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国事第一,私利让位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曹操军中,战将之多犹如昨夜星辰,然而他们大都粗鲁、率直、不事文笔,只知钢刀出鞘,喋血沙场,李典可谓其中的异类。
  李典以一个文雅书生的身份走入史家笔端,“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如果不是生逢乱世,遭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他一定会独坐西窗,品茶抚琴,一本诗书,悠闲度日。
  不喜兵事并不等于不擅长,当李典在鼙鼓硝烟中随着叔父李乾一块儿冲上沙场时,一位名将浴火而生。
  由于读书多,心细,李典善于发现对手的缺点,寻罅抵隙,趁势出招,命中对手死穴。
  曹操攻打袁尚时,李典的任务是运送粮草。粮由水运,既快捷,又能节省人力物力。可是,当时的水路被袁尚军队阻隔,无法通行。曹操知道后,忙派人传话:“如水路不通,改由陆路。”可是,李典拒绝了,他登高望远,发现袁军人数虽然众多,可大多不穿盔甲,奔走玩笑,十分混乱。显然,他们没有重视李典这支人数不多的运粮部队。李典打马下山,对部下分析一番,认为对方必败。
  战事按照他预测的方向进行,曹军一路猛攻,袁军一路败退,水路最终畅通无阻,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去。曹操获得军粮,胆气大壮,大败袁军,统一河北。此役,李典居功甚伟。
  由于读书多,李典遇事不急躁,善于动脑子。在攻打刘备时,正是由于李典的精细,才让曹军逃过一劫。
  当时,进攻刘备的曹军总指挥是夏侯悖,于禁和李典是副总指挥。刘备看见曹军到来,带上部队,撒腿就逃。夏侯悖一见,高兴得哈哈大笑,挥军猛追。李典发现山路越来越窄,草木越来越密,如有伏兵,一战必败,忙赶上前劝阻夏侯悖。
  夏侯悖却认为李典胆小,命令他看守军营,自己和于禁带兵狂追,脚步一滑,进入刘备的伏击圈。一时,号角响起,旗帜招展,乱箭如雨。夏侯悖和于禁左冲右突,就是突不出重围。危急中,鼓声响起,刘备伏军纷纷败退,原来是李典带着援兵赶来。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却具有谦逊的品德,战胜之后,李典“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以至于全军歌之颂之,“称其为长者”。
  公元215年是李典军旅生涯最为辉煌的一年,此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周瑜的一把大火中大败而归,回军许昌。离开前,他思索良久,长叹一声,留下张辽、李典、乐进率军七千守合肥,以防孙权来攻。
  面对来犯之敌,曹操送来作战计划——张辽、李典出战,乐进留守。这三人都认为应趁孙权军立足未稳,突然冲出,打他一个下马威。可是三人平素不睦,此时相互对望,一时无语。突然,李典站起来,对主将张辽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由于李典的大度,計划得以实施。他披甲戴盔,骑着战马,和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天亮之后突然冲出,大败孙权军队。
  这次大胜,让曹军由战败之后的守势变为攻势。多年后,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回顾合肥之战,赞叹道:“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当时,随曹操起兵诸将,其家族成员在家乡一带大都自成一霸,占有土地,强抢民女,威胁官府。地方官员也无可奈何。
  对于此种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人迁离本地,最好是迁往都城。这样,他们离开本土,自会失去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等于剪掉了羽翼;到了许昌,又等于增加了京城防卫力量;另外,京城乃天子脚下,治安自是严肃。
  东汉时,刘秀手下大将耿纯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曾自动带着家族离开本土,一时传为佳话,令刘秀赞叹不已。可是,曹操手下却无一将愿意如此效仿。这时,李典站了出来,提出带着家族部下三千多户迁往他处。曹操听后大喜,将他比之耿纯。可是,他谦虚地说自己如此做,是觉得自己功劳不够,却受到朝廷如此封赏,唯有带着家族集体出力,效命国家罢了。
  历史记载,李典举族迁移,人数竟然多达一万三千多人。曹操看着,拊掌赞叹。诸将也看着,一个个低下了头。
  李典,是那个时代的异数。他是一个儒雅忠厚的读书人,是一个智勇兼备的将军,是一个忠贞为国的志士,是一个从菏泽巨野走出的热血壮士,一个胸怀天下的男儿。在曹操诸将中,他算得英年早逝者,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自己的光亮。
  编辑/子玉
其他文献
公元189年,弥留之际的汉灵帝将心腹宦官叫到病榻前,口授传位次子刘协的遗诏。汉灵帝生前,一直纠结于立储的问题。嫡长子刘辩本是理所当然的储君,奈何汉灵帝认为他举止轻佻而不喜欢他;而次子刘协因为长相似父而成为汉灵帝心中属意的太子。汉灵帝时代的太子之位就在各种纠结中迟迟未定。直到弥留之际,汉灵帝决心废长立幼,以托孤宦官的方式进行秘密立储。然而最终,汉灵帝的托孤还是失败了。  正是汉灵帝此次失败的废长立幼
1949年初,三大战役以解放军的全胜而结束,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全国只剩下胡宗南的40万大军尚可一战。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胡宗南的老巢西安也很快攻陷,胡宗南只得逃到汉中,以秦岭为屏障,继续与解放军抗衡。这时,宋希濂到胡宗南的司令部来了。  他对滇缅边境非常熟悉,于是建议胡宗南到滇缅边境去建立根据地,就算形势不好也可以退居缅甸。宋希濂不愧是抗日名将,若胡宗南真的去了,战略影响不可想象。几乎同
洪武初年,苏州人严德珉出任大明帝国都察院的御史,因工作稳重,所以在洪武一朝历次的政治风浪中都幸运地挺了过去。后来,朱元璋擢升他为左佥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  官越大,严德珉就越担心,因为那时朱元璋治国用的是铁腕政策,官员动辄得咎。严德珉为了自保,找了个适当的机会,跟朱元璋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提出了辞职请求,不想却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严德珉抓了起来,处以黥刑(在犯人的脸上或
谷雨時节正值春海水暖之时,也是百鱼行至浅海、人们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沿海渔民均要举行海祭,以祈祷海神保佑。  旧时,山西一带的人在谷雨这天会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乾隆年间有书记载:“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也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谷雨这天,苏州地区的人们会举行“走谷雨”活动。届时,青年妇女走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这时,一位又高又瘦的男子走过问路,他就是邹佩珠舍友的二哥、受邀到国立艺专教授的李可染。就这样,在舍友的介绍下,邹佩珠和李可染正式认识了。  从舍友口中,邹佩珠得知李可染从小热爱画画,但因为家贫,他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画戏剧人物,常常惹得邻人围观;还得知他曾是西湖艺术院的学生,并深得该校校长的喜爱;知道他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文
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认为美的东西记录在艺术作品中。所以看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女人,大概就能了解到这个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定义。  1  这个雕塑诞生于两万多年前,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足以看出这是一个半满的女性……那时女性主要负责孕育、培养后代,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就是美女。  2  古埃及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只是孕育后代的象征,她们可以自由结婚、离婚,拥有自己的财产。于是新的审美观形成了——人瘦
在唐代,门第、血统是士人走向仕途很重要的门径,然而读书求教则为贵族士大夫们所不齿。韩愈却是“另类”,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教育为本选拔有识之士管理各级部门,并极力为教育运筹帷幄,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嘲笑他爱出风头。  为了回击那些诋毁,公元802年,韩愈写出著名的《师说》一文。这下更引起众怒,“讨伐”之声此起彼伏。韩愈为解心中郁闷,告假回乡祭祖,途中碰巧遇见当朝丞相之子郑浣。郑浣素以家世为荣,对韩愈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罐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
世人每每提起楚怀王,想到的都是一个内惑于南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聩之主。然而,历史上的楚怀王并非如此不堪。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频发。秦国谋士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楚与齐国绝交,秦国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与齐绝交后,秦国仅以六里土地回馈,实为戏弄楚怀王。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诓骗了,他怒而兴兵伐秦,结果惨败。  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故事彰显了张仪的聪慧与楚怀王的愚钝。可这
据《明宫史》记载,明朝皇宫里的太监读书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当时,凡是进入皇宫里的太监,相关部门选出年龄在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送到皇宫里的内书堂读书。太监在读书之前,要择吉日拜孔夫子,然后请朝廷里的饱学之士进行训示。为了让太监好好读书,朝廷派年长且有势力者六人或八人为监督人员,并选派稍能写字者为督察员。凡是不会背书、字写不好或损污书本的太监,以及犯规有过错者,将会受到处罚。  清朝时,乾隆曾下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