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浮在“水面”上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散步》一文,课堂组织大致七步:课外诵读、视频观赏、字词练习、齐读思考、自读概括、讨论答疑、理解表达。且不说其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否恰当,单就每一步的教学处理而言,只是浮在“水面”上,在这些活动形式之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不是真正有意义的阅读教学。
  下面选三个教学环节,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步,课外诵读—语文课前活动。这是许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都可能安排的一个“亮点”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得好,会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安排得不好,就纯粹是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例如:让一名学生上台单纯给大家读了一首课外诗,请问:这样的活动不论是对读诗的学生而言,还是对听读的学生而言,有何收获?读诗的不过是“读”了一下,听读的不过是“听”了一下,可能一分钟后能说得出题目和作者的都比较少,这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典型表现!那么,如何深入下去呢?一是课前就要对上台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上台“朗诵”,而不是简单地“读”,朗诵后,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要朗诵,就必须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朗诵出味来,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也需要自主分析一下诗歌,或查阅有关资料,全面了解才行。总之,这个学生要在课前下一番学习钻研的功夫。只有下了这样的功夫,才能得到成长。二是课前活动时,对听诵读的其他学生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对朗诵做点评价,对诗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赏析。其他学生就不是无所事事的听众了,听就要记,就要想,就要分析、比较,并且还要起来表达。这样,全班同学在这个活动中就有了实在的收获和发展。
  第五步,自读概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可以说,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可惜执教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形容类词语,教师一一肯定后,却没有顺势更深入一步地组织品读和赏析活动。试问:学生说的这些概括人物特点的词是怎么得出来的?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些特点?其中哪些词句值得品析?如果教师有了这些更深入一步的诱导,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有价值了。如果对人物的分析只注重于几个抽象的概括性词语,那么这样的教学思维本身就是极其肤浅的。这本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人物,感受主题,体会表达艺术的一次绝好时机,却被执教者轻易放弃了。所以说,这个环节仍只是浮在“水面”上!怎样引导学生深入?要结合文本解读,品析文字内在的意蕴。比如学生概括“我”是“孝顺的我”,那么,教师就要请学生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孝顺;学生交流、合作,明确相关语句后,教师又进一步结合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分析,体会“我”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艺术。如引导学生品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让学生讨论讨论:“太迟”连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熬”字能否换成“度”字?在讨论中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能进一步感受“我”对母亲的深情,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诸如此类深入而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七步,理解表达—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这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重点来揣析是必要的。但是这句话表达得生动而含蓄,让刚上初一的学生直接谈出对它的理解,显然太急太生硬了些,即使给了学生在纸上写的时间,如果缺乏必要的铺垫,就是给他们一节课也仍然写不出什么来。因而,这样的揣析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这样的教学还是浮在“水面”上!如何让初一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要将问题分解,细化成几个小问题,诸如: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是路不好走吗?如果不是路的问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你平时是如何理解“世界”这个词的?有人说“一花一世界”,那么人呢?在作者看来,至少几代人才是一世界?从家和世界的关系角度看,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是要强调什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也才能真正进入思考状态。与其给他们一棵够不着的大树,不如给他们一束够得着的枝丫。
  当然,《散步》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它像一支感人肺腑的歌;从形式上看,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文章在选材上也颇有特色,以小见大。要上好这篇课文,还需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但不管怎么上,紧扣文本,沉得下去,是上好这篇课文的根本所在。其实,所有的阅读教学都应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到水下去,海面下才有更加美丽的鱼虾,才有迷人的海底世界!
  教学,请千万不要浮在“水面”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学生之美,美在管理。班级是形成学生之美的一个重要载体,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其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浅谈小学班级的多元管理。  一、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1)学好通用的管理制度。上级部门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是现有班级管理必须遵循的条例和法规,带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
摘 要:本文立足于师德,从爱岗奉业,为人师表,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爱生理智,教育科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爱学进取,能量充沛,做一名理念超前,教学思维灵活、与时俱进的好教师等方面,浅谈了对师德的理解。  关键词:师德;爱岗;爱生;爱学  师德,简而言之,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
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开展的一种开放式发展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活动,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鉴于此,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始至终坚持“教学研究不离开一线课堂,教师成长不离开一线课堂,活动开展不离开一线课堂”的信念,扎根一线课堂,走务实之路,从基本的做起。下面笔者结合我校近几年的实践,谈谈我们尝试的一些做法。  1.
摘 要: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博大精深,能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教育人们学会做人、懂得生活的道理。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采用《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开展“巧读文化经典 积累国粹文化”活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校的德育品位,增润教育的文化底色。  关键词:农村小学;经典诵读;实践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小学呼唤德育  
摘 要:“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某些传统的功利性因素的制约,这项要求却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所忽视。其实,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会让地理课堂教学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创设方法  提到地理学科,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
2011年11月8日至9日,“安徽省高中数学优质课暨观摩会”在安徽省芜湖市隆重举行,我非常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历时两天的会期中,我共观摩了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8位优秀教师奉献的数学教学优质课。在课堂上,各位参赛教师向在场的师生展示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好课。我听了这些课后,切切实实地开阔了思路,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深刻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
我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比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棵独立的树,全世界每棵树长成一样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光辉就没有了。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正确努力,中国有50%的家长在竭尽全力爱孩子的同时,也在把孩子毁掉。(来源:腾讯教育)俞敏洪
摘 要: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的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对创新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进行了思考。关键词: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  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为教育教学提供文献资料和图书阅览工具,是学校进行教育教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这正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理念的真实体现。眼下学校管理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思想,学生道德水平滑坡,这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1.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腐蚀,学生慢慢沾染不良行为和习惯。外来生活方式的冲击,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泛滥,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极大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