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哲学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彭向东 罗宏 周睿 黄娣 孙冬敏 李巧 王翠微 林月新
  老师—宋刚明
  摄影可以体现哲学精神
  巧(李巧,下同):湖北省图书馆讲老庄的老师还不错,很风趣,开始我听不懂,后来才渐渐听明白。
  宋(宋刚明,下同):老子要算中国哲学家第一人,庄子次之。你知道老子的子是什么意思不?
  巧:不知道。
  宋:“子”在古代是大师的意思。这两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哲学大师。外国把孔子也算哲学家,其实孔子的学问不具有思辩性,是实用主义的,按孔子的方法做人做官会很顺当。我们现在又重提儒学,儒家那一套,最没民主精神。我们要注意,不要囫囵吞枣。
  巧:十几年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全世界从古至今的十大作家,老子名列第一。我记得世界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文而发行量最大的,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的著作。
  宋:老子的学问俯瞰天地,是关于人和宇宙的学问;孔子没有这样的高度,孔子只关心人,是人与君的学问,主要是想帮统治者驭人,格局不同。孔子自己也认为老子是云中龙,见首不见尾:“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战国以后的诸子百家,多是伦理学家。老子与孔子的高度是通过文字与语言建立的,他们的文词都很好,墨子的学问更有现代性,但文字逊一筹,影响力就差一些。
  许多人的摄影作品立意很好,但不注意摄影语言的构建,将来的影响力也会差一些。摄影将来能否达到建立哲学的髙度,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过流媒体,比如电影,还是可以达到哲学的高度的。比如《罗生门》,就是一部哲理电影。
  林(林月新,下同):用照片怎么反映哲理?
  宋:照相机大概是最没有哲学精神的器物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从哲学是对事物真相的追求这个角度看,照片又是我们人类使用的传播符号中,最接近事物真相的。与摄影比,语言过于随性,绘画过于主观,文字过于抽象。摄影虽然片面,毕竟是那一刻的真实,通过它反映的内容,通过画面上的表现手法,还是可以体现哲学精神的。比如画面中主次/大小/强弱的对比,还是有哲理的。目前摄影最大的局限是达不到语言、文字对思辩表述的深刻与丰富。
  文字发展了至少2000多年,而摄影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相信不用再过200年,摄影将全面超越文字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因为摄影比文字更容易掌握,信息量更大。其对思想的深刻揭示,也将超越文字。就是目前,摄影在表述重大事件时,其真实性与震撼性已远远超越了文字与绘画—我们要了解一场战争或灾难,首先一定是去找一幅摄影作品来看。
  当然,将来的摄影表现形式,不会局限于现在的静态照片,而是流媒体作品。静态照片更像唐诗,布列松那一代人就已发展到极致,后来的摄影探索虽然有益,比如所谓观念摄影、新锐摄影,如同绘画的野兽派、行为艺术,多少有些搞怪。有评论家说现代艺术是一场骗局,这话惊悚,也可以让我们警醒。不要盲目跟风,再过100年,摄影的瞬间性与真实性应该还是第一位的。
  诗适合片断的描写,小说才适合复杂的陈述。诗一定是人类青春期的产物,社会发展越成熟,离诗越远。就中国而言,诗的高峰只会出现在唐代;到清代,就只有小说是高峰了。
  摄影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积累之上的,成熟快,瞬间性表达,1950年代就已达到高峰—布列松建立的高度,至今无人超越。将来的摄影主流表达应该是流媒体作品。
  流媒体形式更适合表现复杂的思想,现在相机的视频功能已极其强大,只是我们的表现手段没跟上,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将来,拍静态照片的更像诗人,而用流媒体写散文、小说甚至哲学著作,则成为可能。那时人人都可以是电影摄影师,因为手机都可以拍高质量的视频,现在的相机都可以拍大片,拍电影不是件不得了的事了。
  照片中的哲学
  林:老师拷给我的几个大师的作品,他们有什么区别?
  宋:布列松、萨尔加多是瞬间性的,画面精确,画面外的东西很少;弗兰克、森山大道达到了精神层面,画面随性,却可读出画面外的东西;寇德卡则很特别,既精确,画面中强烈的情绪也扑面而来,很有精神。
  林:布列松这张人躺在报纸上睡觉的照片怎么看?
  宋:这是一张反映国王加冕的照片。这个人早早来了,等待那激动的一刻,国王来时,他却在台下睡着了。
  林:这有什么意思?
  宋:这里的意味太丰富了,许多人准备很充分,但关键时刻掉链子。许多人成功了,许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失败了,或许就是关键的那一刻睡着了。很多人在摄影的探求上努力了一辈子,花了很多钱,拜了很多佛,但该拜的那一尊却路过了,结果一辈子也得不到认可。这跟那个看加冕的人一样,你抱怨:我来那么早,为什么还没看着?这怨不得別人,这里面就有哲理。
  林:我不喜欢森山大道的,乱糟糟的不知怎么看,您看这一张裤子,他想表现什么?
  宋:森山大道的作品,最好不要单看某一张,而是整体看。弗兰克的作品也应该这样读。弗兰克的《美国人》画册每面只印一幅图,就是想在读者翻动时可以产生电影一样的连续效果。
  林:哦,我明白了,他这里一条狗,那里一个酒瓶,看起来零零碎碎,加起来是个整体,看完了我们就对这个城市有了完整印象。
  宋:对,森山大道风格强烈,很日本,他很多手法是反摄影的:不看取景器举手就拍,別人用眼睛看,他自称用身体看,我认为是用心看;与一些人追求大画幅不同,他的这些照片多是用拍72张照片的小傻瓜机拍的,所以画面粗糙,没什么层次。但他的照片强烈直观,喜不喜欢你都印象深刻。
  我们拍了那么多清晰的照片,为什么反而是森山大道得到了世界认可?所谓“大相不雕、信言不美”,太华丽的照片反而会因文害意,有史以来真正能打动我们心灵的图片,都是朴实的,绝不会是磨皮磨出来的(在影像后期处理软件中,通过“磨皮”,可美化人的皮肤—编者注)。   周(周睿,下同):我用中画幅拍,清晰度要好很多。
  宋:但灵活性没了。你那套设备几十万,结果没用几次,更不要说拍到什么感人的画面了。这是一个使用哲学的问题。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未必总是清晰的。
  孙(孙冬敏,下同):我看那些大师作品,好多并不清楚。
  宋:有时恍惚才是对的,比如卡帕拍的《诺曼底登陆》,那种虚动粗颗粒正好反映了现场气氛。现在有软件尝试将这张照片恢复清晰,这绝对是件蠢事—清晰了反不如虚动有感染力。人其实很少像架在三脚架上的相机那样凝视世界,边走边看,倏忽一瞥,才是人观看事物的多数情态。
  巧:人为即伪。人文摄影不作人为,所以是真实记录,有点晃动也没关系。
  宋:森山大道就是以晃动为特征的。他打出的摄影口号就是“晃动”。我在大学讲摄影史,在学生中做过测试,他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师。多少人拍得比他清楚,为什么不如他受欢迎?显然颗粒、清晰度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从哲学上讲,绝对清晰是不存在的,只要能骗过眼睛就行。
  器材中的哲学
  周:小徐那里有测试仪,可以测镜头哪挡光圈最优。我把我的几只徕卡镜头拿去测了,发现都是f/5.6最优。
  宋:现代镜头制造技术进步了,最佳光圈在变大。画幅更小的相机,镜头最佳光圈是f/4,而在1980年代前制作的镜头最佳光圈一般是f/8,大画幅的最佳光圈还要小。镜头最佳光圈不用测也可以知道,一般是最大光圈收2~3挡的位置。许多人拍风光追求最小光圈,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所有相机的最小或最大光圈,都是最糟的光圈。
  彭(彭向东):那亚当斯怎么喜欢用f/64的光圈?
  宋:亚当斯选择f/64的光圈并不是那挡光圈成像最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用的是8×10的大画幅,他常用的135毫米焦距镜头,视角只相当于135相机35毫米的镜头。他为了追求很大景深,不得不用那只镜头的最小光圈,这也是个使用哲学问题,就是什么是你目前最重要的。如果景深最重要,牺牲一点最佳成像也没什么。其实最佳成像并没那么重要,有谁会拿着仪器去看照片?
  王(王翠微,下同):自从买了徕卡反而不知怎么拍照了,要不我还是用回单电得了。
  宋:刚学摄影我是不推荐你们用徕卡的,用徕卡必须要有点摄影功力。我用过各种相机,最后仍觉得徕卡是对摄影理解最深的相机—毫无冗件,快门时滞是最短的,所见即所得。就像烈马不好驾驭,而降服了又是最好的一样,徕卡相机只有掌控了才是最好的。你平时不练,要拍了才拿出来应景,这好比跨上烈马就上阵,哪有不摔个鼻青脸肿的。上次来的马格南的艾里,睡觉都把徕卡放在枕边,与你们吃一次饭也在不停地拍,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王:旁轴取景不准,我不习惯。
  宋:旁轴相机取景确实存在误差,但很小,近景误差会大些。有趣的是,有时那些多取进来或者不够准的部分,可能正是我们要的,因为我们按快门时可供思考的时间太短,当时的精确取舍未必是最佳选择。
  旁轴相机更接近人眼的感觉,人眼看东西时,清晰圈外还有模糊圈,旁轴相机在取景框外还可以看到景物,这对我们判断何时按快门非常有用。用旁轴相机我们可以这样想,等那个人走进来,或者把框外的景物取进来更好。旁轴取景的看是开放的,这也许是为什么用旁轴相机特别容易产生开放式构图的原因。而单反的观看是封闭的,能拍到的只有取景框里那些东西。
  林:老师,用单反抓拍不是更快吗?
  宋:这里面有哲学啊。单反是快,但体积大,吵人。你看你用的28~300毫米变焦头,确实又方便又快,但世界上的事,有一利必有一害。中国文字很厉害,把利害这两个字组成词,道尽了人间百态。你这头又大又长,靠近了拍,镜头都顶上人脸了,照片中人物神态不自然;站远了拍,人物没深度,构图平。旁轴或单电相机可能慢些,但不引人注意,就是靠近了拍也不扰人,反而能拍到真实生动的画面。这也许是为什么世界大师多用徕卡的原因。
  黄(黄娣,下同):我看到一台有皮腔的相机后面好大一块玻璃,干什么用的?
  宋:那是取景器,这种取景器的影像是反的,但是他比旁轴取景准确。
  黄:人是倒的?那怎么能习惯?
  宋:把头一盖,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反了。你知道不,我们人眼看东西都是反的,就是说你现在看我,我的头应该是朝地的,只是我们的大脑认为这不正常,把它校过来了。要说我们人眼看这种老式毛玻璃取景的影像是正的才对,只是我们大脑的程序没调整,见什么都反过来看,结果正像反而看倒了。
  “正作反时反亦正”,这不仅仅是社会现象。所谓眼见为实,谁也没意识到我们人眼看东西是上下颠倒的。有一个问题是哲学上也没有解决的,这种大画幅相机毛玻璃上的影像上下左右都是反的,加了反光镜,如120双反相机、单反相机,影像上下是正的,左右却是反的,再加个五棱镜,左右正过来了,上下却没变,为什么?
  黄:这太复杂了,想不清楚。
  宋:那我说个简单的。你每天照镜子时,镜子中的你为什么左右反了,上下没倒呢?按正常逻辑,这时头朝地才对啊。哪怕你转一圈,头朝地,它还是只变左右不变上下。这是为什么?
  黄:这,这,平时真没想过。
  宋:这种现象我们天天看到,谁也不在意,其实我看这是哲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谁解答清楚了就不用拍照,可以去当哲学家了。单反相机就是利用镜子的这一特性完成取景改造的。最早的相机都是用屏幕取景的,当时镜头光圈小,毛玻璃取景暗,取景时头上得罩一块布才能看清影像。现在数码相机的屏幕取景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它使大画幅艰难的取景变成无所不能。
  选题中的哲学
  巧:最近读《红楼梦》,感到艺术不是炫技不是比美,而是从枝梢末节去体现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反思。摄影对影像的记录特性,尤其适合这样表达。   宋:这是我一直强调你们少去名山大川,多拍身边熟悉生活的原因。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是人人心中有,人人语中无。一篇文章充满了猎奇,绝不会是顶尖的东西。中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哪一部不比《红楼梦》写的事件吸引人?但文学成就谁高?《红楼梦》不过写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寻常事。
  外国也一样,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奇吧,好看吧,但谈文学成就,还是巴尔扎克写市井人生的《人间喜剧》。大仲马写了上百部奇人奇事的书,文学成就还不如他儿子,而小仲马只写了一部《茶花女》。这是为什么?因为《人间喜剧》、《茶花女》写的是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事。
  摄影也一样,奇人奇事奇景可以轰动一时,也可以流传,但最好的摄影师,一定是把寻常生活拍出意味的摄影师。因为寻常,所以难拍。我们公认的顶尖摄影大师布列松、弗兰克,其实就拍了寻常的街头景像。
  体育摄影拍摄的瞬间那么精彩,但体育摄影鲜见成为大师的,摄影史中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人的寻常生活。
  如果一个社会多数摄影人还只是在那里追逐奇景,只能说我们的整体摄影水平还很幼稚。将来的人看现在的照片,有几人会在乎多年前的那天气象如何,云红不红,云海高不高?就像你们现在看清朝时期的照片,最关注的一定是当时人长什么样,穿什么,在干什么。
  罗(罗宏):老师提倡的照片和理念我也认为好,但我把老师选的照片给周围的人看,没人说好。
  宋: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我国是个影像后发展国家,读图能力有限。意象深刻的照片多少要一些鉴赏力,而云霞美不美、脸蛋漂不漂亮,只用看云红不红、眼睛是不是双眼皮就够了,好评判。
  但艺术巿场又是专家决定的,你要去买相机,你是听大家的意见,还是听摄影专家的建议?世上有几人能看懂梵高、毕加索的画?但大家都叫好,因为专家说好。摄影也是这样的,大多数人看不懂布列松、弗兰克,但还是尊他们为大师。这好比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没几人能读懂,但我们仍尊他为伟大的哲学家一样,因为专家说他们是。艺术与学术领域的地位,是专家确立的。
  巧:朋友在微信里发了一个叫《三季人》的故事。一年明明有四季,孔子却顺着来人,和学生说有三季,为什么呢?孔子说,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色,明明是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对他来说,一年当然只有三季。他都没见过第四季,你和他争,怎么可能赢?就像“夏虫不可以语冰”。对方没有见过,没有经历的事物,是无法去和他沟通的。
  宋:不要急,时间会让一切慢慢明晰起来的。当年日本摄影也有两派,一派是以土门拳、荒木经惟、森山大道为代表的人文摄影师,一派是以前田真山、白川义员、绿川洋一为代表的风光派。当年风光派很火,我就藏有他们的画册,但现在这一派很少被人提起,而土门拳这一路正越来越火。
  我在风光摄影上也花了近20年时间,还得过不少奖,但当年的风光片今天我己不太好意思拿出手了,因为现在的风光作品云更好、霞更红。反而是我当初不经意拍的一些小人物,现在越看越有味。因为几万年前那山石,几千年前那段墙还在,变化很小;而人生,上一刻与下一刻就不一样了,20年会有根本的改变。
  时间会让一些照片褪色,也会让一些照片变得越来越伟大。珍贵的东西一定是即将消亡和己经消亡的,而摄影就是为挽留片刻的时光而存在的。我们周围的人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如果你通过相机将平凡的生活变得有意味,就会永恒。清朝的美学家李渔说:“于浅处见材方是文章高手。”摄影也是这样的,宏伟的东西,壮阔的风景,因为太有个性,我们很难改变它。黃山怎么拍也还是黄山,就那么几个角度,能变的只有云霞,拍得好不好基本靠运气,谁上山多,在山上住得久谁拍得好。凡事如果是建立在运气上的,其水平就大打折扣。为什么摄影大师多是拍平常生活的?因为这更考验摄影功力。
  巧:学摄影,结果无意间学到了人生的哲理。
其他文献
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动物,总是给我们带来陪伴和欢乐。它们也许是你的家庭成员,也许是你的邻居,也许只是和你在这城市擦身而过,又或者你也许只是听说过它们的故事……但无论如何,你总是无法忽视身边这些小生命的存在。正是这些猫和狗的陪伴,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樂趣,也让城市变得更有生机。  但是,在获得猫狗带来的快乐与慰藉之余,我们可曾反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它们吗?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是对的吗?虽然猫和
期刊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去重复这样一件事,那就是把家中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装进袋子中,带出去丢入垃圾桶。垃圾桶,对普通人来讲,可能已经是处理自家垃圾全部过程的终点,然而就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言,这才仅仅是个开始。作为垃圾制造者的我们,是否知道这些被运走的垃圾去了哪里呢?  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在我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2/3陷入垃圾的包围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期刊
生活是平衡的艺术。每个人的一生都行走在钢丝上。在高楼与山谷之间,在外界与内心之间,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在平凡与无常之间,在飞翔与跌落之间……
期刊
苍南县隶属浙江省温州市,临海,却不以海产出名,而是闻名全国的再生棉回收和加工基地。再生棉回收和加工产业,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但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再生棉加工业造成的污染也给当地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强的负面影响。  2012年初,30岁的《温州日报》摄影记者苏巧将,拍摄再生棉污染问题的纪实摄影作品《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获第8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及环保类
期刊
影像的叙事  有的照片第一眼就给你强烈的冲击,让你意识到摄影师捕捉到了那“对”的一刻—无论是影像的色调,光的诱惑,还是人或动物的生命表情,都会让你说出“拍得真好”“拍得真美”。但常常是这样的照片,你在这样说完之后,就不自觉抛在脑后了。  我并不是说那样的照片不是好照片。影像画面的直接性或许是摄影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安妮·莱博维茨(下称安妮)的这本书在我面前,她的作品配以她叙述拍照背景或人物故事的文字
期刊
“九一八”前后,为大量获取中国情报,日本在华设立了不少收集情报的研究机构。总部通常设在“伪满”(注:“满洲国”,1932年03月09日建立,定都长春),同时在内地其他重要城市设立分部。  其中“亚细亚写真大观社”(下称大观社),是当年主要的影像采集拍摄机构之一,出版有《亚细亚大观》《亚东印画集》《满蒙大观》等画册。大观社派出大量情报人员以摄影的方式对中国全境进行全方位扫描:城镇、乡村、车站、码头、
期刊
宋刚明(以下简称宋):上一次谈了摄影与哲学,这次谈摄影分类,都是很绕人的问题。  小时候我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没少挨父亲的骂,遗憾的是到了学校这一习惯也挨老师的批,这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困惑。但这一习惯一直未改,比如对摄影分类的质疑,就惹得许多人不舒服。其实我只是想把事情弄清楚,殊不知这就是哲学精神。哲学问题比较异于常理,当我们开始思考自以为是的事物时,就产生了哲学问题。它是对真相与真理的追求。  笛卡
期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30日,山城重庆解放。  就在重庆解放前3天,11月27日,地处重庆市西北郊的歌乐山发生惨绝人寰的屠杀—180多名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革命志士被国民党杀害。  至今在歌乐山烈士陵园仍存有一份《密杀令》, 命令写在4张普通公文纸上,每页10行(原件无标点):  奉令,密裁匪谋三十名一案,遵照指示,会同二处二课长雷天元同志、警卫组……执行布置与准备:
期刊
用手机砸掉摄影师的饭碗?  我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供职于美国最大的30家报纸之一—《俄勒冈人报》(The Oregonian)。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你会用手机拍照,说不定你就能让我丢掉饭碗。  这怎么可能呢?让我简单地讲一讲。假设有一天你去逛动物园,用手机给里面的动物拍了照,将照片发布到网络上。要知道,还有很多去动物园的人是像你这样拍照上传的,所以当我在网上搜索“动物园动物”时,会得到5500万
期刊
2013年5月14日,在英国伦敦,有个出手阔绰的中国买家花大价钱从苏富比拍卖行购得若干张摄于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拍下的京城旧照。这些拍摄于150多年前的老照片,在今天依然影像清晰,只可惜数量不多。由于这组照片早先已在一些出版物上刊登过,对观者来说并非新鲜之物,但其在新闻摄影史上则有特殊意义。  据研究,新闻摄影出现于19世纪末(注:1842年5月5日至8日,德国汉堡发生大火灾,两个德国人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