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散步》一文,课堂组织大致七步:课外诵读、视频观赏、字词练习、齐读思考、自读概括、讨论答疑、理解表达。且不说其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否恰当,单就每一步的教学处理而言,只是浮在“水面”上,在这些活动形式之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不是真正有意义的阅读教学。
下面选三个教学环节,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步,课外诵读—语文课前活动。这是许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都可能安排的一个“亮点”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得好,会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安排得不好,就纯粹是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例如:让一名学生上台单纯给大家读了一首课外诗,请问:这样的活动不论是对读诗的学生而言,还是对听读的学生而言,有何收获?读诗的不过是“读”了一下,听读的不过是“听”了一下,可能一分钟后能说得出题目和作者的都比较少,这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典型表现!那么,如何深入下去呢?一是课前就要对上台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上台“朗诵”,而不是简单地“读”,朗诵后,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要朗诵,就必须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朗诵出味来,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也需要自主分析一下诗歌,或查阅有关资料,全面了解才行。总之,这个学生要在课前下一番学习钻研的功夫。只有下了这样的功夫,才能得到成长。二是课前活动时,对听诵读的其他学生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对朗诵做点评价,对诗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赏析。其他学生就不是无所事事的听众了,听就要记,就要想,就要分析、比较,并且还要起来表达。这样,全班同学在这个活动中就有了实在的收获和发展。
第五步,自读概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可以说,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可惜执教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形容类词语,教师一一肯定后,却没有顺势更深入一步地组织品读和赏析活动。试问:学生说的这些概括人物特点的词是怎么得出来的?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些特点?其中哪些词句值得品析?如果教师有了这些更深入一步的诱导,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有价值了。如果对人物的分析只注重于几个抽象的概括性词语,那么这样的教学思维本身就是极其肤浅的。这本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人物,感受主题,体会表达艺术的一次绝好时机,却被执教者轻易放弃了。所以说,这个环节仍只是浮在“水面”上!怎样引导学生深入?要结合文本解读,品析文字内在的意蕴。比如学生概括“我”是“孝顺的我”,那么,教师就要请学生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孝顺;学生交流、合作,明确相关语句后,教师又进一步结合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分析,体会“我”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艺术。如引导学生品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让学生讨论讨论:“太迟”连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熬”字能否换成“度”字?在讨论中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能进一步感受“我”对母亲的深情,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诸如此类深入而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七步,理解表达—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这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重点来揣析是必要的。但是这句话表达得生动而含蓄,让刚上初一的学生直接谈出对它的理解,显然太急太生硬了些,即使给了学生在纸上写的时间,如果缺乏必要的铺垫,就是给他们一节课也仍然写不出什么来。因而,这样的揣析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这样的教学还是浮在“水面”上!如何让初一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要将问题分解,细化成几个小问题,诸如: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是路不好走吗?如果不是路的问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你平时是如何理解“世界”这个词的?有人说“一花一世界”,那么人呢?在作者看来,至少几代人才是一世界?从家和世界的关系角度看,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是要强调什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也才能真正进入思考状态。与其给他们一棵够不着的大树,不如给他们一束够得着的枝丫。
当然,《散步》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它像一支感人肺腑的歌;从形式上看,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文章在选材上也颇有特色,以小见大。要上好这篇课文,还需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但不管怎么上,紧扣文本,沉得下去,是上好这篇课文的根本所在。其实,所有的阅读教学都应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到水下去,海面下才有更加美丽的鱼虾,才有迷人的海底世界!
教学,请千万不要浮在“水面”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下面选三个教学环节,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步,课外诵读—语文课前活动。这是许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都可能安排的一个“亮点”环节,这个环节安排得好,会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安排得不好,就纯粹是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例如:让一名学生上台单纯给大家读了一首课外诗,请问:这样的活动不论是对读诗的学生而言,还是对听读的学生而言,有何收获?读诗的不过是“读”了一下,听读的不过是“听”了一下,可能一分钟后能说得出题目和作者的都比较少,这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典型表现!那么,如何深入下去呢?一是课前就要对上台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上台“朗诵”,而不是简单地“读”,朗诵后,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要朗诵,就必须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朗诵出味来,要对诗歌主题或写作手法做点介绍,也需要自主分析一下诗歌,或查阅有关资料,全面了解才行。总之,这个学生要在课前下一番学习钻研的功夫。只有下了这样的功夫,才能得到成长。二是课前活动时,对听诵读的其他学生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对朗诵做点评价,对诗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赏析。其他学生就不是无所事事的听众了,听就要记,就要想,就要分析、比较,并且还要起来表达。这样,全班同学在这个活动中就有了实在的收获和发展。
第五步,自读概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人物特点。可以说,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可惜执教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一些形容类词语,教师一一肯定后,却没有顺势更深入一步地组织品读和赏析活动。试问:学生说的这些概括人物特点的词是怎么得出来的?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些特点?其中哪些词句值得品析?如果教师有了这些更深入一步的诱导,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有价值了。如果对人物的分析只注重于几个抽象的概括性词语,那么这样的教学思维本身就是极其肤浅的。这本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人物,感受主题,体会表达艺术的一次绝好时机,却被执教者轻易放弃了。所以说,这个环节仍只是浮在“水面”上!怎样引导学生深入?要结合文本解读,品析文字内在的意蕴。比如学生概括“我”是“孝顺的我”,那么,教师就要请学生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孝顺;学生交流、合作,明确相关语句后,教师又进一步结合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分析,体会“我”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艺术。如引导学生品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让学生讨论讨论:“太迟”连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熬”字能否换成“度”字?在讨论中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能进一步感受“我”对母亲的深情,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诸如此类深入而具体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七步,理解表达—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这句话是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把它单独作为一个重点来揣析是必要的。但是这句话表达得生动而含蓄,让刚上初一的学生直接谈出对它的理解,显然太急太生硬了些,即使给了学生在纸上写的时间,如果缺乏必要的铺垫,就是给他们一节课也仍然写不出什么来。因而,这样的揣析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这样的教学还是浮在“水面”上!如何让初一学生理解这句话?教师要将问题分解,细化成几个小问题,诸如: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是路不好走吗?如果不是路的问题,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你平时是如何理解“世界”这个词的?有人说“一花一世界”,那么人呢?在作者看来,至少几代人才是一世界?从家和世界的关系角度看,作者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是要强调什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也才能真正进入思考状态。与其给他们一棵够不着的大树,不如给他们一束够得着的枝丫。
当然,《散步》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内容上看,它像一支感人肺腑的歌;从形式上看,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文章在选材上也颇有特色,以小见大。要上好这篇课文,还需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但不管怎么上,紧扣文本,沉得下去,是上好这篇课文的根本所在。其实,所有的阅读教学都应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沉到水下去,海面下才有更加美丽的鱼虾,才有迷人的海底世界!
教学,请千万不要浮在“水面”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