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银行股可以作为价值投资的标的,但是也不能阻止资金从中撤离。
就在郭树清一而再、再而三地倡导蓝筹股价值投资理念之际,蓝筹股的中流砥柱——银行股股价却在节节下跌,并出现了批量“破净”现象。银行股的“白菜价”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银行股的买入时机是否来临?
批量“破净”
“破净”,即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值。在股市中,对于一家公司价值的衡量有多个尺度,而每股净资产值可谓是公认的股价底线,是股票的成本。股价一旦“破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低于了“成本价”,股票变成了打折出售。
在股市的持续低迷中,投资者对钢铁股的“破净”已习已为常。然而,这一次下跌,日进斗金、业绩蒸蒸日上、让其他行业 “羡慕嫉妒恨”的银行股也加入“破净”行列,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6月1日,交通银行在股价半个多月来的颓废走势中终于被击溃,当天收盘报收4.62元,低于其4.65元的净资产,成为A股历史上首只跌破净资产的银行股。
6月4日,紧随在交通银行之后,华夏银行下跌2.75%,收盘报9.54元,同样跌破了每股净资产9.68元,加入了破净银行股的行列。此后,不断有银行股加入“破净”的队伍,包括深发展A、浦发银行。虽然另外12家上市银行股价尚未“破净”,但也岌岌可危。据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以来,银行股的市净率就已经在2倍以下。截至6月12日,两市16只银行股平均市净率只有1.1倍左右。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为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和招商银行,市净率分别只有1.42倍、1.36倍和1.32倍。相比之下,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市净率则分别只有1.05倍、1.09倍和1.09倍,徘徊在“破净”的边缘。
“银行股从未这样便宜过。但是便宜的背后,其估值包含了市场对其所有的悲观预期。”一位基金经理说。“跌破净资产值是市场价格信号失灵,表明市场的人气恐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表示。
缘何“破净”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银行股为何会出现批量“破净”?是业绩不好吗?显然不是。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2011年净利润达2.6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净利润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其净利润接近9000亿元,净利润增速普遍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
虽然上市银行仅有16家,但有媒体曾经做过计算,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就占到了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一数据将贴着“高成长”标签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是业绩预期不好吗?“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下降是确定的。”中投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近期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给银行板块估值带来压力,尤其是影响银行业利润最重要的净息差水平开始收窄,主营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压。
6月8日,央行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再次印证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市场预期银行业业绩增速放缓。同时,降息直接导致了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空间收窄,银行业前两年的超高业绩增速不再。令投资者更为担忧的是:我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而中国人民银行却放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从而缩小了银行的利差空间,这对银行股来说绝对是利空。光大证券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放缓至19%。
事实上,银行股不断遭受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另一大原因是:银行股不断圈钱。不少银行在融资时信誓旦旦地说,本次融资可满足未来几年的资金需求,但不久便再次抛出巨额再融资计划。市场不断传来的消息是:交通银行560多亿元A+H定向增发方案获股东大会批准;招商银行总额不超过350亿元A+H配股方案也获证监会通过;刚刚完成H股配售的民生银行仍有不超过200亿元的A股可转债发行计划待证监会审批;等等。而在一次又一次融资完后,银行员工薪酬收入惊人地上涨,更令投资者愤懑。
“银行如何在实现高利润的同时提高对中小股东的回报,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表示,在境外市场,上市银行分红的积极性比我们要高。如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恒生银行,自上市以来一直采用现金方式分红,其年度现金分红水平在20年前大体维持在每10股派现30港元之上,近10年来也一直保持在50港元或60港元之上。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朝军也表示,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真正优秀的上市公司很少再融资,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动不动就“圈钱”,这对价值投资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券商测算,到2012年末,在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在2500亿~3000亿元左右,到2013年年底资本缺口将上升至5000亿元。巨额再融资如山般压在投资者头上,远离银行股也在情理之中。
投资能否“保赢”
巴菲特有个投资成功秘笈:人取我舍,人舍我取。股市本是一场人性较量的游戏,当银行股几乎已是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甩卖,对市场而言,是否意味着“捡皮夹子”的投资时机到了?
从估值的角度看,银行股目前的股价相对较低。一般而言,市净率相对较低的个股之投资风险较小,安全边际较高。历史地看,银行股从未这样便宜过,此次可谓是达到了“白菜价”的水平。
数据统计显示,在2005年上证综指998点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在2008年1664点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1.7倍。从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来看,实力已非2005年和2008年时可比。虽然面临利差缩小、金融改革的挑战,但在未来几年里,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地位还是无人能撼的。
从管理层的意图来看,倡导蓝筹股的投资、杜绝垃圾股的炒作是理顺市场的关键之一。作为蓝筹股的主力军,银行股作为价值投资的标的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目前抄底银行股的时机仍未成熟。大盘摇摇欲坠,IPO仍在高歌猛进,投资者保护无从谈起,远离股市、静观其变恐怕是最佳方式。如已辞职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就曾在3月披露的基金年报中表示,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盈利能力下滑和资产质量恶化难以避免。
“经济增速的放缓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龄表示,今年一季度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增速已开始全部放缓,其中建行放缓幅度最大,净利润由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4.19%,大幅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增长9.17%。
银行业近期不良资产占比升高的情况,也给市场一个危险信号。上市银行公布的一季报显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展A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局面,同时,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占比,也普遍出现上升。
“还有,地方债务偿债风险也始终存在隐忧。”杨春刚认为,未来3年是地方债偿债高峰期,虽然偿债时点或将延后,但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中金公司分析师毛军华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走弱的趋势将延续到今年第四季度。
就在郭树清一而再、再而三地倡导蓝筹股价值投资理念之际,蓝筹股的中流砥柱——银行股股价却在节节下跌,并出现了批量“破净”现象。银行股的“白菜价”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银行股的买入时机是否来临?
批量“破净”
“破净”,即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值。在股市中,对于一家公司价值的衡量有多个尺度,而每股净资产值可谓是公认的股价底线,是股票的成本。股价一旦“破净”,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低于了“成本价”,股票变成了打折出售。
在股市的持续低迷中,投资者对钢铁股的“破净”已习已为常。然而,这一次下跌,日进斗金、业绩蒸蒸日上、让其他行业 “羡慕嫉妒恨”的银行股也加入“破净”行列,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6月1日,交通银行在股价半个多月来的颓废走势中终于被击溃,当天收盘报收4.62元,低于其4.65元的净资产,成为A股历史上首只跌破净资产的银行股。
6月4日,紧随在交通银行之后,华夏银行下跌2.75%,收盘报9.54元,同样跌破了每股净资产9.68元,加入了破净银行股的行列。此后,不断有银行股加入“破净”的队伍,包括深发展A、浦发银行。虽然另外12家上市银行股价尚未“破净”,但也岌岌可危。据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以来,银行股的市净率就已经在2倍以下。截至6月12日,两市16只银行股平均市净率只有1.1倍左右。其中,排在前三位的为工商银行、宁波银行和招商银行,市净率分别只有1.42倍、1.36倍和1.32倍。相比之下,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市净率则分别只有1.05倍、1.09倍和1.09倍,徘徊在“破净”的边缘。
“银行股从未这样便宜过。但是便宜的背后,其估值包含了市场对其所有的悲观预期。”一位基金经理说。“跌破净资产值是市场价格信号失灵,表明市场的人气恐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表示。
缘何“破净”
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银行股为何会出现批量“破净”?是业绩不好吗?显然不是。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2011年净利润达2.6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16家上市银行2011年净利润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其净利润接近9000亿元,净利润增速普遍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
虽然上市银行仅有16家,但有媒体曾经做过计算,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7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就占到了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一数据将贴着“高成长”标签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是业绩预期不好吗?“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下降是确定的。”中投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近期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给银行板块估值带来压力,尤其是影响银行业利润最重要的净息差水平开始收窄,主营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压。
6月8日,央行三年半来首次降息,再次印证了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市场预期银行业业绩增速放缓。同时,降息直接导致了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空间收窄,银行业前两年的超高业绩增速不再。令投资者更为担忧的是:我国已经进入降息周期,而中国人民银行却放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从而缩小了银行的利差空间,这对银行股来说绝对是利空。光大证券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放缓至19%。
事实上,银行股不断遭受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另一大原因是:银行股不断圈钱。不少银行在融资时信誓旦旦地说,本次融资可满足未来几年的资金需求,但不久便再次抛出巨额再融资计划。市场不断传来的消息是:交通银行560多亿元A+H定向增发方案获股东大会批准;招商银行总额不超过350亿元A+H配股方案也获证监会通过;刚刚完成H股配售的民生银行仍有不超过200亿元的A股可转债发行计划待证监会审批;等等。而在一次又一次融资完后,银行员工薪酬收入惊人地上涨,更令投资者愤懑。
“银行如何在实现高利润的同时提高对中小股东的回报,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杨春刚表示,在境外市场,上市银行分红的积极性比我们要高。如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的恒生银行,自上市以来一直采用现金方式分红,其年度现金分红水平在20年前大体维持在每10股派现30港元之上,近10年来也一直保持在50港元或60港元之上。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朝军也表示,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真正优秀的上市公司很少再融资,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动不动就“圈钱”,这对价值投资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券商测算,到2012年末,在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在2500亿~3000亿元左右,到2013年年底资本缺口将上升至5000亿元。巨额再融资如山般压在投资者头上,远离银行股也在情理之中。
投资能否“保赢”
巴菲特有个投资成功秘笈:人取我舍,人舍我取。股市本是一场人性较量的游戏,当银行股几乎已是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甩卖,对市场而言,是否意味着“捡皮夹子”的投资时机到了?
从估值的角度看,银行股目前的股价相对较低。一般而言,市净率相对较低的个股之投资风险较小,安全边际较高。历史地看,银行股从未这样便宜过,此次可谓是达到了“白菜价”的水平。
数据统计显示,在2005年上证综指998点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在2008年1664点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1.7倍。从目前银行业的发展来看,实力已非2005年和2008年时可比。虽然面临利差缩小、金融改革的挑战,但在未来几年里,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地位还是无人能撼的。
从管理层的意图来看,倡导蓝筹股的投资、杜绝垃圾股的炒作是理顺市场的关键之一。作为蓝筹股的主力军,银行股作为价值投资的标的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目前抄底银行股的时机仍未成熟。大盘摇摇欲坠,IPO仍在高歌猛进,投资者保护无从谈起,远离股市、静观其变恐怕是最佳方式。如已辞职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就曾在3月披露的基金年报中表示,银行业整体的盈利增长已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未来盈利能力下滑和资产质量恶化难以避免。
“经济增速的放缓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王常龄表示,今年一季度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增速已开始全部放缓,其中建行放缓幅度最大,净利润由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4.19%,大幅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增长9.17%。
银行业近期不良资产占比升高的情况,也给市场一个危险信号。上市银行公布的一季报显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发展A家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局面,同时,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占比,也普遍出现上升。
“还有,地方债务偿债风险也始终存在隐忧。”杨春刚认为,未来3年是地方债偿债高峰期,虽然偿债时点或将延后,但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心。中金公司分析师毛军华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走弱的趋势将延续到今年第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