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单一性,对当下现代艺术教育进行思考与改进。即素质化艺术设计教育下的游戏化方式,是对应其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游戏互动
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主要以宣扬宗教题材为核心,强调绘画的技法,制造精神领域的虚幻图像。教育方式主要以口传心授的学徒制,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禁忌。这种点对点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艺术教育推向一个以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的边缘。艺术成为养家糊口的活计。不然,则是宣扬神学的工具,失去了艺术原本的魅力。
现代艺术教育已经认识到了物的客观存在,把艺术与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再现艺术的现代形式。以包豪斯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体系已經基本形成,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教室为地点,围墙是校园的教学体系。一点围绕权力中心进行多角度运动。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虽然普及了艺术教育,但同一教育体制教化下的学生,未免出现单一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艺术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严肃且呆板的讲堂。
然而,当代艺术教育回到对人自身的发展需求的关怀,但这是在科学技术强大背景支配下的、更多地是对人性的关怀与启示,并且是伴随终生的教育,这种多元的智能化教育方法应该得以普及。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艺术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式,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全息教育网络,随时随地的变幻着自己的角色,教师的权力中心彻底被消解掉,这种多点、多维的网络式的教学方式,将把呆板的教学变成游戏,使你既是游戏的掌控者,又是游戏中的一份子。这种角色的多变、以互动为核心的多方向的教学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将得以发展和延伸。以下是笔者关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几点设想(建立在科技、经济、政治强大保障之下):
概念:教育=游戏(全息的、智能的、多元的——怎么“拼”都有型、视觉的)
一、“窗口”、交流
1.学科间的融合,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加大选修课力度(人文的、地理的……)。
2.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定期举办交流会(学习经验、教学成果……)。
3.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各种比赛、展览),第一时间把教学成果向社会发布。有利于学校提高知名度。
4.以不定期举办论坛、学术讲座等不同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交互、互动(走出去、请进来)
1.角色互换,提倡学生的各方面全面发展,并有所长。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教师。
2.走进展览馆、画廊,积累视觉经验。
3.走进工厂、实验基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走进设计公司,参加实战。
三、基础教学+流动性(聘任著名讲师)
1.聘任制,消解权利中心。
2.“活水不死”的流动性,解除终身契约的方式。
3.“培训、交流、学术论坛、外聘”,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完备的硬件设施
1.提供如电影机、摄影工作室、暗房、小型工作室、印刷实习基地、模型车间、打板间、打磨车间等设备及场地。
2.独立的工作室,成为交流、谈论、科研基地。
3.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校园、课舍、教室(拉金斯认为:一个人周围环境的艺术性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五、市场为导向,理论研究为基础
不可完全陷入商业化的窘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大对理论的研究。
这些“块”“面”的累积,搭建出灵活的、共通的、交叉化的、百花齐放的教育模式(各学院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有所偏重、有所选择搭建自己的教育模式)。
建设一个有规则的游戏教育体系,教学即游戏、游戏即教学,把呆板的、严肃的教学制度用一种轻松的、灵活的教学制度所取代。
1.视觉化
(1)受教者、教授者对整体的教学体系有感观的认识(教学目的、教学成果),如上图所示。
(2)使用各种不同感官来体验。如游戏调动你的听觉、视觉、触觉……全息的带你进入教学空间。
2.可穿插、交互的
(1)所学课程具有灵活的可变性,由学科负责人按照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2)插入式。教学体系与教学过程并非线性,可为非线性方式,灵活、可变的。
3.节约型、合理化
(1)无论对与学生、教师、整个教学体系,都是不断更新、添加与更迭的,自我消化的过程。
(2)教育成为一个自我消解、成长的有机体。
4.可变性、创造性
在元素的基本构成与游戏的基本规则下,可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拼”出自己的特色,使教学有所偏重,如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游戏互动
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主要以宣扬宗教题材为核心,强调绘画的技法,制造精神领域的虚幻图像。教育方式主要以口传心授的学徒制,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禁忌。这种点对点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艺术教育推向一个以技术为主的、职业技能的边缘。艺术成为养家糊口的活计。不然,则是宣扬神学的工具,失去了艺术原本的魅力。
现代艺术教育已经认识到了物的客观存在,把艺术与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再现艺术的现代形式。以包豪斯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体系已經基本形成,主要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教室为地点,围墙是校园的教学体系。一点围绕权力中心进行多角度运动。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虽然普及了艺术教育,但同一教育体制教化下的学生,未免出现单一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艺术教育的课堂变成了严肃且呆板的讲堂。
然而,当代艺术教育回到对人自身的发展需求的关怀,但这是在科学技术强大背景支配下的、更多地是对人性的关怀与启示,并且是伴随终生的教育,这种多元的智能化教育方法应该得以普及。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艺术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方式,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全息教育网络,随时随地的变幻着自己的角色,教师的权力中心彻底被消解掉,这种多点、多维的网络式的教学方式,将把呆板的教学变成游戏,使你既是游戏的掌控者,又是游戏中的一份子。这种角色的多变、以互动为核心的多方向的教学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将得以发展和延伸。以下是笔者关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几点设想(建立在科技、经济、政治强大保障之下):
概念:教育=游戏(全息的、智能的、多元的——怎么“拼”都有型、视觉的)
一、“窗口”、交流
1.学科间的融合,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加大选修课力度(人文的、地理的……)。
2.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定期举办交流会(学习经验、教学成果……)。
3.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各种比赛、展览),第一时间把教学成果向社会发布。有利于学校提高知名度。
4.以不定期举办论坛、学术讲座等不同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交互、互动(走出去、请进来)
1.角色互换,提倡学生的各方面全面发展,并有所长。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教师。
2.走进展览馆、画廊,积累视觉经验。
3.走进工厂、实验基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走进设计公司,参加实战。
三、基础教学+流动性(聘任著名讲师)
1.聘任制,消解权利中心。
2.“活水不死”的流动性,解除终身契约的方式。
3.“培训、交流、学术论坛、外聘”,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完备的硬件设施
1.提供如电影机、摄影工作室、暗房、小型工作室、印刷实习基地、模型车间、打板间、打磨车间等设备及场地。
2.独立的工作室,成为交流、谈论、科研基地。
3.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校园、课舍、教室(拉金斯认为:一个人周围环境的艺术性对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五、市场为导向,理论研究为基础
不可完全陷入商业化的窘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加大对理论的研究。
这些“块”“面”的累积,搭建出灵活的、共通的、交叉化的、百花齐放的教育模式(各学院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有所偏重、有所选择搭建自己的教育模式)。
建设一个有规则的游戏教育体系,教学即游戏、游戏即教学,把呆板的、严肃的教学制度用一种轻松的、灵活的教学制度所取代。
1.视觉化
(1)受教者、教授者对整体的教学体系有感观的认识(教学目的、教学成果),如上图所示。
(2)使用各种不同感官来体验。如游戏调动你的听觉、视觉、触觉……全息的带你进入教学空间。
2.可穿插、交互的
(1)所学课程具有灵活的可变性,由学科负责人按照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2)插入式。教学体系与教学过程并非线性,可为非线性方式,灵活、可变的。
3.节约型、合理化
(1)无论对与学生、教师、整个教学体系,都是不断更新、添加与更迭的,自我消化的过程。
(2)教育成为一个自我消解、成长的有机体。
4.可变性、创造性
在元素的基本构成与游戏的基本规则下,可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拼”出自己的特色,使教学有所偏重,如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