“∟”符号即可。
  师:再来看看下面一位同学画的高(见图6)。
  生1:这条高画得不对,顶点找得不对。
  师:你能来试一试吗?
  生1:我画不出来,底边不够长。
  生2:我来试一试吧。我们可以先把这条底边延长一下,然后再从这条边相对的顶点出发画一条垂直线段,标上垂直符号(见图7)。
  师(小结示范图7):先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底重合,然后沿着底推动三角尺,另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时,从顶点到底画一条虚线,最后标上直角符号。
  【解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是与底边相对的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探索画高的方法时,教师没有作过多的引导,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不断地分析错误资源,逐步让学生明晰画高的注意事项,并自主归纳出画高的方法。
  三、教学后测,诊断学生思维
  教学后测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再次教学提供改进建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后测调查一般将前测调查的学生作为对象,后测的内容、形式、难度、时间也要与前测基本保持一致,这样便于作前后测的对比分析。 在教学“三角形认识”时,教师便进行如下问卷调查。
  1.后测试题
  对之前参与前测的学生进行后测(见图8),了解教学后学生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掌握程度。
  三种水平基本与前测题型一致、难度相当,能够反映学生对角的概念理解和应用情况。
  2.调查结果
  水平 调查结果
  水平1 所有学生都能够判断出图8中的①、③、④是三角形;97%的学生能够说清图8中的②、⑤、⑥、⑦不是三角形的原因
  水平2 所有学生都能画出三角形中的两条高,60%的学生能够准确画出三种三角形中的三条高。10%的学生不能画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高,12%的学生不能画出钝角三角形中的一条高
  水平3 80%的学生想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特征,70%的学生想了解三角形的面积
  3.调查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三角形的图像表征,并能够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说明不是三角形的原因。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对三角形的清晰表象,并能够明晰三角形的特征。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准确画出三角中对应底的高,说明大多数学生掌握了高的定义和画法。超过半数的学生能够画出三角形中的三条高,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三角形高的定义,并能够根据高的定义画出三角形中所有的高。
  80%的学生想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特征,说明这部分学生理解了三角形高的定义,体会到三角形的高的特征远不止我们今天课堂上所研究的;70%的学生想了解三角形的面積,体现了学生对于三角形这种图形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是有效课堂的铺路石。教师只有准确进行学情分析才会预设全面、周到,才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情设教,课堂生成才会顺畅、高效。
其他文献
看图说成语     A、B、C、D四张小图各包含一个成语,请在5秒钟内说出来。    脑筋急转弯    在地球上的某一个山谷,它在中午时离太阳的距离比日出和日落时近大约4800千米。  请问,这个山谷在哪里?    迷宫档案    请快速穿越迷宫,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      填字游戏    横向:  1.《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一个女弟子。2.曾由甄妮演唱的一首歌。3.指新婚之后的一个月。4.我
【摘 要】众所周知,每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要学好一门语言,不仅需要 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同时还需要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式。本文在小学英语活动课中合理地运用 当下流行的“世界咖啡屋”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有效提升活动课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世界咖啡屋”学习模式小学英语活动课有效运用  一、 “世界咖啡屋"学习模式的概念提出  “世
迦太基繁华旧梦    “遥想当年,汉尼拔率五万人马与八万罗马军队大战于坎尼,杀死五万四千罗马人,而汉尼拔仅损失六千余人。”哈立姆眺望远方,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突尼斯曾是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省。非洲(阿非利加洲)正是因此而得名。  传说位于今天黎巴嫩西海岸的腓尼基蒂尔王国的国王穆托死后,儿子庇格玛隆排斥胞妹艾丽莎,独揽大权。为了免遭迫害,公元前814年,艾丽莎带着财宝与仆人漂洋过海,在如今的突
【摘要】在几年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都对作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为此,笔者体会到写作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科学的认知规律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结合支架式教学理论,开展对学生的单元主题写作教学,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探索研究:搭脚手架,建立概念框架;开展情境,构建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引导协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元主题
这天晚上,警局接到报警,某小区发生了一起入室盗抢案。  报警的失主是一名女子,她是服装市场里一家摊位的营业员。阿木和助手赶到时,她正失魂落魄地坐在沙发上。“你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吧。”阿木说。  “我正在洗澡,”女子说,“忽然从镜子里看到外面房间有个男人的身影,我马上围上浴巾跑出去,看到窗子开着,那个人已经不见了,我放在桌上的包也不见了……呜——呜——呜——,包里可放着今天2万多的营业款啊!”  “你
【摘 要】近几年来,课堂教学一直都在强调“少教多学”,目的是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和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认知产生冲突时,适时地点拨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  【关键词】认知冲突 课堂生成 切入点 学习需求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新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教学用“数对”确定位
电影和电视的制作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导演。导演是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把影视剧本搬上荧屏的總指挥。
【摘要】“小老师”是语文课堂中常出现的重要角色,他们不光能起到引导作用,更能起到有效的榜样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语文复习 教学创新  复习阶段,是教师们最劳心劳力而又无可奈何的阶段。经历了一学期的“磨练”,在最后关头,大部分学生都很浮躁。遇到简单的知识点,很多学生白认为全掌握了,一检测,全都正确的却寥寥无几;遇到难的新题型,很多学生又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动脑思考。这样一
詹姆斯不敢想象被抓的后果。挨打是肯定的,更糟的是,他可能被伊顿开除。自己倒无所谓,可一想到他的监护人查蔓姑姑会难过,詹姆斯就不安了。  詹姆斯的父母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丧生,当时他只有11岁,从此以后,他就由查蔓姑姑抚养。他不想做任何令她伤心的事情。  他意识到,在卷入这场麻烦之前,他早该想到这些。  他本想原路返回,可半道就发现路被堵了。追捕者在一栋楼边架起了梯子,一个胖子正呼哧呼哧地往上爬。  詹
【摘 要】“互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场域。本文结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互动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阐述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互动学习应与个体经验互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与学习任务互动,引发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与生活问题互动,促进综合性的迁移应用;与认知评价互动,凸显自觉化的价值引领。我们力求通过深度互动,让学习向更深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